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压锅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36570发布日期:2020-07-04 01:09阅读:923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压锅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压锅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高压锅盖。



背景技术:

高压锅又叫压力锅,压力煲,是一种厨房的锅具,压力锅通过液体在较高气压下沸点会提升这一物理现象,对水施加压力,使水可以达到较高温度而不沸腾,以加快炖煮食物的效率。传统的高压锅在锅体和锅盖之间是通过旋转卡合的方式进行密封,这样的方式开盖十分麻烦,另外,通常只利用高压锅盖与高压锅体相互旋转后进行锁紧,而不再另设锁紧装置,一旦高压锅内的压力被释放后,高压锅内的压力骤降,容易导致高压锅盖松动。

针对上述问题,公开号为cn201721482342.7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高压锅盖锁定装置及其高压锅,由设置于高压锅盖上的联动按钮、活动模块、定位支架、密封胶圈和设置于高压锅体的把手基座组成;联动按钮可作下降和升起活动,定位支架固定在高压锅盖把手上,联动按钮与活动模块的尾部联动,密封胶圈位于锅盖与高压锅体之间;活动模块可随联动按钮的上下运动而做前后往复运动,可相对于定位支架作前后运动,且活动模块的前端对应于定位支架上的孔位,可穿过定位支架孔而使密封胶圈变形;活动模块的下部设有凸起部分,高压锅体的把手基座上设有凹位,两者相互扣合。

上述方案通过设置锁定装置使锅盖与锅体的连接更为可靠,排气更安全,且开盖简单。

同时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压锅盖,通过在锅盖本体上设置锁紧结构,达到将锅盖本体与高压锅锁紧且方便打开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高压锅盖,包括锅盖本体,所述锅盖本体上设置有把手,所述锅盖本体的上方设置有泄压阀,所述锅盖本体上设置有锁紧结构,所述锁紧结构包括有与把手固定连接的转动杆、与所述转动杆固定连接的带动板、与所述带动板的一端转动连接的推拉杆,所述转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锅盖本体的上表面转动连接,所述锅盖本体的边缘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所述推拉杆的一端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要将锅盖本体与锅盖锁紧时,转动把手,把手会带动与其焊接固定的转动杆转动,转动杆会带动与其焊接固定的带动板转动,带动板会带动与其转轴连接的推拉杆收回,与推拉杆焊接固定的固定板就会向锅盖本体的边缘靠近,直至将锅盖本体的边缘与高压锅的边缘扣合在一起,要打开锅盖时,再将把手往反方向旋转,就能够将固定板向外侧推出,就能将锅盖本体打开,使打开与闭合的过程更加方便,使锅盖不容易松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杆的外壁设置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内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设置有卡块,所述转动杆外侧设置有限位套,所述限位套上设置有供卡块插入的限位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转动杆转动到固定板能够锁紧的角度时,容纳槽会刚好与限位槽的位置对应,容纳槽内的卡块就会通过复位弹簧弹出,卡入到限位槽中,防止转动杆会自行发生转动,要将锅盖本体打开时,将转动杆往反方向转动,卡块就会被限位套的内壁挤压缩回容纳槽中,转到打开的位置后再重新卡入限位槽中,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锅盖本体上设置有用于限制带动板转动角度的挡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止带动板在固定板锁紧或打开后继续转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锅盖本体上设置有通孔一,所述通孔一内设置有卡位杆,所述推拉杆靠近固定板的一端设置有供卡位杆伸出的通孔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锅内的气压过大时,通孔一内的卡位杆会被气压抬升,从推拉杆上的通孔二中伸出,此时的推拉杆无法转动,就不能将锅盖本体打开,增强了高压锅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锅盖本体上设置有通槽,所述通槽内设置有升降杆,所述升降杆的表面设置有用于提示锅内气压大小的提示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锅内的气压较大时,通槽中的升降杆会被抬升,升降杆表面的提示线会超出锅盖本体的上表面,提示用户此时还不能开盖,在锅内的气压泄完后,升降杆会落回通槽中,此时就能够去打开锅盖本体,进一步增强了开盖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锅盖本体的侧壁上开设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内设置有安全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锅内的气压超过国际标准的危险值时,泄压阀的泄压速度无法及时排掉锅内的气压,排气口上的安全塞就会被气压挤出,气压就能够从排气口排出,减小了高压锅爆炸的几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把手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阵列分布的凸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打开锅盖本体时,凸起增加了手掌与把手之间的摩擦,防止锅盖本体从手中滑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锁紧结构的上方设置有保护壳,所述保护壳上分别开设有供转动杆和卡位杆伸出的开口,所述保护壳与所述锅盖本体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护壳减小了锁紧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的损耗,延长了锁紧结构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要将锅盖本体与锅盖锁紧时,转动把手,把手会带动与其焊接固定的转动杆转动,转动杆会带动与其焊接固定的带动板转动,带动板会带动与其转轴连接的推拉杆收回,与推拉杆焊接固定的固定板就会向锅盖本体的边缘靠近,直至将锅盖本体的边缘与高压锅的边缘扣合在一起,要打开锅盖时,再将把手往反方向旋转,就能够将固定板向外侧推出,就能将锅盖本体打开,使打开与闭合的过程更加方便,使锅盖不容易松动;

其二,当转动杆转动到固定板能够锁紧的角度时,容纳槽会刚好与限位槽的位置对应,容纳槽内的卡块就会通过复位弹簧弹出,卡入到限位槽中,防止转动杆会自行发生转动,要将锅盖本体打开时,将转动杆往反方向转动,卡块就会被限位套的内壁挤压缩回容纳槽中,转到打开的位置后再重新卡入限位槽中,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其三,在锅内的气压过大时,通孔一内的卡位杆会被气压抬升,从推拉杆上的通孔二中伸出,此时的推拉杆无法转动,就不能将锅盖本体打开,增强了高压锅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其四,在锅内的气压超过国际标准的危险值时,泄压阀的泄压速度无法及时排掉锅内的气压,排气口上的安全塞就会被气压挤出,气压就能够从排气口排出,减小了高压锅爆炸的几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表明高压锅盖的外部特征;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锁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显示了锁紧结构的内部结构特征;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转动杆的结构示意图,显示了转动杆与限位套的连接关系。

图中:1、锅盖本体;2、把手;3、泄压阀;4、锁紧结构;5、转动杆;6、带动板;7、固定板;8、容纳槽;9、复位弹簧;10、卡块;11、限位套;12、限位槽;13、挡板;14、卡位杆;15、通槽;16、升降杆;17、排气口;18、凸起;19、保护壳;20、推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高压锅盖,如图1-图3所示,包括有锅盖本体1,锅盖本体1的上方设有把手2和泄压阀3,把手2的侧壁上设有若干阵列分布的凸起18,锅盖本体1的侧壁上开设有排气口17,排气口17内设有安全塞,锅盖本体1上设有用于将锅盖本体1与锅锁紧的锁紧结构4,锁紧结构4包括有与把手2的下表面焊接固定的转动杆5,转动杆5的另一端与锅盖本体1的上表面通过转轴转动连接,锁紧结构4还包括有与转动杆5焊接固定的带动板6、与带动板6远离转动杆5的一端通过转轴连接的推拉杆20,锅盖本体1的边缘设有用于锁紧锅盖本体1的固定板7,固定板7与推拉杆20远离带动板6的一端焊接固定,转动杆5的外侧套设有限位套11,限位套11上开设有限位槽12,转动杆5的侧壁上开设有容纳槽8,容纳槽8内设有复位弹簧9,复位弹簧9的一端与容纳槽8的内壁焊接固定,复位弹簧9的另一端设有与其焊接固定的卡块10,卡块10与限位槽12配合连接,锅盖本体1的上方设有用于限制带动板6转动角度的挡板13。

锅盖本体1上开设有通孔一,通孔一内设有与其滑动连接的卡位杆14,推拉杆20上设有供卡位杆14伸出的通孔二,锅盖本体1上开设有通槽15,通槽15内设有与其滑动连接的升降杆16,升降杆16的表面设有用于提示锅内气压是否能够开盖的提示线,锅盖本体1上设有用于保护锁紧结构4的保护壳19,保护壳19上设有分别供转动杆5和卡位杆14伸出的开口,保护壳19与锅盖本体1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需要打开锅盖时,转动与转动杆5焊接固定的把手2,带动转动杆5旋转,转动杆5会带动与其焊接固定的带动板6旋转,带动板6会将推拉杆20向锅盖本体1的外侧推进,推拉杆20就会将固定板7向外推开,原本固定板7会将锅盖本体1与高压锅的边缘扣住锁紧,在固定板7向外推进后,高压锅与锅盖本体1就会分离开来,在转动杆5转到能够将锅盖打开的位置时,容纳槽8内的卡块10会通过复位弹簧9弹出,卡入与其位置对应的限位槽12中,防止锁紧结构4会自行转动,当带动板6转回到将锅盖锁紧的位置后,挡板13会防止带动板6自行转动,影响锅盖本体1与高压锅之间的密封性,若要重新锁紧锅盖,需要将转动杆5转回原位时,卡块10会被限位套11的内壁挤压缩回容纳槽8中,在锅内的气压较大还不能开盖时,通孔一中的卡位杆14会被气压向上顶出,穿过推拉杆20上的通孔二,使推拉杆20无法进行转动,同时,通槽15中的升降杆16也会被锅内的气压抬升,升降杆16表面的提示线会裸露在外,提醒用户现在还不能开盖,锅盖本体1的侧壁上开设有排气口17,当锅内的气压超过了国际标准的危险值,而泄压阀3又失效无法排出锅内的的气压时,排气口17内的安全塞会被气压挤出,锅内的气压就能够从排气口17排出,防止高压锅爆炸,同时把手2侧壁上的凸起18能够防止在打开锅盖本体1时,锅盖本体1从手中滑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