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驱动机构的智能床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16525发布日期:2020-12-08 14:31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驱动机构的智能床屏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驱动机构的智能床屏。



背景技术:

大多床体的床头位置均设有床屏,为了方便用户坐在床上时可以背靠床屏,所以床屏通常倾斜设置。目前的床屏仅是一块倾斜木板,不具备伸缩活动功能,故不能随着用户坐姿的改变而进行支撑方式的调节,极大地降低了用户的用户体验。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床屏进行改进,以解决其无法根据用户的坐姿进行支撑调节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驱动机构的智能床屏,能根据用户的坐姿进行支撑调节,从而改善用户的用户体验。

为达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驱动机构的智能床屏,包括:

床屏主体;

可调支撑组件,所述可调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板、用于驱动所述支撑板相对所述床屏主体靠近或者远离人体的驱动机构、固定于所述支撑板靠近人体一侧的缓冲气囊和用于感测所述缓冲气囊囊内气压的压力传感器: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压力传感器和驱动机构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支撑板相对所述床屏主体外伸的距离。

优选的,所述床屏主体靠近人体的一侧设有至少一支撑区域,所述支撑区域中设有至少一所述可调支撑组件。

优选的,同一支撑区域中的各所述可调支撑组件的支撑板从上往下依次排列布置。

优选的,所述床屏主体靠近所述支撑板的一侧设有可收纳所述可调支撑组件的容置槽。

优选的,所述控制装置包括计算装置,所述计算装置与所述驱动机构电连接,用于计算所述支撑板的位移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带驱动机构的智能床屏,当人体靠在智能床屏上时,控制装置可以通过控制驱动机构调节支撑板与用户背部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用户改变坐姿后依然可以得到有效的支撑,解决传统床屏无法根据用户的坐姿进行支撑调节导致用户体验较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提供的带驱动机构的智能床屏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提供的带驱动机构的智能床屏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中:

1、床屏主体;101、容置槽;

2、控制装置;

301、支撑板;302、驱动机构;303、缓冲气囊;304、压力传感器;

401、上可调支撑组件;402、中可调支撑组件;403、下可调支撑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在”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

此外,术语“长”“短”“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展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原件必须具有此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进行操作,以此不能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带驱动机构302的智能床屏,包括床屏主体1、可调支撑组件和控制装置2。所述可调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板301、用于驱动所述支撑板301相对所述床屏主体1靠近或者远离人体的驱动机构302、固定于所述支撑板301靠近人体一侧的缓冲气囊303和用于感测所述缓冲气囊303囊内气压的压力传感器304。所述控制装置2分别与所述压力传感器304和驱动机构302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支撑板301相对所述床屏主体1外伸的距离。

本实施例提供的带驱动机构302的智能床屏,当人体靠在智能床屏上时,控制装置2可以通过控制驱动机构302调节支撑板301与用户背部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用户改变坐姿后依然可以得到有效的支撑,解决传统床屏无法根据用户的坐姿进行支撑调节导致用户体验较差的问题。

例如,若用户由直坐姿态转换为瘫坐姿态时,人体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减小,腰部到床屏主体1之间的距离增大,控制装置2就可以控制支撑板301往远离床屏主体1的方向运动,直至缓冲气囊303与用户的腰部贴合;同理,若用户由瘫坐姿态转换为直坐姿态时,人体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增大,腰部到床屏主体1之间的距离减小,控制装置2就可以控制支撑板301适当往靠近床屏主体1的方向运动,以免缓冲气囊303过于突出并顶住用户的腰部致使用户感到不适。

需要说明的是,缓冲气囊303不仅可以为压力传感器304提供测压环境,还可以避免支撑板301与用户直接接触,提好地与用户背部进行贴合。可以理解的是,支撑板301的刚性较好,难以与用户的背部进行高度贴合,缓冲气囊303则相反,当用户靠在缓冲气囊303上时,缓冲气囊303可以随用户背部进行适应性形变,保证与用户背部的良好贴合,进而为用户的背部提供较好的支撑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压力传感器304可以对缓冲气囊303的囊内气压进行感测,感测结果可以作为控制装置2控制驱动机构302启停的依据。

可选的,所述床屏主体1靠近人体的一侧设有至少一支撑区域,所述支撑区域中设有至少一所述可调支撑组件。进一步地,同一支撑区域中的各所述可调支撑组件的支撑板301从上往下依次排列布置。

例如,若床屏主体1适用于单人床,则可以在床屏主体1的中央位置设置一个支撑区域;若床屏主体1适用于双人床,则可以在床屏主体1的中间位置设置两个左右并列设置的支撑区域。当然,随着床屏主体1尺寸的增大,还可以设置三个、四个甚至更多横向排列的支撑区域。可以理解的是,同一支撑区域中可以仅使用一个尺寸较大的可调支撑组件同时为头部、肩部和腰部提供支撑;也可以分别设置三个尺寸较小的可调支撑组件,上方的可调支撑组件的缓冲气囊303为头部提供支撑,中间的可调支撑组件的缓冲气囊303为肩部提供支撑,下方的可调支撑组件的缓冲气囊303为腰部提供支撑。当然,为了方便细化控制背部每一个位置所受到的支撑力,也可以设置三个、四个甚至更多的缓冲气囊303。

可选的,所述床屏主体1靠近所述支撑板301的一侧设有可收纳所述可调支撑组件的容置槽101,当需要使用缓冲气囊303时,驱动机构302将支撑板301推出,当无需使用缓冲气囊303时,驱动机构302将支撑板301收回藏于容置槽101中。

可选的,控制装置2可固定于床屏主体1的侧面或者边沿位置,驱动机构302可以固定于床屏主体1的背面或者固定于容置槽101的槽底。

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302可以为气缸。气缸的壳体固定在床屏主体1的容置槽101中,伸缩端固定在支撑板301上,伸缩端的伸出行程就可以控制支撑板301与床屏主体1之间的距离。或者,所述驱动机构302包括固定于床屏主体1背面的电机、由电机驱动的涡轮以及一端与涡轮传动连接的蜗杆,蜗杆的另一端穿过床屏主体1并通过轴承或者球头结构与支撑板301转动连接,则电机的旋转运动就可以转化为支撑板301的直线运动。又或者,驱动机构302包括固定于容置槽101中的电机、由电机驱动的齿轮和一端与齿轮啮合的齿条,齿条的另一端与支撑板301固接,则电机的旋转运动也可以转化为支撑板301的直线运动。驱动机构302只要能实现支撑板301的前后运动即可,本实施例对其具体结构不进行限定。

可选的,所述控制装置2包括计算装置,所述计算装置与所述驱动机构302电连接,用于计算所述支撑板301的位移距离。

本实施例中,在进行支撑板301的位置调节时,以支撑板301的位移距离作为驱动机构302的停止条件。即当需要使支撑板301伸出或者缩回时,控制装置2控制支撑板301每次位移的距离为固定值(例如2cm),当支撑板301的位移距离达到2cm后驱动机构302就停止工作,直到下一次收到调节指令,控制装置2控制支撑板301再次位移2cm。具体地,若驱动机构302使用气缸,计算装置获取伸缩端的行程就可以得知支撑板301的位移距离;若驱动机构302使用电机,计算装置获取电机的转动圈数以及涡轮或者齿轮的齿距等参数就可以计算出支撑板301的位移距离。

于一些其它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以压力传感器304感测到的压力值作为驱动机构302的停止条件。例如,可以设定囊内气压的目标值为3bar,驱动机构302调节支撑板301的位置直至囊内气压达到目标值。

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床屛,可以使用控制装置2上的按键或者使用与控制装置2无线通讯连接的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对驱动机构302进行启停控制,也可以使用实施例二提供的控制方法对驱动机构302进行启停控制。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带驱动机构302的智能床屏,适用于对用户进行支撑调节的应用场景,一方面,使用缓冲气囊303作为支撑结构,有利于与用户背部进行良好的贴合;另一方面,设置控制装置2对驱动机构302进行控制,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对支撑板301的位置进行调节,从而对支撑力量进行调节,最终解决传统床屏无法根据用户的坐姿进行支撑调节导致用户体验较差的问题。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适用于实施例一所述的智能床屏的控制方法,具备相应的功能和相应的有益效果。

参见图3,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s10:压力传感器304对缓冲气囊303的囊内气压进行实时检测。

s20:当所述缓冲气囊303的囊内气压变化值达到进入条件,所述控制装置2进入可调模式。

可以理解的是,开始时,用户没有靠在智能床屏上,缓冲气囊303内的压力应当保持一恒定数值,可选的,该恒定数值可以是一较低的初始压力。当用户靠在智能床屏上时,相当于突然挤压缓冲气囊303,故缓冲气囊303的囊内气压会在短时间内骤增,对应于此用户场景,本实施例中,当所述缓冲气囊303的囊内气压在第一时间(例如1s)内增量大于第一阈值(例如0.3bar),所述控制装置2进入可调模式。

可选的,进入可调模式之前,支撑板301收纳于容置槽101中,智能床屏保持待机状态,即驱动机构302关机节电,只有压力传感器304在工作。进入可调模式后,驱动机构302开机后将支撑板301推出。

进一步地,第一时间和第一阈值可调,相当于进入可调模式的灵敏度可调,这可以有效降低误进入可调模式的概率。例如,若常因不小心轻触缓冲气囊303就进入可调模式,可以延长第一时间和增大第一阈值以降低进入可调模式的灵敏度。若常需大力挤压缓冲气囊303才可以进入可调模式,则可以减少第一时间和减小第一阈值以提高进入可调模式的灵敏度。

优选的,可以通过控制装置2调节第一时间和第一阈值,或者通过与控制装置2通讯连接的移动终端调节第一时间和第一阈值。

s30:控制装置2控制所述驱动机构302调节所述支撑板301与所述床屏主体1之间的距离以使所述支撑板301到达初始位置。

为了方便,在进入可调模式之前,一般将支撑板301收纳于容置槽101中,进入可调模式后,驱动机构302先使支撑板301往前伸出以便为用户提供合适的支撑力量。当然,可以为支撑板301指定进入可调模式后的初始前进距离,例如,进入可调模式后,可以规定支撑板301往前伸出20cm等,往前移动初始前进距离后支撑板301的位置即为其初始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通过囊内气压确定支撑板301的初始位置。例如,支撑板301往前伸出的过程中,缓冲气囊303内的气压也会相应提高,当囊内气压达到预定压力值就说明支撑板301已经到达初始位置。

具体地,初始位置可以视作后续支撑板301位置调节的基准,调节初始前进距离或者预定压力值就可以调节用户进入可调模式后一开始时所得到的支撑力量,初始前进距离或者预定压力值可以出厂时就进行设定,也可以由用户进行设置。

s401:当所述缓冲气囊303的囊内气压变化值达到伸出条件,所述控制装置2控制所述驱动机构302促使所述支撑板301远离所述床屏主体1。

优选的,当所述缓冲气囊303的囊内气压在第二时间内减量大于第二阈值,所述控制装置2控制所述驱动机构302促使所述支撑板301远离所述床屏主体1。此应用场景为:用户将身子前倾,驱动机构302就自动将支撑板301往前推送一点。

具体地,当支撑板301到达初始位置后,如果用户觉得支撑力量过小,可以将身子往前倾,此时背部对缓冲气囊303的挤压变小,囊内压力骤降,(当囊内压力在短时间内降低一定数值,控制装置2就可以理解为用户已经将身子往前倾),控制装置2控制驱动机构302往前推送支撑板301以使支撑板301为用户提供支撑。因此,对用户而言,只需将身子往前倾一定幅度并保持一定时间就可以使得控制装置2自动将支撑板301推出。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时间和第二阈值的设置可以决定自动推出支撑板301的灵敏度。例如,若在使用缓冲气囊303的过程中,身体的轻微转动就会导致自动推出支撑板301,可以延长第二时间和增大第二阈值以降低自动推出支撑板301的灵敏度。若在使用缓冲气囊303的过程中,身体需要大幅前倾才能自动推出支撑板301,则可以减少第二时间和减小第二阈值以提高自动推出支撑板301的灵敏度。

可选的,每当所述缓冲气囊303的囊内气压变化值达到伸出条件后,支撑板301往外移动一次。具体地,支撑板301往外移动一次可以是支撑板301往外移动指定距离或者支撑板301往外移动至囊内气压增量达到预设值。例如,每当用户身子前倾,就自动将支撑板301推出2cm,或者自动推出支撑板301至囊内气压增压0.1bar等。若用户觉得不够,可以再次将身子前倾,以进行第二次支撑板301外移。

s402:当所述缓冲气囊303的囊内气压变化值达到回缩条件,所述控制装置2控制所述驱动机构302促使所述支撑板301靠近所述床屏主体1。

优选的,当所述缓冲气囊303的囊内气压在第三时间内增量大于第三阈值,所述控制装置2控制所述驱动机构302促使所述支撑板301靠近所述床屏主体1。此应用场景为:用户将身子往后挤压一下缓冲气囊303,驱动机构302就自动将支撑板301往后收回一点。

具体地,如果用户觉得支撑力量过小,可以将身子往后倾,此时背部对缓冲气囊303的挤压增大,囊内压力骤增,(当囊内压力在短时间内提升一定数值,控制装置2就可以理解为用户已经将身子往后倾),控制装置2控制驱动机构302往后收回支撑板301以便支撑板301为用户提供调整坐姿所需的空间。因此,对用户而言,只需将身子往后倾一定幅度并保持一定时间就可以使得控制装置2自动将支撑板301收回。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时间和第三阈值的设置可以决定自动收回支撑板301的灵敏度。例如,若在使用缓冲气囊303的过程中,身体的轻微转动就会导致自动收回支撑板301,可以延长第三时间和增大第三阈值以降低自动收回支撑板301的灵敏度。若在使用缓冲气囊303的过程中,身体需要大幅后倾才能自动收回支撑板301,则可以减少第三时间和减小第三阈值以提高自动收回支撑板301的灵敏度。

可选的,每当所述缓冲气囊303的囊内气压变化值达到回缩条件后,支撑板301往里移动一次。具体地,支撑板301往里移动一次可以是支撑板301往里移动指定距离或者支撑板301往里移动至囊内气压减量达到预设值。例如,每当用户身子前倾,就自动将支撑板301回缩2cm,或者自动回缩支撑板301至囊内气压减压0.1bar等。若用户觉得不够,可以再次将身子后倾,以进行第二次支撑板301回缩调节。

s50:当所述缓冲气囊303的囊内气压变化值达到退出条件,所述控制装置2退出所述可调模式。

本实施例中,当所述缓冲气囊303的囊内气压在第四时间内增量大于第四阈值;所述控制装置2退出所述可调模式。此应用场景为:用户将身子大力往后长时间挤压缓冲气囊303,就会自动退出可调模式。

为了与s402进行区分,所述第三时间与所述第四时间不同,和/或,第四阈值与所述第三阈值不同。优选的,可以使第三时间与第四时间相同,第四阈值大于第三阈值,即轻压缓冲气囊303就是使支撑板301往回缩回一点,重压缓冲气囊303就是退出可调模式;也可以使第四时间大于第三时间,第四阈值等于第三阈值,即短时间挤压缓冲气囊303就是使支撑板301往回缩回一点,长时间挤压缓冲气囊303就是退出可调模式。

可选的,退出可调模式后,驱动机构302将支撑板301收回容置槽101中,智能床屏恢复待机状态。

应当指出的是,若同一支撑区域中设有多个可调支撑组件,则各可调支撑组件之间可相互独立地执行本实施例提供的s10~s50。例如,若同一支撑区域中设有用于支撑头部的上可调支撑组件401、用于支撑肩部的中可调支撑组件402和用于支撑腰部的下可调支撑组件403。当用户靠在支撑区域上时,若肩部对上可调支撑组件401的挤压程度达到上可调支撑组件401的进入条件,则上可调支撑组件401进入可调模式并独立执行s20~s50。此时,若用户的腰部没有挤压下可调支撑组件403上的缓冲气囊,则下可调支撑组件403不会伸出。

或者,若同一支撑区域中设有多个可调支撑组件,则各可调支撑组件之间可同步联动进入可调模式,进入可调模式后再相互独立地执行步骤s30~s50。例如,若同一支撑区域中设有用于支撑头部的上可调支撑组件401、用于支撑肩部的中可调支撑组件402和用于支撑腰部的下可调支撑组件403。当用户靠在支撑区域上时,若肩部对上可调支撑组件401的挤压程度达到上可调支撑组件401的进入条件,则上可调支撑组件401、中可调支撑组件402和下可调支撑组件403同时进入可调模式,各自将对应的支撑板往前推送至各自的初始位置(一般地用户多习惯以后倾的姿态靠在床屏主体1上,故肩部距离床屏主体1较近,腰部距离床屏主体1较远,因此上可调支撑组件401的初始位置可以比较靠近床屏主体1,下可调支撑组件403的初始位置可以比较远离床屏主体1,中可调支撑组件402的初始位置居中),之后各可调支撑组件独立执行s401~s50。

同理,本实施例中,若同一支撑区域中设有多个可调支撑组件,则各可调支撑组件之间可相互独立地退出各自的可调模式,或者同步联动退出可调模式。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适用于智能床屏的控制方法,应用于对用户进行支撑调节的应用场景,用户只需要将身体进行前倾或者后倾就可以实现自动推出支撑板301或者自动缩回支撑板301,调节方便,极大的提升了用户体验。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