扶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52996发布日期:2019-12-31 14:56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扶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够使被护理者保持站立姿势的扶手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用于使运动功能有障碍的残障人士、老年人相对于坐便器能够容易落座以及离座的辅助扶手。该辅助扶手具有:第一扶手部,其由相对于位于坐便器的一侧方的纵壁面在上下方向上空开间隔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棒状部件构成;第二扶手部,其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其下端部与第一扶手部的前端部连结;以及弯曲部,其连结构成第一扶手部的上下一对棒状部件,并且朝向坐便器侧弯曲。此外,专利文献1的辅助扶手并未考虑到坐便器与轮椅之间的移动的情况、从轮椅站起来的被护理者自己保持站立姿势的情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1111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例如在医院、疗养院的厕所内,使用坐便器的残疾人、老年人(以下称作“被护理者”)在坐在轮椅上的状态下从横向进入坐便器的前方空间。在该情况下,当坐在轮椅上的被护理者在上述前方空间内从轮椅站起来后,后背侧(臀部侧)转向坐便器,之后落座于坐便器。在从坐便器向轮椅移动的情况下,与上述相反,当从坐便器站起来后,后背侧转向轮椅,之后落座于轮椅。

如上所述,在被护理者在坐便器与轮椅之间移动的情况下,在坐便器的前方空间内,需要在站立姿势下进行转身的动作。而且,在被护理者中,还存在难以自力地维持站立姿势的人、难以转身的人、以及难以进行衣服、内衣的穿上脱下的人。在医院、疗养院内,尤其在被护理者难以自力地保持站立姿势的情况下,1个护理员很难一边支撑站立姿势的被护理者一边进行转身的辅助、衣服的穿脱。因此,进行一边由1个护理员支撑处于站立姿势的被护理者一边由其他护理员辅助转身的动作或者穿上脱下被护理者的衣服、内衣,尤其将被护理者保持为站立姿势的护理员的负担较大。

为了保持被护理者的站立姿势而需要护理员的看护(辅助)的事例除上述之外,还有各种事例。例如有被护理者在床与轮椅之间移动的情况、在更衣室内以站立姿势穿脱被护理者的衣服的情况等。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以上的情况而完全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由被护理者自己保持站立姿势的扶手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纳如下解决方案。

即,方案是一种扶手装置,用于能够使被护理者保持站立姿势,具有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纵向握杆,各上述纵向握杆分别以向近前侧凸出的方式呈弯曲状地形成,各上述纵向握杆的间隔设定为比被护理者的肩宽小,由该一对纵向握杆来支撑处于站立姿势的被护理者的上半身的前表面部。

方案二是在方案一的基础上的扶手装置,其中,在上述左右一对纵向握杆之间,设有支撑被护理者的上半身的前表面部的承接部。在该情况下,也由承接部支撑被护理者,获得更稳定的支撑而为优选。

方案三是在方案一的基础上的扶手装置,其中,具有连结上述左右一对纵向握杆的上端部彼此的上连结部。方案四是在方案二的基础上的扶手装置,其中,具有连结上述左右一对纵向握杆的上端部彼此的上连结部。在该情况下,提高扶手装置的强度(刚性)而为优选。

方案五是在方案三的基础上的扶手装置,其中,上述上连结部具有:从上述左右一对纵向握杆的上端部延伸至里侧的左右一对侧方部;和大致水平地延伸且连结该左右一对侧方部的下端部彼此的中央连结部。在该情况下,中央连结部的位置成为比左右一对纵向握杆相当大地退避至里侧的位置。也就是说,在左右一对纵向握杆之间并在其上部形成朝向里侧较大的避让空间。由此,斜靠于左右一对纵向握杆的被护理者能够使其下巴位于避让空间内,能够获得更大前倾的姿势。这使得被护理者更可靠地维持站立姿势而为优选。并且,对于斜靠于左右一对纵向握杆的被护理者而言,其面部附近的前方作为避让空间而敞开,从而不会感到压迫感因而也优选。

方案六是在方案一至方案五中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的扶手装置,其中,具有连结上述左右一对纵向握杆的下端部彼此的下连结部。在该情况下,提高扶手装置的强度(刚性)。尤其,在还具有上述的上连结部的情况下,扶手装置成为由左右一对纵向握杆、上连结部以及下连结部呈环状地闭合的构造,从而能够显著地提高其强度(刚性)。

方案七是在方案一至方案五中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的扶手装置,其中,具有用于将上述左右一对纵向握杆支撑于地板面或者壁面的框架部。在该情况下,能够经由框架部使扶手装置预先支撑于地板面或者壁面。

方案八是在方案一至方案五中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的扶手装置,其中,上述左右一对纵向握杆设置于坐便器的前侧方。在该情况下,关于站立姿势与落座于坐便器的落座姿势之间的姿势变更,能够获得下述的(1)~(6)的效果。尤其,坐便器的利用频度较高且每次使被护理者处于站立姿势来穿脱衣服、内衣的劳动成为护理员的较大的负担,但在大幅度减少该护理员的负担的方面优选。并且,在利用轮椅而进入坐便器的附近的情况下,往复地进行轮椅中的落座姿势、站立姿势、以及坐便器中的落座姿势这三种姿势之间的变更,但能够减少护理员的负担地进行该姿势变更。

方案九是在方案八的基础上的扶手装置,其中,在从上方观察的俯视时,上述左右一对纵向握杆分别以朝向上述坐便器侧的方式倾斜。在该情况下,落座于坐便器的被护理者容易握持较近一侧的纵向握杆。并且,当被护理者从轮椅站起来并将上半身斜靠于纵向握杆时,成为以被护理者的后背朝向坐便器侧的方式自然地转身的动作。

方案十是在方案二的基础上的扶手装置,其中,上述承接部中的至少与被护理者对置一侧的面构成为具有缓冲性的垫片部。在该情况下,当被护理者斜靠于承接部后,不会使被护理者感到局部的疼痛而为优选。

根据上述解决方案,起到如下作用效果。

即、(1)由左右一对纵向握杆来支撑处于站立姿势的被护理者的上半身的前表面部,能够稳定地保持被护理者的站立姿势。在该情况下,由于被护理者成为在前倾的状态下斜靠于左右一对纵向握杆那样的姿势,所以不从左右一对纵向握杆滑落而可靠地保持站立姿势。

(2)由于纵向握杆左右具有一对,所以被护理者将体重较多地倚靠于左右任一个纵向握杆,从而容易向该一个纵向握杆侧转身,在保持站立姿势的状态下进行转身因而也优选。

(3)由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向握杆左右具有一对,所以接近该纵向握杆的被护理者能够在从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的较广范围中选择的适当位置处把持纵向握杆,从而能够一边握持纵向握杆一边容易地进行站起、落座。并且,不会限定相对于扶手装置的接近方向,能够从较广的方向接近扶手装置,因而也优选。

(4)由于左右一对纵向握杆的下端部位于里侧,所以充分确保被护理者的脚下空间而为优选。这在确保进行保持为站立姿势的被护理者的衣服的穿脱、进行穿上脱下的护理员的手动作业的空间的方面极其优选。

(5)由于被护理者自己利用扶手装置来保持站立姿势,所以不需要用于保持站立姿势的护理员,在减少看护负担的方面极其优选。并且,由于被护理者在站立姿势时前倾,所以容易进行衣服的穿上脱下、穿脱,也减少护理员的负担。

(6)能够自立的被护理者在斜靠于左右一对纵向握杆的状态下,使用自由的双手或者单手,从而由被护理者自己能够穿上脱下衣服。

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由被护理者自己保持站立姿势。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扶手装置的厕所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扶手装置的放大俯视图。

图3是从轮椅侧观察图1所示的扶手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从坐便器侧观察图1所示的扶手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从坐便器的相反侧观察图1所示的扶手装置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坐在轮椅上的被护理者把持扶手装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7是从上方观察图6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从轮椅站起来的被护理者斜靠于扶手装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从图8的状态起被护理者刚落座于坐便器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0是从上方观察图9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落座于坐便器的被护理者欲要把持扶手装置的状态的图,且是与图1对应的俯视图。

图1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且是扶手装置设置于被护理者的床的旁边的例子的俯视图。

图1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且是扶手装置的俯视图。

图14是从斜内侧观察图13所示的扶手装置的立体图。

图15是从斜右前方观察图13所示的扶手装置的立体图,且是除框架部之外来示出的图。

符号的说明

p—被护理者,k—前方空间,1—坐便器,2—后壁面,3—横壁面,10—轮椅,20—扶手装置,21—第一纵向握杆,22—第二纵向握杆,23—上连结部,24—下连结部,30—框架部,31—保持部,32—基座部,33—托架部,34—固定件,35—安装部,40—垫片部,1b—坐便器(图12),20b—扶手装置(图12),100—床(图12),20c—扶手装置(图13~图15),121—纵向握杆(图13~图15),122—纵向握杆(图13~图15),130—上连结部(图13~图15),131—侧方部(图13~图15),132—中央连结部(图13~图15),140—承接部(图13~图15),143—安装部(图13~图15),150—框架部(图13~图15),s—避让空间(图13~图15)。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11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扶手装置配设于坐便器的前侧方,成为被护理者相对于坐便器而用轮椅使用的情况。

图1示出轮椅进入式厕所(卫生间:toiletroom、卫生间隔间:toiletbooth)的一个例子。附图中,1是坐便器,10是轮椅。坐便器1的后方由后壁面2隔开,坐便器1的左侧方由横壁面3隔开。在坐便器1配设有背支撑部件4,该背支撑部件4经由托架5固定于后壁面2。

轮椅2朝向坐便器1的前方空间k(图1中,坐便器1的左方侧的空间)从横向进入。该轮椅2的进入方向由图中箭头y示出。轮椅10的进入方向y在实施方式中是与横壁面3大致成直角的方向。此外,与箭头y所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成为厕所的出入口方向。

前方空间k内,在坐便器1的左侧方侧(横壁面3侧)配设有扶手装置20。该扶手装置20具有分别在上下方向上成为左右一对的第一纵向握杆21和第二纵向握杆22。第一纵向握杆21位于离坐便器1较近的一侧,而第二纵向握杆22位于离坐便器1较远的一侧。各纵向握杆21、22的上端部彼此由大致水平地延伸的上连结部23连结。并且,纵向握杆21、22的下端部彼此由大致水平地延伸的下连结部24连结。

由左右一对纵向握杆21、22、上连结部23以及下连结部24构成方形形状(闭合的环状形状),该方形形状部分经由框架部30固定于横壁面3。

框架部30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保持部31、固定于横壁面3的基座部32、以及连结保持部31和基座部32的托架部33。基座部32由固定件34固定于后壁面2。托架部33在本实施方式中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托架部33具有水平地延伸的筒状的主体部33a、一体化地形成(例如焊接)于主体部33a的前端部侧的板状的伸出部33b、以及设于伸出部33b的前端部的安装部33c。

上述保持部31连结上连结部23和下连结部24的大致中间部彼此。该保持部31、托架部33以及上下的连结部23、24构成用于将左右一对纵向握杆21、22向基座部32连结的中间连结部件。

在保持部31经由安装部35固定有作为承接部的垫片部40。该垫片部40位于左右一对纵向握杆21与22之间,并且位于上连结部23与下连结部24之间。

此处,各纵向握杆21、22分别以朝向近前侧(远离横壁面3的一侧)凸出的方式大致呈圆弧状地形成为弯曲形状,并且朝向近前侧伸出。设定为:位于离坐便器1较远的一侧的第一纵向握杆22向近前侧的伸出量比离坐便器1较近的一侧的第一纵向握杆21向近前侧的伸出量(突出量)大。此外,在实施方式中,第一纵向握杆21和第二纵向握杆22的弯曲程度不同,并且在实施方式中,第一纵向握杆21的曲率半径设为约800mm,第二纵向握杆22的曲率半径设为约400mm。

各纵向握杆21、22的伸出方向在从上方观察的俯视时相对于横壁面3倾斜。而且,相对于横壁面3的倾斜角度设定为:在上述俯视时第一纵向握杆21的倾斜角度比第二纵向握杆22的倾斜角度小。在将这样的各纵向握杆21、22的伸出方向视为相对于轮椅10的进入方向y倾斜的情况下,设定为第一纵向握杆21的倾斜角度比第二纵向握杆22的倾斜角度小。此外,通过将支撑保持部31的托架部33的安装部33c松动,能够以保持部31为中心摆动,从而能够调整纵向握杆21、22相对于横壁面3的倾斜角度。

保持部31位于比左右一对纵向握杆21、22靠里侧。安装于该保持部31的垫片部40位于比左右一对纵向握杆21、22稍微靠里侧。

与纵向握杆21、22相同,垫片部40以朝向近前侧凸出的方式弯曲。而且,俯视时的其倾斜方向以相对于横壁面3大致成45度的角度的方式倾斜。垫片部40(其中最靠近前侧的面)位于比各纵向握杆21、22稍微靠里侧(横壁面3侧)。成为由垫片部40来填满左右一对纵向握杆21与22之间的空间的形式,但在垫片部40的左右,在与第一纵向握杆21之间以及与第二纵向握杆22之间分别形成有指尖能够具有余裕地插入的程度的间隙。

如上所述,在从上方观察的俯视时,左右一对纵向握杆21、22朝向相互不同方向伸出,因而左右一对纵向握杆21、22因其伸出方向的不同,比最向近前侧突出的部分靠上侧的部分随着朝向上方而间隔变窄。由此,当被护理者p斜靠于左右一对纵向握杆21、22时,成为被护理者p的胸部挤入左右一对纵向握杆21、22之间的状况(根据被护理者的体格、斜靠方式,腹部也成为上述状况),可靠地支撑被护理者p的上半身的前表面部而为优选。

此处,左右一对纵向握杆21与22的最大宽度l(参照图2)设定为与被护理者的肩宽(更具体为胸宽)相同或者比其稍小。并且,上连结部23(的上表面)距离地板面的高度位置设定为比处于站立姿势的被护理者的下巴的高度稍低。在实施方式中,假定身材短小的被护理者,设定了上述最大宽度l或上连结部23的距离地板面的高度位置、上连结部23的上表面与下连结部24的下表面之间的上下方向长度(直线长度)。此外,即使在如上所述地设为与身材短小的体格对应的设定的情况下,对于身材高大的被护理者也没有问题。

接下来,参照图1、图6~图11对坐便器1与轮椅10之间的移动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1中,以实线示出落座于轮椅10时的被护理者p,并且图11中,以实线示出落座于坐便器1时的被护理者p。并且,以下的说明中,作为被护理者p,对双手均自由的情况和右手不自由的情况这两个情况进行说明,图6~图10对应于双手均自由的情况。

首先,被护理者以落座于轮椅10的状态进入至坐便器1的前方空间k(图1中示出的状态)。之后,轮椅上的被护理者p将手伸向前方,在双手自由的情况下,用左手把持第一纵向握杆21,并用右手把持第二纵向握杆22(参照图6、图7)。在右手不自由的情况下,仅用左手把持第一纵向握杆21。此外,被护理者p在把持纵向握杆21、22时,能够根据其体格来选择适当的高度位置。

被护理者p在把持有纵向握杆21、22(或者仅21)的状态下从轮椅10站起来,并使上半身斜靠于纵向握杆21、22(参照图8)。此时,成为以被护理者p的后背朝向坐便器1侧的方式自然地转身的动作。而且,被护理者p的上半身的前表面部中的胸部(尤其是胸大肌)由左右一对纵向握杆21、22支撑,并且胸部的中央部由垫片部40支撑。此外,根据被护理者p的体格不同,也有腹部由纵向握杆21、22、垫片部40支撑的情况。

左右一对纵向握杆21、22的比最向近前侧突出的部分靠上侧的部分随着朝向上方而位于里侧。由此,处于站立姿势的被护理者会以相对于纵向握杆21、22前倾地斜靠的状态被支撑,不会从纵向握杆21、22滑落地被可靠支撑。并且,作为纵向握杆21、22与被护理者p抵接的部分,能够避开容易感到疼痛的锁骨(能够在比锁骨靠下方的位置处进行支撑)。

而且,在由左右一对纵向握杆21、22以及垫片部40稳定地支撑被护理者p的状态下,护理员脱下被护理者p的裤子、内衣,为大小便做好准备即可,不需要用于保持站立姿势的护理(护理员为一人即可)。此外,在被护理者能够独自站立的情况下,在斜靠于左右一对纵向握杆21、22的状态下,使用自由的双手或者单手,由被护理者自己能够穿上脱下衣服。

从被护理者p脱下了裤子、内衣的状态起,把持纵向握杆21、22的双方(或者仅21)的同时进一步以后背朝向坐便器1侧的方式转身。而且,通过使臀部朝向坐便器1向下方移动,成为落座于坐便器1的状态(图9、图10所示的状态)。

以上是从轮椅10向坐便器1移动的情况下的顺序。接下来,对被护理者p在大小便后从坐便器1向轮椅10移动的情况简单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从落座于坐便器1的状态起,将手伸向前方,把持纵向握杆21、22(或者仅21),同时从坐便器1站起来,将上半身斜靠于纵向握杆21、22。在该状态下,由护理员进行穿上裤子、内衣的作业。之后,被护理者p把持纵向握杆21、22的双方(或者仅21),同时以后背朝向轮椅10侧的方式转身。而且,使臀部朝向轮椅10向下方移动,从而成为落座于轮椅10的状态。

以上的说明中,对将轮椅10相对于坐便器1的进入方向设为如横向中的箭头y所示地大致成直角的方向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作为轮椅10的进入方向,例如也可以如图1中箭头y2所示地从斜横向开始。此外,箭头y2的延长线在图1中通过左右一对纵向握杆21、22的最突出的部分彼此。

此处,关于以箭头y为界线并距此从远离坐便器1一侧的区域的进入,优选从由箭头y和箭头y2夹持的区域起以垫片部40的中央部为目的地进行。并且,关于以箭头y为界线从靠近坐便器1一侧的进入,优选在轮椅10不与坐便器1干涉的范围内以垫片部40的中央部为目的地的方向。

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具有以下的(a)~(g)的优点。

(a)具有连结左右一对纵向握杆21、22的上端部彼此的上连结部23和连结左右一对纵向握杆21、22的下端部彼此的下连结部24,从而构成由左右一对纵向握杆21、22、上连结部23以及下连结部24闭合且在强度方面优异的环状构造,能够可靠地承接来自被护理者的载重。

(b)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并连结上连结部23和下连结部24且位于比上述左右一对纵向握杆21、22靠里侧的保持部31,从而能够使与左右一对纵向握杆21、22相关的部分的构造更牢固。并且,由于保持部31位于左右一对纵向握杆21、22的里侧,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当支撑处于站立姿势的被护理者p时保持部31与被护理者p接触的情况。

(c)在保持部31设置承接部40,承接部40构成对处于站立姿势的被护理者的上半身的前表面部进行支撑的垫片部,从而由承接部40支撑被护理者p,获得更稳定的支撑,并且不会使被护理者p感到局部的疼痛而为优选。另外,将承接部40设于连结上下的连结部23、24的保持部31,从而牢固地保持承接部40因而也优选。

(d)左右一对纵向握杆21、22经由保持部31支撑于壁面3或者地板面,从而能够将保持部31有效用作将左右一对纵向握杆21、22向壁面3、地板面连结的连结部件(框架部件的一部分)。并且,由于保持部31位于左右一对纵向握杆21、22之间以及上下的连结部23、24之间这样的扶手装置20的中央部位,所以平衡良好地将左右一对纵向握杆21、22相对于壁面3、地板面进行连结因而也优选。

(e)在从上方观察的俯视时,左右一对纵向握杆21、22朝向相互不同的方向伸出,从而不论在被护理者p欲要从左侧(坐便器1侧)握持左边的纵向握杆21时还是欲要从右侧(轮椅10侧)握持右边的纵向握杆22时,在任一情况下都容易握持纵向握杆。此外,也基于纵向握杆21、22的形状,但也能够缩短上连结部23、下连结部24。

(f)左右一对纵向握杆21、22中的一个纵向握杆比另一个纵向握杆较大地向近前侧伸出,由此当由左右一对纵向握杆21、22支撑被护理者p时,一个纵向握杆限制被护理者p的身体不留神地向旁边滑动那样的动作而为优选。并且,容易将手插入另一侧的纵向握杆与被护理者p的身体之间来穿上脱下衣服因而也优选。

(g)左右一对纵向握杆21、22中位于离坐便器1较远的一侧的一个纵向握杆比另一个纵向握杆较大地向近前侧伸出,从而当由左右一对纵向握杆21、22支撑被护理者p时,一个纵向握杆限制被护理者p的身体不留神地向旁边滑动那样的动作而为优选。

图12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其重复的说明(这在以下的第三实施方式中也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被护理者p用的床的符号是100,并在床100的旁边固定设置有扶手装置20b。扶手装置20b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扶手装置20相比,仅其框架部不同。即,框架部30b(对应于30)的基座部32b(对应于32)固定于地板面,对应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托架部33的托架部从基座部32b竖立设置并沿上下方向延伸。

并且,在床100的旁边,在扶手装置20b的附近搬入有手提式(移动式)坐便器1b。此外,图12中,符号4b是靠背。

被护理者p从坐在床100上的状态起利用扶手装置20b会移动到坐便器1b。在大小便后,利用扶手装置20b会从坐便器1b向床100移动。扶手装置20b的利用方法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

图12中,通过使用轮椅来代替坐便器1b,被护理者p能够利用扶手装置20b在床100与轮椅之间进行移动。

图13~图15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的扶手装置20c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具有左右一对纵向握杆121、122(对应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纵向握杆21、22)和下连结部124(对应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下连结部24)。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一对纵向握杆121、122设为相互叠合的形状(长度、粗细、弯曲程度等全部相同),并且相互平行地配置。也就是说,左右一对纵向握杆121与122的间隔在上下方向上相同。由此,由一种扶手装置20c能够对应于坐便器1配置于左侧的情况和配置于右侧的情况的双方。此外,在纵向握杆121、122的上端部设有大致呈半球形状或者圆弧倒角形状的端盖123。由此,当被护理者握持纵向握杆121、122的上端部时,不会感到疼痛等不适感。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左右一对纵向握杆121、122的下端部彼此通过大致水平地延伸的下连结部124连结。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下连结部124由棒状的下握杆124a、和将该下握杆124a的各端部连结于左右的纵向握杆121、122的下端部的左右一对连结盖124b构成。

左右一对纵向握杆121、122的上端部彼此由上连结部130(对应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上连结部23)连结。该上连结部130成为具有一体化地形成于左右一对纵向握杆121、122的上端部下表面的左右一对侧方部131、和连结左右一对侧方部131的下端部彼此的中央连结部132的分割结构。并且,纵向握杆121、122的上端部比侧方部131向上方突出,并且大致呈半球形状或者圆弧倒角形状。具体地,在纵向握杆121、122的上端部设有如上所述的具有大致呈半球形状或者圆弧倒角形状的外周面的端盖123。由此,当被护理者用其手指握持纵向握杆121、122的上端部时,不会感到疼痛等不适感。

上连结部130相对于纵向握杆121、122的固定使用连结螺栓133来进行。具体地,使连结螺栓133(的轴部)从中央连结部132的下方(里侧)起贯通中央连结部132和侧方部131,在该状态下,使该连结螺栓133的前端部螺纹结合于设于纵向握杆121、122内的螺母。这样,由连结螺栓133将中央连结部132和侧方部131共同紧固于纵向握杆121或者122。

在实施方式中,由金属或者硬质的合成树脂形成侧方部131,并且由金属(例如铁系金属)形成中央连结部132。侧方部131呈柱状,上半身斜靠于纵向握杆121、122的被护理者能够适当地用其手指把持(或者钩住)侧方部131。因此,对侧方部131的外周面以不具有角部的方式进行圆弧处理。并且,侧方部131朝向斜下方延伸,设定为前倾的被护理者适当地用其手指把持所需的适宜的倾斜。

侧方部131位于比纵向握杆121、122的上端位置稍微靠下方。由此,在被护理者用其手指把持侧方部131的状态下,由纵向握杆121、122中的比侧方部131向上方突出的部位,防止手指从侧方部131脱离。

中央连结部132的位置因左右一对侧方部131而成为退出至比左右一对纵向握杆121、122相当大靠里侧的位置。也就是说,在左右一对纵向握杆121与122之间并在其上部会形成朝向里侧较大的避让空间s。由此,斜靠于左右一对纵向握杆121、122的被护理者能够使其下巴位于避让空间s内,从而能够获得更大前倾的姿势。这在使被护理者更可靠地维持站立姿势方面而为优选。并且,对于斜靠于左右一对纵向握杆121、122的被护理者而言,其面部附近的前方作为避让空间s而敞开,因而不会感到压迫感因而也优选。

在左右一对纵向握杆121与122之间配设有承接部140(对应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承接部40)。该承接部140具有使其芯材向上方延长而成的安装板部141,该安装板部141一体化地形成于中央连结部132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即,上述安装板部141以落座于中央连结部132的下表面(背面)的状态由螺栓142固定。承接部140例如能够由铁系金属、硬质的合成树形成。

承接部140具有从中央连结部132朝向近前侧较短地延伸的架部140a、和从该架部140a的前端朝向下方延伸的下方延伸配置部140b。而且,下方延伸配置部140b的下端部为自由端部。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由于未设置连结承接部140(下方延伸配置部140b)和下连结部124(下握杆124a)的部分,所以在被护理者握持下连结部124(下握杆124a)时没有阻碍。

在承接部140的背面侧配设有安装部143。该安装部143配设为其板面沿上下方向延伸,并通过焊接等一体化地形成于承接部140的安装板部141。而且,安装部143位于与下方延伸配置部140b的左右方向大致中间部的后表面抵接或者上述后表面的附近的位置,加强承接部140。该安装部143也能够预先与承接部140(的芯材)一体化(例如焊接)。

此处,还能够将承接部140中的至少与被护理者对置一侧的面构成为由具有缓冲性的部件构成的垫片部。并且,也能够由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包括缓冲材料)覆盖中央连结部132中的至少与被护理者对置的面。另外,也能够由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包括缓冲材料)覆盖位于中央连结部132的下方的部位(提高中央连结部132的里侧的外观的外形)。

上述的扶手装置20c能够由框架部150固定于壁面160(对应于图1中的壁面3)。该框架部150大体具有基座部151和托架部152。由托架部152来连结基座部151和上述的安装部143(即中央连结部132)。这样,安装部143也作为与构成托架部152的伸出部152b连结的连结部发挥功能。

基座部151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向部151a、从导向部151a的上下各端朝向壁面160延伸的上下一对突出部151b、以及从各突出部151b向上方或者下方延伸的上下一对固定部151c。固定部151c由螺栓等固定件153固定于壁面160(参照图13、图14)。

框架部150中的托架部152具有水平地延伸的筒状的主体部152a、一体化地形成(例如焊接)于主体部152a的前端部侧的板状的伸出部152b、以及形成于主体部152a的基端部的滑动部152c。

上述伸出部152b沿相对于壁面160大致倾斜45度的方向延伸。而且,伸出部152b由螺栓等固定件154固定于上述的安装部143。

上述滑动部152c相对于基座部151中的导向部151a嵌合为能够沿上下方向滑动。而且,利用省略图示的高度调整机构的锁定用螺栓、锁定用销等,在所希望高度位置处将滑动部152c固定于导向部151a。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扶手装置20c中,能够调整高度位置。

此处,也可以是能够调整托架部152(的主体部152a)的长度。在该情况下,例如,使主体部152a为能够相互滑动地嵌合的两个部件的分割结构,另一方面能够由将该滑动锁定于所希望位置的锁定用螺栓、锁定用销等来进行固定。由此,能够调整扶手装置20c的距离壁面160的分离距离。

另外,也能够调整扶手装置20c相对于壁面160的倾斜角度。在该情况下,例如将托架部152的滑动部152c做成为能够以基座部151的导向部151a为中心摆动地连结的结构,能够在所希望的摆动位置由例如进行锁定的锁定用螺栓、锁定用销等固定。由此,能够调整扶手装置20c(尤其左右一对纵向握杆121、122)相对于壁面160的倾斜角度。

以上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内能够进行适当的变更。在左手不自由而右手自由的情况下,相对于图1的配置关系,使坐便器1位于轮椅10的左方侧,而将扶手装置20变更为左右对称形状的装置即可(前方空间k的位置保持原样不变)。框架部30不限定于固定于纵壁面的情况,也可以固定于前方空间k附近的地板面(框架为台式)。承接部40也可以不具有缓冲性。对于上连结部23(130)、下连结部24(124),可以仅具有其中任一方,或者也可以都不具有上述二者。

在图13~图15的实施方式中,上连结部130例如也能够由管材、板材等相互一体地成形其左右一对侧方部131和中央连结部132。并且,在图13~图15的实施方式中,还能够将左右一对纵向握杆121、122在配设为相互叠合形状且左右对称的状态下设定为随着朝向上方而其间隔变小(被护理者的上半身的前表面部挤入纵向握杆121、122的上部之间,更稳定地保持站立姿势)。

扶手装置20(20b、20c)能够配设于适当的位置。例如,能够在被护理者用的床的旁边配设扶手装置20,将其用于床与轮椅之间的移动。并且,也能够设置于更衣室,在被护理者的衣服的穿脱时利用。当然,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不限定于记载的内容,也隐含地包括提供实际上优选或者作为优点而表现出的目的,也能够作为具有扶手装置的卫生间、卫生间隔间等来把握。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适宜作为在医院、疗养院中使用的扶手装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