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17385发布日期:2022-03-12 11:58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寝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


背景技术:

2.某些儿童、少年甚至成年人存在睡眠中因必要的身体活动导致覆盖物移位进而引起着凉的问题。为了减少睡眠者在睡眠中因必要的身体活动导致覆盖物移位而引起着凉,相关技术人员开发了不同形式的技术,其中应用最广的是让睡眠者穿上防踢被睡袋进行睡眠,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大部分防踢被睡袋存在影响睡眠中身体的透气进而影响睡眠舒适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相对于普通被子,能够减少使用者在睡眠中因必要的身体活动导致覆盖物移位而引起着凉的概率,相对于普通防踢被睡袋,较少影响睡眠中身体的透气;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4.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包括:主覆盖件1、第一柔性件41、第二柔性件42、第一件31及第二件32;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该装置装配于床面61上、使用者9使用该装置进行睡眠,主覆盖件1覆盖使用者9的身体,沿俯视方向观察:
[0005]-第一柔性件41的第一端、第二柔性件42的第一端一左一右地连接至主覆盖件1的前侧中部11的第一位11a、第二位11b,其中,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第一位11a与第二位11b之间的距离为使用者9肩宽尺寸的0.351倍~2倍,例如,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第一位11a与第二位11b之间的距离可为使用者9肩宽尺寸的0.351倍,0.5倍,1倍,1.5倍,或2倍;第一柔性件41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一位11a的左前方位置,第二柔性件42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二位11b的右前方位置,通过第一柔性件41及第二柔性件42的连接设置,以至少限制前侧中部11能够整体向后移动的距离小于25cm,例如,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限制前侧中部11能够整体向后移动的距离小于25cm,20cm,15cm,10cm,或5cm;
[0006]-第一件31的第一端连接或压接至主覆盖件1的前侧左部12,第一件31的第二端连接至床6,以至少限制前侧左部12能够整体向后移动的距离小于25cm,例如,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限制前侧左部12能够整体向后移动的距离小于25cm,20cm,15cm,10cm,或5cm;第二件32的第一端连接或压接至主覆盖件1的前侧右部13,第二件32的第二端连接至床6,以至少限制前侧右部13能够整体向后移动的距离小于25cm,例如,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限制前侧右部13能够整体向后移动的距离小于25cm,20cm,15cm,10cm,或5cm。
[0007]
上述辅助睡眠的装置,通过第三柔性件43、第四柔性件44分别限制前侧左部12、前侧右部13能够移动的距离;通过第一柔性件41及第二柔性件42的设置,在允许前侧中部11能够向上方移动的同时,能够限制前侧中部11向后方、左方及右方移动的范围,且尽量少限制睡眠中使用者9的身体动作。
[0008]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主覆盖件1的前侧中部11的下侧还设有下垂部16,当该装置处于装配状态、第一位11a与第二位11b之间的部分17被大致张紧、下垂部16的底部悬空时大致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形16a,且该抛物线形16a的两端分别连接至第一位11a、第二位11b;其中,下垂部16的底部悬空下垂,未受其他物体影响而变形。
[0009]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前侧中部11关于第一中心线x呈大致对称分布,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前侧中部11的最左侧边缘与最右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使用者9肩宽尺寸的2.2倍,例如,在满足第一位11a与第二位11b之间距离要求的前提下,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前侧中部11的最左侧边缘与最右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可小于等于使用者9肩宽尺寸的2.2倍,2倍,1.5倍,1倍,或0.5倍;沿主覆盖件1的长度方向-前侧中部11位于主覆盖件1的前侧边缘与第三参考线c之间。
[0010]
其中,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一中心线x为主覆盖件1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心线;第一参考线a为穿过床面61的前侧边缘、且大致垂直于主覆盖件1的长度方向的直线;将第一参考线a向后方偏移至使用者9肩部的前侧边缘形成第二参考线b;将第二参考线b向后方偏移20cm形成第三参考线c。
[0011]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前侧左部12与前侧右部13关于第一中心线x呈大致对称设置,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前侧左部12的最右侧边缘与前侧右部13的最左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使用者9肩宽尺寸的2.5倍,且前侧左部12的最左侧边缘与前侧右部13的最右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使用者9肩宽尺寸的5.5倍,例如,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前侧左部12上任一点与前侧右部13上任一点之间的距离可为使用者9肩宽尺寸的2.5倍,3倍,3.5倍,4倍,4.5倍,5倍,或5.5倍;并且,沿主覆盖件1的长度方向-前侧左部12及前侧右部13分别位于第一参考线a与第三参考线c之间。
[0012]
其中,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一中心线x为主覆盖件1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心线;第一参考线a为穿过床面61的前侧边缘、且大致垂直于主覆盖件1的长度方向的直线;将第一参考线a向后方偏移至使用者9肩部的前侧边缘形成第二参考线b;将第二参考线b向后方偏移20cm形成第三参考线c。
[0013]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该装置还包括安装件8,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安装件8安装于主覆盖件1前方的床6上,第一柔性件41的第二端、第二柔性件42的第二端、第一件31的第二端及第二件32的第二端分别连接至安装件8。其中,安装件8连接于床的部位,例如,包括但不限于:床架、床板、床栏;安装件8的安装方式,例如,包括但不限于:床垫压紧固定、绳绑固定、螺钉固定。
[0014]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主覆盖件1的前侧边缘向后凹陷以限定为内凹边缘18,且内凹边缘18的中部位于使用者9的肩颈部位置。其中,内凹边缘可设置的形状,例如,包括但不限于:u形、v形、弧形、抛物线形。
[0015]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该装置还包括端覆盖件,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端覆盖件2至少设置于主覆盖件1的前侧中部11边缘并自然下垂;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端覆盖件2的左侧边缘与右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为使用者9肩宽尺寸的至少2.5倍,例
如,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距离可为使用者9肩宽尺寸的至少2.5倍,3倍,3.5倍,4倍,4.5倍,5倍,5.5倍,或6倍。
[0016]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柔性件41及第二柔性件42的具体形式,例如,包括但不限于:布、软绳、软带、软管、软链。
[0017]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第一柔性件41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及第二柔性件42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均位于床面61之上、且沿床面61的垂直方向与床面61之间的距离为10

~40

,例如,沿床面61的垂直方向与床面61之间的距离可为10

,15

,20

,25

,30

,35

,或40

;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一柔性件41及第二柔性件42关于第一中心线x呈大致对称设置,第一柔性件41两连接端之间的部分、第二柔性件42两连接端之间的部分分别呈近似直线、且两近似直线之间的夹角为70
°
~160
°
,例如,两近似直线之间的夹角可为70
°
,80
°
,90
°
,100
°
,110
°
,120
°
,130
°
,140
°
,150
°
,或160
°
;其中,第一中心线x为主覆盖件1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心线。
[0018]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件31为第三柔性件43,第二件32为第四柔性件44;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三柔性件43的第一端连接至前侧左部12,第三柔性件43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其第一端的前方位置,第四柔性件44的第一端连接至前侧右部13,第四柔性件44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其第一端的前方位置;或者,第一件31为第一固定件,第二件32为第二固定件,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一固定件的第一端、第二固定件的第一端分别固定前侧左部12、前侧右部13的位置,其固定方式,例如,包括但不限于:按压固定、夹持固定;第一固定件的第二端、第二固定件的第二端分别连接至床6。可以理解的是,第三柔性件43或第一固定件可以搭配第四柔性件44或第二固定件使用,并得到近似的效果。
[0019]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该装置还包括第五柔性件45及第六柔性件46;第五柔性件45的第一端连接至主覆盖件1的后侧左部14,第五柔性件45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五柔性件45的第一端的左后方位置,以至少约束后侧左部14的移动范围;第六柔性件46的第一端连接至主覆盖件1的后侧右部15,第六柔性件46的第二端连接至第六柔性件46的第一端的右后方位置,以至少约束后侧右部15的移动范围。
附图说明
[0020]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0021]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0022]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的分解示意图;
[0023]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主覆盖件的下垂部的设置示意图;
[0024]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的俯视图;
[0025]
图6为图5的后方视图;
[0026]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的俯视图;
[0027]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0028]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所有实施例的使用者的肩宽的示意图。
[0029]
附图标记说明
[0030]
1、主覆盖件;11、前侧中部;12、前侧左部;13、前侧右部;14、后侧左部;15、后侧右
部;16、下垂部;17、部分;18、内凹边缘;
[0031]
2、端覆盖件;
[0032]
31、第一件;32、第二件;
[0033]
41、第一柔性件;42、第二柔性件;43、第三柔性件;44、第四柔性件;45、第五柔性件;46、第六柔性件;
[0034]
6、床;61、床面;62、床栏;63、床垫;
[0035]
71、第一连接位;72、第二连接位;73、第三连接位;74、第四连接位;
[0036]
a、第一参考线;b、第二参考线;c、第三参考线;p、夹角;x、第一中心线;
[0037]
f、前方;g、后方;l、左方;r、右方;
[0038]
lg、主覆盖件的长度方向;w、主覆盖件的宽度方向;
[0039]
8、安装件;
[0040]
9、使用者;91、肩宽。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42]
在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中,默认将铺设于使用者身体与床板之间的物品统称为床垫63,床垫63的上表面限定为床面61;默认俯视方向为床面61的俯视方向;使用者9肩宽尺寸如图9所示。
[0043]
在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中,默认以辅助睡眠的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进行描述,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所述主覆盖件大致呈矩形,且其长度、宽度方向与所述床面的长度、宽度方向分别对应并大致保持一致;第一中心线x为主覆盖件1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心线;第一参考线a为穿过床面61的前侧边缘、且大致垂直于主覆盖件1的长度方向的直线;将第一参考线a向后方偏移至使用者9肩部的前侧边缘形成第二参考线b;将第二参考线b向后方偏移20cm形成第三参考线c。
[0044]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辅助睡眠的装置包括主覆盖件1、第一柔性件41、第二柔性件42、第三柔性件43、第四柔性件44及安装件8;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安装件8被安装于床6前端,其下部被固定于床垫63之下,类似于普通被子的普遍使用状态,主覆盖件1铺设于床面61上并覆盖使用者9的身体,使用者9使用该装置进行睡眠,沿俯视方向观察:
[0045]-第一柔性件41的第一端、第二柔性件42的第一端一左一右地连接至主覆盖件1的前侧中部11的第一位11a、第二位11b;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第一位11a与第二位11b之间的距离为使用者9肩宽尺寸的1.3倍;第一柔性件41的第二端连接至安装件8的第一连接位71,第二柔性件42的第二端连接至安装件8的第二连接位72;通过第一柔性件41、第二柔性件42的连接设置,至少限制主覆盖件1的前侧中部11能够整体向后移动的距离小于15cm;
[0046]-第三柔性件43的第一端连接至主覆盖件1的前侧左部12,第三柔性件43的第二端连接至安装件8的第三连接位73;第四柔性件44的第一端连接至主覆盖件1的前侧右部13,第四柔性件44的第二端连接至安装件8的第四连接位74;第三柔性件43的第二端、第四柔性件44的第二端分别通过安装件8间接连接至床6;通过第三柔性件43的连接设置,至少限制
前侧左部12能够整体向后移动的距离小于15cm;通过第四柔性件44的连接设置,至少限制前侧右部13能够整体向后移动的距离小于15cm。
[0047]
其中,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满足第一位11a与第二位11b之间的距离要求的前提下,能够将两者(11a,11b)设置为前侧中部11上较前、较后、较左或较右的位置;同样地,第三柔性件43的第一端连接位置能够被设置为前侧左部12上较前、较后、较左或较右的位置,第四柔性件44的第一端连接位置能够被设置为前侧右部13上较前、较后、较左或较右的位置。
[0048]
上述辅助睡眠的装置,通过第三柔性件43、第四柔性件44分别限制前侧左部12、前侧右部13能够向后移动的距离;通过第一柔性件41及第二柔性件42的设置,在允许前侧中部11能够向上方移动的同时,能够限制前侧中部11向后方、左方及右方移动的范围,且尽量少限制睡眠中使用者9的身体动作。
[0049]
在另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辅助睡眠的装置不包括安装件8,安装件8的各连接位(71,72,73,74)被设置于床栏62上、墙壁上或者其它物体上。
[0050]
在另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分别以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代替第三柔性件43、第四柔性件44,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第一固定件的第一端、第二固定件的第一端分别固定前侧左部12、前侧右部13的位置;并且,第一固定件第二端、第二固定件的第二端分别连接至床6。其中,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能够设置为第三柔性件43、第四柔性件44的类似形状,分别按压固定前侧左部12、前侧右部13,也能够设置为夹具形状,分别夹持固定前侧左部12、前侧右部13。
[0051]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前侧中部11的下侧还设有下垂部16,当该装置处于装配状态,且第一位11a与第二位11b之间的部分17被大致张紧,且下垂部16的底部悬空时,下垂部16的底部大致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形16a,且该抛物线形16a的两端分别连接至第一位11a、第二位11b。在另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通过在前侧中部11的下侧设置附加的下垂物实现下垂部16,其中,下垂的附加物能够参照日常使用的各种被子或毯子材质进行设置。通过设置下垂部16,能够减少前侧中部11与使用者9身体之间产生较大空隙的概率。
[0052]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图6所示,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前侧中部11关于第一中心线x呈大致对称分布,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前侧中部11的最左侧边缘与最右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使用者9肩宽尺寸的2倍,沿主覆盖件1的长度方向-前侧中部11位于主覆盖件1的前侧边缘与第三参考线c之间。在图中,前侧中部11的具体范围示意为阴影部分。
[0053]
还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图6所示,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前侧左部12与前侧右部13关于第一中心线x呈大致对称设置,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前侧左部12的最右侧边缘与前侧右部13的最左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使用者9肩宽尺寸的3倍,且前侧左部12的最左侧边缘与前侧右部13的最右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使用者9肩宽尺寸的4倍,并且,沿主覆盖件1的长度方向-前侧左部12及前侧右部13分别位于第一参考线a与第三参考线c之间。在图中,前侧左部12及前侧右部13的具体范围示意为阴影部分。
[0054]
还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图6所示,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第一柔性件41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及第二柔性件42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均位于床面61之上、且沿
床面61的垂直方向与床面61之间的距离为25

;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一柔性件41与第二柔性件42关于第一中心线x呈大致对称设置,第一柔性件41两连接端之间的部分、第二柔性件42两连接端之间的部分分别张紧呈近似直线、且两近似直线之间的夹角p为130
°

[0055]
还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图6所示,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三柔性件43与第四柔性件44关于第一中心线x呈大致对称设置,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第三柔性件43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与第四柔性件44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距离为使用者9肩宽尺寸的3.8倍,第三柔性件43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位于其第一端的连接位置的正前方,且第四柔性件44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位于其第一端的连接位置的正前方;沿床面61的垂直方向,第三柔性件43的第二端、第四柔性件44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高度均设置为床面61之上3


[0056]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主覆盖件1的前侧边缘向后凹陷以限定为内凹边缘18,且内凹边缘18的中部位于使用者9的肩颈部位置;第一位11a与第二位11b之间的部分17被大致张紧,以形成下垂部16。在图中,前侧中部11、前侧左部12及前侧右部13的具体范围示意为阴影部分。
[0057]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辅助睡眠的装置还包括端覆盖件,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端覆盖件2的后侧部叠置于主覆盖件1之上,端覆盖件2的前侧部沿主覆盖件1的前侧边缘自然下垂;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端覆盖件2的左侧边缘与右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为使用者9肩宽尺寸的3.5倍。通过设置端覆盖件2,能够减少主覆盖件1的前侧边缘与使用者9身体之间产生较大空隙的概率。其中,当端覆盖件2的后侧部叠置于主覆盖件1上侧时,端覆盖件2与主覆盖件1的第一位11a、第二位11b分别连接。在另一个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当端覆盖件2的后侧部叠置于主覆盖件1上侧,且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一位11a、第二位11b位于端覆盖件2的范围之内时,第一柔性件41、第二柔性件42分别穿过端覆盖件2连接至第一位11a、第二位11b。在又一个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端覆盖件2未叠置于主覆盖件1之上,端覆盖件2缝制于主覆盖件1的前侧边缘且自然下垂。
[0058]
还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辅助睡眠的装置还包括第五柔性件45及第六柔性件46;第五柔性件45的第一端连接至主覆盖件1的后侧左部14,第五柔性件45的第二端连接至其第一端的左后方的床体;第六柔性件46的第一端连接至主覆盖件1的后侧右部15,第六柔性件46的第二端连接至其第一端的右后方的床体。在另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五柔性件45的第二端及第六柔性件46的第二端,能够设置为分别连接至床面或床面上的较重物体。
[0059]
在另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安装件8能够设置为其他形状,例如,包括但不限于:面状件、异形件。
[0060]
在所有的实施例中,前述各主覆盖件1的具体形式,例如,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日常使用的被子;前述各端覆盖件2的具体形式,例如,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日常使用的毯子。
[0061]
在所有的实施例中,前述各柔性件的具体形式,例如,包括但不限于:布、软绳、软带、软管和/或软链。前述各安装件、各固定件的具体材质,例如,包括但不限于:不易变形的金属、塑料、碳纤维材料和/或生物质材料。
[0062]
上述实施例中的辅助睡眠的装置,当该装置装配于床面61上时,先掀开主覆盖件1的左侧或右侧,然后使用者9进入主覆盖件1与床面61之间居中躺下进行睡眠,类似于普通
被子的功能,主覆盖件1覆盖并保暖使用者9的身体。通过定义前侧中部11、前侧左部12、前侧右部13的范围,在兼顾实用性以及较少影响睡眠舒适性的同时,明确了能够限制主覆盖件1前侧移位的控制位的范围,其中,较少影响睡眠舒适性是指相对于普通防踢被睡袋而言。当睡眠中的使用者9进行必要的身体活动时,通过第一柔性件41及第二柔性件42的连接设置,能够至少限制主覆盖件1的前侧中部11向后方、左方及右方移动的范围,从而能够减少使用者9的胸部位置受凉的概率;通过第一件31及第二件32的设置,能够分别至少限制主覆盖件1的前侧左部12、前侧右部13向后方、左方及右方移动的范围,从而能够分别减少使用者9的左侧及右侧受凉的概率。通过各件(41,42,31,32)的设置,相对于普通被子和普通防踢被睡袋,能够减少随使用者9身体活动导致覆盖物的前部(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主覆盖件1的前部)产生大范围翻卷的概率。通过各件(45,46)的设置,相对于普通被子,能够减少随使用者9身体活动导致覆盖物的后部(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主覆盖件1的后部)产生大范围翻卷的概率。相对于直边边缘,主覆盖件1的内凹边缘18能够减少使用者9的左侧及右侧受凉的概率。再通过端覆盖件2的设置,能够进一步限制使用者9的身体动作造成前侧中部11向后方移动的影响,且能够减少主覆盖件1的前侧边缘与使用者9身体之间产生较大空隙的概率。通过下垂部16的设置,能够减少前侧中部11与使用者9身体之间产生较大空隙的概率。综上所述,上述实施例的辅助睡眠的装置,相对于普通被子,能够减少使用者9在睡眠中因必要的身体活动导致覆盖物移位而引起着凉的概率,相对于普通防踢被睡袋一侧或多侧的封闭设置,较少影响睡眠中身体的透气。
[0063]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前方、后方、左方及右方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定义,在具体实施时,该装置可装配并使用于其他状态,例如,包括但不限于:相对于床-该装置装配于其它方向,使用者非居中和/或非平躺于该装置中进行睡眠等。
[0064]
需要说明的是,当气温降低需要增加覆盖物的时候,增加覆盖物可以直接叠加于主覆盖件1之上,由于增加覆盖物与主覆盖件1之间的摩擦力,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增加覆盖物的相对移动范围;进一步地,还可仿照主覆盖件1的连接设置,对增加覆盖物进行相应的连接设置,以更有效地限制增加覆盖物的各部的移动范围。
[0065]
此外,还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文的实施例中描述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或在附图中示出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仍能够在这些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物)之间继续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未在本文中直接提及的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
[0066]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