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尘系统及其集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89494发布日期:2020-12-04 14:56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集尘系统及其集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自移动清洁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集尘系统及其集尘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移动清洁装置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如智能扫地机、智能吸尘器等智能家居不断被广泛应用。为了进一步实现智能清洁装置的自动化,与清洁装置相配套装置也越来越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重视,其关系到用户的使用体验。例如人们对自移动清洁装置清洁卫生后收集到的待处理物如尘土、掉发、碎纸片等的垃圾物体的自动化处理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希望能够简单方便进行集中处理。

现有的清洁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结构复杂且使用不方便,自动化程度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集尘系统及其集尘装置,结构简单,回收处理过程快捷简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集尘装置,用于自移动清洁装置,包括:装置主体、输送件和驱动组件。

装置主体开设有引导通道和分别位于引导通道两侧的集尘口和卸料口,集尘口开设于装置主体的一侧面且连通引导通道,卸料口连通引导通道远离集尘口的一端。输送件可移动地设置于引导通道内。驱动组件用于驱动输送件沿引导通道的延伸方向移动,进而能够带动待处理物移动至卸料口进行卸料,以使得待处理物落入卸料口。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集尘系统,包括上述的集尘装置和自移动清洁装置。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通过设置在引导通道内设置输送件和驱动组件,驱动组件能够驱动输送件将经集尘口落入到引导通道内的待处理物沿着引导通道移动至卸料口,待处理物可以落入到卸料口内,实现了自移动清洁装置的待处理物的自动收集处理,提高了自移动清洁装置的清洁效率,而且结构简单、使用便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集尘系统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集尘系统实施例中自移动清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集尘装置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m-m截面的一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集尘装置实施例的输送件的第一种情形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中的m-m截面的另一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集尘装置实施例的输送件的第二种情形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集尘装置实施例的输送件的第三种情形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集尘装置实施例的滑座和滑轨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集尘装置实施例中与自移动清洁装置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经过本申请发明人的长期研究发现,人们在使用自移动清洁装置如智能扫地机器人进行清洁工作后,需要人们手动对扫地机器人收集到的垃圾物进行进一步地清理,工作繁琐。即使现有的一些集尘装置也是结构复杂,制作成本高,使用不便利。因此,如何为使用者提供结构简单使用便利的集尘装置,对扫地机器人清洁到的垃圾物进行集中清理,迎合了自移动清洁装置用户的需求,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因此,本申请提出至少以下实施例。

参见图1,本申请集尘系统实施例包括集尘装置10和自移动清洁装置20,集尘装置可以用于收集自移动清洁装置20的待处理物。当然,集尘装置10还可以为自移动清洁装置20进行充电。

参阅图2,自移动清洁装置20可以具有清扫功能或者具有吸尘功能。当然可以同时具备清扫功能和吸尘功能。例如自移动清洁装置20可以包括壳体21、行走组件22、清扫组件23。壳体21内可以容置有多个部件,壳体21可以作为整个清洁装置的壳体,具有顶部202、底部201和周侧203。行走组件22可以设置于壳体21的底部201,行走组件22可以使得自移动清洁装置20具有可移动的功能。清扫组件23可以设置于壳体21,用于在清洁装置进行工作时提供清扫功能,对清洁装置的工作面进行清洁。

行走组件22可以设置于壳体21的底部201,即位于自移动清洁装置20的底部201。行走组件22在形走时,能够带动整个自移动清洁装置20行走。例如行走组件22还可以包括驱动机构221和滚动轮机构222,驱动机构221用于驱动滚动轮机构222转动,可以实现在自移动清洁装置20的工作面上行走。驱动机构221例如是电机。

清扫组件23可以包括滚刷231、与滚刷231连接的电机232,电机232用于驱动滚刷231滚动,滚刷231与自移动清洁装置20的工作面接触,例如与地面接触,并通过滚动实现对地面的清扫。图2所示的电机232和滚刷231的位置关系仅为示意,不对两者之间的连接、传动、工作等方式限定。行走组件22的驱动机构221和清扫组件23的电机232可以为同一个驱动机构221,也即两者共用一个驱动机构221。

自移动清洁装置20还可以包括吸尘组件24。壳体21可以设置或者形成有集尘盒240,用于搜集灰尘、垃圾等待处理物。集尘盒240可以开设有吸尘口241、收集腔242和出风口243,收集腔242连通吸尘口241和出风口243。集尘盒240还可以在朝向自移动清洁装置20的底部201开设有连通收集腔242的排放口246,用于将收集腔242中的待处理物排出。吸尘组件24可以进一步包括抽风机244,抽风机244可以形成依次经过吸尘口241、收集腔242、出风口243的气流。吸尘口241例如可以朝向自移动清洁装置20的工作面(例如地面)设置,从而能够吸取工作面上的灰尘或者垃圾。当然,吸尘组件24中还可以设置有滤网等过滤部件245,例如设置于出风口243和收集腔242之间,使得较大的垃圾或者颗粒能够留存于收集腔242中。

清扫组件23和吸尘组件24可以相互配合,共同作用。例如吸尘口241可以邻近滚刷231设置,使得滚刷231转动过程中所清扫出垃圾或者灰尘,能够被吸入到收集腔242中。当然,本实施例中的自移动清洁装置20也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自移动清洁装置,例如清洁机器人、扫地机器人、吸尘器等。

本实施例的集尘装置10可以参见下述本申请集尘装置实施例的描述。

参见图1和图3,本申请集尘装置实施例可以包括:装置主体11、输送件12、驱动组件13、定位引导组件14。

装置主体11作为整个集尘装置10的主体,可以设置或者容置其他部件。定位引导组件14用于将自移动清洁装置20引导至装置主体11上。驱动组件13可以驱动输送件12进行移动,进而将自移动清洁装置20的待处理物进行移动至预设位置进行处理。

装置主体11可以作为承载自移动清洁装置20停放的支撑框架。参阅图4,装置主体11可以开设有引导通道110和分别位于引导通道110两侧的集尘口111和卸料口112。集尘口111可以开设于装置主体11的一侧面且连通引导通道110。卸料口112可以连通引导通道110远离集尘口111的一端。装置主体11还可以形成集尘腔19,集尘腔19连通卸料口112且往装置主体11的底面延伸。引导通道110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者方形等,不限于此,可依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装置主体11的一侧面113例如作为装置主体11的顶面113,相对于装置主体11的底面114倾斜设置。也即装置主体11的顶面113可以设置为斜面,也例如装置主体11的一侧面113与装置主体的底面114可以连接于同一侧边。装置主体11的一侧面113与装置主体11的底面114之间的距离自该同一侧边沿引导通道110的延伸方向逐渐变大。装置主体11的侧面115连接于装置主体11的顶面113和装置主体11的底面114之间。引导通道110的延伸方向与装置主体11的一侧面113的倾斜方向一致或者大体一致,也即引导通道110相对于装置主体11的底面114也可以是倾斜设置的。当然,装置主体11的一侧面113也可以设置为平面,可以与装置主体11的底面114相平行。装置主体11的一侧面113还可以为弧面。

具体地,引导通道110的两侧可以为引导通道110的轴线的两侧。集尘口111位于引导通道110邻近装置主体11的顶面113的一侧,例如可以假定为引导通道110的上侧。卸料口112位于引导通道110远离顶面113的另一侧,例如称为引导通道110的下侧。当自移动清洁装置20在装置主体11的一侧面113上停放时,其排放口246卸下的待处理物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集尘口111自然地掉落至与集尘口111连通的引导通道110内。当然,也可以通过人工或者其他自动方式,将待处理物放进集尘口111内,进而进入到引导通道110内。待处理物可以是灰尘、头发、碎纸片以及废弃物等垃圾物品。

输送件12可移动地设置于引导通道110内,用于在自移动清洁装置20清理到的待处理物经集尘口111进入到引导通道110内带动待处理物移动。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输送件12可以用于限制待处理物进入输送件12远离卸料口112的一侧。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待处理物也可以进入到输送件12远离卸料口112的一侧,输送件12可以以拖动的方式带动待处理物移动至卸料口112。

输送件12处于初始位置时,输送件12位于集尘口111或者邻近集尘口111。从集尘口111进入引导通道110的待处理物可以被输送件12带动,进而沿着引导通道110推动到卸料口112。

驱动组件13可以与输送件12连接,用于驱动输送件12沿引导通道110的延伸方向移动,进而能够带动待处理物移动至卸料口112进行卸料,以使得待处理物落入卸料口112。

驱动组件13可以包括驱动电机130、牵引件131。驱动电机130可以是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等。牵引件131可以呈丝状、线状或者带状等。比如牵引件131可以是柔韧度较好的部件,可以在驱动电机130的驱动下被拉扯又不容易折断的尼龙材质部件,如尼龙绳。比如牵引件131可以是刚度较好的部件,如钢丝绳。牵引件131一端可以连接输送件12,牵引件131的另一端可以连接驱动电机130。驱动电机130可以驱动牵引件131,能够带动输送件12从初始位置沿引导通道110移动到卸料口112,以使得待处理物被带动至卸料口112,进而落入到集尘腔19。集尘腔19可以集中收集从卸料口112掉落下来的待处理物。集尘腔19本身可以收集经卸料口112进入的待处理物,集尘腔19也可以用于放置收集筒或者收集袋等,待处理物可以经卸料口112进入收集筒或者收集袋中。在一实施方式中,装置主体11的底面114或者侧面115可以形成连通集尘腔19的开口(未标注),可以容易将落入到集尘腔19内的待处理物倾倒出来。

作为一个示例,牵引件131的另一端可以卷绕于驱动电机130的输出轴,以使得能够在驱动电机130工作将牵引件131的一端不断靠近驱动电机130。当然,牵引件131的另一端可以在驱动电机130的驱动下,可以往远离集尘口的方向移动(非卷绕方式),进而带动牵引件131的一端靠近驱动电机130。作为另一个示例,驱动组件13可以包括滑轮(图未示),套设于驱动电机130的输出端上,牵引件131的一端连接输送件12,牵引件131的另一端可以卷绕于滑轮上,以使得驱动电机130通过驱动滑轮转动,进而不断卷绕牵引件131,以使得输送件12可以不断沿引导通道110移动至卸料口112。

当然,驱动组件13可以是电磁驱动组件,输送件12可以为磁性件或者包括磁性材料,驱动组件13在通电后可以产生与输送件12磁性相异的磁性,进而可以吸附输送件13往卸料口112的方向移动,将待处理物移动至卸料口112进行卸料处理。在卸料完成后,驱动组件13可以产生与输送件13磁性相同的磁性,进而可以在排斥力的作用下将输送件13推回至集尘口111。

参阅图4至图8,对于输送件12的结构,本实施例可以提供如下几种情形所示的结构:

第一种情形:如图4和图5所示,输送件12可以是单独的板状件,也即呈板状设置。输送件12的外周的形状可以和引导通道110相适应(图5所示出的输送件12的形状仅仅为示意,并不限制输送件12的形状)。输送件12处于初始位置,也即位于集尘口111,输送件12可以将待处理物止挡于输送件12和卸料口112之间。输送件12位于集尘口111可以是指输送件12处于集尘口111远离卸料口112的一侧。驱动电机130通过驱动牵引件131,进而带动输送件12推动待处理物往卸料口112的方向移动。输送件12移动至卸料口112时,能够将待处理物推进卸料口112,待处理物落入卸料口112进行卸料处理。

第二种情形:如图6和图7所示,输送件12可以包括第一挡板120和第二挡板121。第一挡板120和第二挡板121可以相对设置以形成容纳空间122。第一挡板120的外周形状和第二挡板121的外周形状可以与引导通道110的形状相适应。第一挡板120、第二挡板121和引导通道110的侧壁可以共同配合形成容纳空间122。

在接收待处理物时,第一挡板120和第二挡板121位于集尘口111,也即输送件12位于初始位置。第一挡板120和第二挡板121位于集尘口111可以是指第一挡板120和第二挡板121位于集尘口111的两侧,且使得容纳空间122与集尘口111相对设置且连通,进而使得待处理物至少部分能够落入到第一挡板120和第二挡板121之间的容纳空间122内。

驱动组件13可以通过牵引件131与第一挡板120连接,以能够驱动第一挡板120移动,进而带动待处理物沿引导通道110向第二挡板121的方向移动。例如第一挡板120和第二挡板121可以相互靠近或者远离。第一挡板120和第二挡板121之间的容纳空间122可以逐渐变小,当第一挡板120带动待处理物到达第二挡板121处时,能够与第二挡板121共同压缩待处理物,以更好地减小待处理的体积。

在驱动组件13的作用下,第一挡板120可以通过带动待处理进而推动第二挡板121一起沿引导通道110进一步移动。在第一挡板120和第二挡板121移动至卸料口112时,容纳空间122与卸料口112相对且连通,以使得待处理物可以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经容纳空间122的一侧落入到卸料口112。当然,第一挡板120和第二挡板121之间的位置可以是相对固定的,容纳空间122的大小可以保持固定。牵引件131可以同时连接第一挡板120和第二挡板121,共同带动第一挡板120和第二挡板121进行同步移动。

第三种情形:如图6和图8所示,输送件12可以为一个整体的结构。输送件12的形状可以与引导通道110的形状相适应。输送件12可以形成有具有容纳空间122,容纳空间122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开口。也即输送件12的侧壁包围成一个容纳空间122,容纳空间122顶部和底部可以分别具有开口。

如图8所示,输送件12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也可以是多个侧板(未标注)相互连接形成的。例如,输送件12可以是通过多个侧板相互连接以形成输送件12的侧壁,而输送件12的底部与顶部形成开口,以通过各侧板之间形成容纳空间122接收待处理物。在输送件12处于初始位置,也即位于集尘口111时,容纳空间122的一开口与集尘口111相对设置,如此能够接收从集尘口111接收待处理物。驱动电机130通过驱动牵引件131拉动输送件12,待处理物处于容纳空间122内随着输送件12移动至卸料口112。在输送件12移动至卸料口112时,容纳空间122的另一开口可以与卸料口112相对设置,待处理物能够通过卸料口112掉落而可以被集中处理。

对于装置主体11的一侧面113设置为斜面而言,输送件12在移动至卸料口112进行卸料后,可以在重力作用下沿该装置主体11的一侧面113返回至集尘口111的位置,进而可以再一次对待处理物进行收集、并带动至卸料口112进行处理。

如图4和图6所示,为了提高输送件12的返回效率,使得输送件12在移动到卸料口112后更好地返回至初始位置,集尘装置10还可以设置弹性件17。弹性件17的一端连接装置主体11,弹性件17的另一端连接输送件12。输送件12位于集尘口111,可以接收经集尘口111进入的待处理物,此时弹性件17可以处于自然状态或者压缩状态。输送件12移动至卸料口112时,弹性件17处于弹性伸长状态。在待处理物被卸料完成后,弹性件17可以通过其自身的弹性回复力带动输送件12往集尘口111的方向移动,进而回复至初始位置。弹性件17例如是弹簧。

为了提高输送件12在引导通道11内往卸料口112或者返回集尘口111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集尘装置10包括相互配合滑动的滑轨15和滑座16。滑轨15和滑座16中的一者可以沿引导通道110的延伸方向设置于引导通道110内,滑座16和滑轨15中的另一者可以设置于输送件12上。

在驱动电机130和牵引件131的作用下,滑轨15和滑座16可以进行滑动配合,进而带动输送件12滑动于引导通道110中。例如,滑轨15具有滑槽,设置于装置主体11围成引导通道110的侧壁上。滑座16设置于输送件12上,且可滑动地嵌设于滑轨15的滑槽中。输送件12能够随滑座16相对于滑轨15的滑动而滑动。滑轨15可以沿着引导通道110的延伸方向延伸越过卸料口112,以使得输送件12能够移动至卸料口112上方并将待处理物转移到卸料口112中,以避免输送件12在到达卸料口112上方位置时掉落到集尘口111中。

参阅图9,滑轨15可以形成有滑轨孔150,用于将滑轨15固定在装置主体11的侧壁上。滑座16可以设置有连接柱160,用于与输送件12进行固定连接。滑座16具体可以通过连接柱160与输送件12进行接插配合进行固定。

对于上述第一种情形而言,如图5和图9所示,输送件12可以开设有滑座连接孔123a。输送件12的滑座连接孔123a可以开设于其相背的两个第一侧面,与连接柱160相对应。输送件12还设置有牵引件连接区124a和弹性件连接区125a,牵引件连接区124a位于输送件12靠近卸料口112的第二侧面,用于与牵引件131连接。弹性件连接区125a位于输送件12远离卸料口112的第三侧面,用于与弹性件17的一端连接。弹性件17的另一端连接引导通道110远离卸料口112的一端侧壁。第一侧面连接于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之间。牵引件连接区124a和弹性件连接区125a均可以呈孔状设置。

如图4所示,输送件12位于集尘口111时,其可以将经集尘口111进入的待处理物阻挡于输送件12和卸料口112之间,此时弹性件17处于自然状态或者压缩状态。驱动电机130通过驱动牵引件131进而驱动输送件12通过滑座16和滑轨15的配合移动至卸料口112,弹性件17产生弹性形变。在卸料完成后,弹性件17在其自身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将输送件12通过滑座16和滑轨15的配合返回至集尘口111,也即返回至初始位置。

对于上述第二种情形而言,参阅图7和图9,第一挡板120和第二挡板121均可以开设有滑座连接孔123b。第一挡板120和第二挡板121可以分别对应一个滑座16。第一挡板120的滑座连接孔123b可以开设于第一挡板120相背的两个第一侧面,与连接柱160相对应。第一挡板120开设置有牵引件连接区124b和弹性件连接区125b,牵引件连接区124b位于第一挡板120靠近卸料口112的第二侧面,用于与牵引件131连接。弹性件连接区125b位于第一挡板120远离卸料口112的第三侧面,用于与弹性件17的一端连接。弹性件17的另一端连接引导通道110远离卸料口112的一端侧壁。第一侧面连接于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之间。第二挡板121的滑座连接孔123b可以开设于第二挡板121相背的两个第一侧面,与连接柱160相对应。第二挡板121上开设有与牵引件连接区124b相对应的孔,以供牵引件131穿过第二挡板121至第一挡板120的牵引件连接区124b。牵引件连接区124b和弹性件连接区125b均可以呈孔状设置。

如图6所示,第一挡板120和第二挡板121处于集尘口111时,弹性件17处于自然状态或者压缩状态,驱动电机130驱动牵引件131带动第一挡板120通过滑座16和滑轨15配合进行滑动,并使得第一挡板120推动待处理物和第二挡板121移动至卸料口112时,弹性件17处于弹性伸长的状态。在卸料完成后,弹性件17可以在其自身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带动第一挡板120通过滑座16和滑轨15配合返回至集尘口111远离卸料口112的一侧,第二挡板121可以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可以通过滑座16和滑轨15的配合返回至集尘口111靠近卸料口的一侧,进而可以使得容纳空间122与集尘口111相对。

当然,第一挡板120和第二挡板121之间还可以通过柔性丝(图未示)进行连接,在第一挡板120在弹性件17的作用下返回集尘口111时,可以带动第二挡板121进行移动返回至集尘口111。对于第二挡板121而言,第二挡板121上可以设置第一限位件(图未示),引导通道110对应集尘口111靠近卸料口一侧的位置可以设置第二限位件(图未示),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能够将第二挡板121限位于集尘口111靠近卸料口112的一侧,以使得第二挡板121。

对于上述第三种情形而言,参阅图6和图8,滑座连接孔123c可以开设于输送件12的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板,与连接柱160相对应。输送件12可以设置有牵引件连接区124c和弹性件连接区125c,牵引件连接区124c位于输送件12靠近卸料口112的第二侧板,用于与牵引件131连接。弹性件连接区125c位于输送件12远离卸料口112的第三侧板,用于与弹性件17的一端连接。弹性件17的另一端连接引导通道110远离卸料口112的一端侧壁。牵引件131可以连接输送件12靠近卸料口112的一侧。第一侧板连接于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之间,且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相对设置。

如图6所示,输送件12位于集尘口111时,弹性件17处于自然状态或者压缩状态,在驱动电机130通过牵引件131带动输送件12移动至卸料口112时,弹性件17处于弹性伸长状态,以使得弹性件17在卸料完成后能够通过自身的弹性回复力带动输送件12往集尘口111方向移动。

在上述驱动组件13驱动输送件12移动至卸料口112进行自动卸料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可以进一步提高集尘装置10进行卸料的自动化,具体可以如下:如图10所示,定位引导组件14用于发出引导自移动清洁装置20的引导信号,进而能够引导自移动清洁装置20移动至装置主体11的一侧面上。定位引导组件14可以设置于装置主体11的一侧面上,进而可以引导自移动清洁装置20移动至装置主体11的一侧面上的预设位置。

如图10所示,对于装置主体11的一侧面113为斜面而言,自移动清洁装置20可以通过装置主体11的一侧面113与装置主体11的底面114相连接的边缘移动至装置主体11的一侧面113的预设位置上。对于装置主体11的一侧面113与装置主体11的底面114不存在同一边缘而言,可以在安装本实施例的集尘装置10时,将集尘装置10的安装位置低于自移动清洁装置20的工作面,比如在地面上挖槽,将集尘装置10安装于槽内,以使得装置主体11的一侧面113可以与工作面相接,进而使得自移动清洁装置20能够移动至装置主体11的一侧面113上。自移动清洁装置20位于预设位置时,自移动清洁装置20的排放口与集尘口111相对设置,以使得待处理物可以经排放口和集尘口111落入引导通道110内。

装置主体11的一侧面113可以设置为凹向装置主体11的底面114的弧形凹面,从而可以收纳自移动清洁装置20上散落下来的积水,且可以使得自移动清洁装置20能够在自然状态下通过该凹面停置而不会后退。当然,装置主体11的一侧面113上可以设置限位部件,用于限制自移动清洁装置20回退。限位部件比如为用于磁性件、凸起、凹槽等。磁性件可以与自移动清洁装置20上的另一磁性件磁性吸附进行限位。凸起可以对自移动清洁装置20的行走轮进行限位。凹槽同样可以对自移动清洁装置20的行走轮进行限位。上述限位方式仅为示例,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具体地,定位引导组件14可以包括红外对管140和红外透镜141。红外透镜141可以设置于装置主体11的一侧面113上。红外透镜141包覆于红外对管140的外围。红外对管140可以通过发射红外信号作为自移动清洁装置20的引导信号,以引导自移动清洁装置20在清洁周边环境如寝室、客厅、餐厅等地方后自动沿着装置主体11的一侧面移动至预设位置,进而将待处理物经排放口落入装置主体11的集尘口111,并进一步掉落到引导通道110内。驱动组件13可以通过驱动输送件12沿着引导通道110推动待处理物转移到卸料口112,待处理物可以落入到卸料口进行集中处理。红外透镜141包覆于红外对管140的外围,用于保护红外对管140。当然,为了能够引导自移动清洁装置20自移动到装置主体11上,也可以采用例如gps定位、蓝牙定位等系统进行精准引导。

通过设置红外对管140发送红外信号引导自移动清洁装置20移动至装置主体10的一侧面113上的预设位置进行卸载待处理物,可以提高引导信号的稳定性,进而可以提高集尘装置10对自移动清洁装置20的待处理物收集的自动化程度,在红外对管140外包覆红外透镜141能够对红外对管140进行有效保护,提高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的集尘装置10在上述实现自动收集处理自移动清洁装置20的待处理物的基础上,还可以具备充电功能。参阅图1和9,集尘装置10还包括充电弹片18。充电弹片18耦接电源,凸出设置于装置主体11的一侧面。电源例如是集尘装置10内部设置的电池,也可以是通过充电接口接收的外部电源。

自移动清洁装置20可以收到定位引导组件14发出的引导信号移动到预设位置时,充电弹片18能够弹性抵接自移动清洁装置20的充电接口25,以能够为自移动清洁装置20进行充电。自移动清洁装置20移动到集尘装置10并与充电弹片18连接进行充电时,自动卸下清理到的垃圾物,并使垃圾物沿装置主体11的集尘口111自然掉落至引导通道110内。当集尘装置10检测到自移动清洁装置20连接充电弹片18进行充电后,经设定的延迟时间后,启动驱动电机130拉动输送件12,并通过输送件12将待处理物转移至集尘腔19。

对于集尘装置10实现自动卸料的过程,本实施例还可以提供另外一种实施方式:

在装置主体11的一侧面113可以开设有与引导通道110的延伸方向相同且与引导通道110连通的长缝(图未示),输送件12上可以设置有卡扣(图未示),卡扣经该长缝凸出于装置主体11的一侧面113,输送件12远离卸料口112的一侧和引导通道110远离卸料口112的一端壁之间连接有弹簧(图未示)。弹簧处于自然状态下,输送件12处于卸料口112。当自移动清洁装置20从集尘装置10的一侧面退下时,通过带动卡扣移动进而带动挡板12往集尘口111方向移动,使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当输送件12回退至集尘口111时,卡扣可以被限位,弹簧处于压缩装置。当自移动清洁装置20再移动至装置主体11的一侧面113上的预设位置时,通过按压卡扣或者按压其他按键使得卡扣被释放,进而释放弹簧,从而把输送件12推至卸料口112。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在引导通道110内设置输送件和驱动组件,驱动组件能够驱动输送件将经集尘口落入到引导通道110内的待处理物沿着引导通道110移动至卸料口,待处理物可以落入到卸料口内,实现了自移动清洁装置20的待处理物的自动收集处理,提高了自移动清洁装置20的清洁效率,而且结构简单、使用便捷,迎合了智能扫地机器人等逐渐普及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更进一步的要求,具有有益的社会效果。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