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枕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63834发布日期:2022-06-10 22:02阅读:75来源:国知局
一种枕头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日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枕头。


背景技术:

2.众所周知,睡眠本身需要承托的人体部位有头部、脸部、颈部、背部和肩部;身体各个部位的软硬不同使得在睡眠过程中需要的枕头部位的软硬度就有所不同。比如颈部需要依托,就需要硬一些,但是和头部接触的部位最好要软一些,因为头部需要转动,进行侧身或者仰睡,肩部的地方也需要一点硬度,但是不需要颈部那样硬。同时,最好都是内部硬,外面软。
3.上述需求还仅仅是静态需求,如果进一步考虑动态因素,那么材料需要的软硬度和分区域的功能则更难实现。
4.目前的枕头的填充物来讲,没有任何材料可以实现分区软硬度和内外软硬度的统一结合;只能通过简单人体工学设计,但是无法达到真正的分区软硬度的调整,同时也不可能做到全枕头内外分区软硬度的精细调整。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枕头,至少解决了在先技术中的枕头无法实现内外软硬度和分区软硬度结合的问题。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枕头,包括内部框架;
7.所述内部框架包括若干承托梁且若干所述承托梁交错相连形成网状框架结构,所述承托梁为弹性材质,所述内部框架还包括和人体直接接触的顶部以及和所述顶部相对的底部,若干所述承托梁自所述底部向所述顶部逐渐变细;
8.所述承托梁的密集度自所述内部框架用于承托头部或颈部的位置向四周逐渐变密集。
9.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枕头的内部结构,利用交错的承托梁形成网状的内部框架结构,并根据需求在不同位置设置不同的承托梁密集度和承托梁粗细,从而保证枕头在不同位置具备不同的软硬度,能够针对使用者的不同部位提供不同力度的支撑,从而大大提高了使用舒适度。
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承托梁的密集度自所述底部向所述顶部逐渐变密集,所述承托梁的密集度自所述内部框架的内部向外部逐渐变密集。
11.本实施例提供了内部框架内外的结构差别,利用承托梁的密集度实现对内部框架不同位置软硬度的调节,从而更好的适应使用者不同部位的承托需求。
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顶部包括朝向所述底部凹设的中心部,所述承托梁的密集度自所述顶部的四周向所述中心部的中心逐渐变稀疏。
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中心部的中央开设有贯通孔。
14.本实施例在内部框架上提供了一种容纳使用者头部的结构,能够为使用者头部提
供足够的支撑。
1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顶部还包括设于所述中心部周侧的支撑部和承托部;
16.所述支撑部相对于所述承托部向远离所述底部方向凸出,所述承托部向靠近所述底部方向延伸,所述承托部的最低点距所述底部的距离大于所述中心部的最低点距所述底部的距离。
17.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支撑部绕所述中心部均匀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支撑部之间设有所述的承托部。
1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承托梁的密集度自所述支撑部的最高处至所述承托部的最低处逐渐变稀疏;
19.同一水平高度内的所述承托梁自所述承托部向所述支撑部逐渐变细。
20.本实施例在内部框架上设置了较柔软的支撑部和较硬的承托部,从而在保证对使用者颈部提供足够支撑的同时,使用者的颈部侧面、肩部、面部有较为柔软舒适的感受。
2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内部框架中的若干所述承托梁相互交错相连形成的孔洞的形状为正三角形、正多边形或圆形。
2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枕头还包括外套,所述外套套设于所述内部框架外。
2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承托梁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经光固3d打印得到。
24.本技术针对在先技术中的枕头无法实现内外软硬度和分区软硬度结合的问题作出设计,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5.1、将枕头内部结构设计为具有弹性的框架结构,以替代填充物,从而提高枕头的透气性能;
26.2、针对枕头不同使用位置设置粗细不同的承托梁,使枕头底部的承托梁较粗以便于起到支撑作用,使枕头顶部的承托梁较细从而使顶部较柔软;
27.3、针对枕头不同使用位置调整承托梁的密集度,在枕头和使用者头部或颈部接触的位置将承托梁的密集度降低,配合较粗的承托梁起到支撑作用,在朝向使用者面部的位置侧将承托梁的密集度增加,配合较粗的承托梁从而使其更加柔软;
28.本技术将枕头内部填充物改为弹性框架结构,并分区设置软硬度,从而提高了枕头的舒适度,同时还能保证良好的支撑功能,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枕头的立体示意图一。
31.图2为图1所示的枕头的俯视示意图二。
32.图3为图1所示的枕头的俯视示意图。
33.图4为图1所示的枕头的左视示意图。
34.图5为图1所示的枕头中内部框架的孔洞为正六边形时的平面示意图。
35.图6为图1所示的枕头中内部框架的孔洞为正方形时的平面示意图。
36.图中标记的含义为:
37.1、内部框架;11、承托梁;12、顶部;121、支撑部;122、承托部;123、中心部;1231、贯通孔;13、底部。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1.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4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枕头,具有不同的功能分区,且不同的功能分区具备不同的软硬程度,以便于针对使用者的不同部位起到不同的效果。
43.参考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枕头,包括内部框架1,内部框架1直接承托使用者的头部和颈部,并和使用者的肩部接触。
44.内部框架1包括若干承托梁11,内部框架1为若干承托梁11交错相连形成的网状框架结构,具体的,内部框架包括若干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承托梁和沿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承托梁,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之间呈预设的夹角,例如90
°
,承托梁相互交错形成的孔洞位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所在平面上,内部框架1的网状框架结构充满整个内部框架1内部,而并非仅构成内部框架1的表面,即本技术中内部框架1内不再填充其他的填充材料。
45.在本实施例中,内部框架1包括和人体直接接触的顶部12以及和顶部12相对的底部13,底部13和床面接触,顶部12直接和使用者的头部、颈部、肩部接触,承托梁11自底部13向顶部12逐渐变细,具体的,在内部框架1内存在若干和底部13平行的虚拟的水平面,在同一水平面上的若干承托梁11粗细相同,且靠近底部13的水平面上的承托梁11粗而靠近顶部12的水平面上的承托梁11细,底部13的承托梁11最粗且顶部12的承托梁11最细,底部13的承托梁11较粗能使得底部13能具备较强的支撑能力,从而对整个枕头和使用者的头部、颈部起到基本的支撑作用,顶部12的承托梁11较细则使得内部框架1和使用者接触的位置较为柔软,从而提高使用舒适度。
46.内部框架1用于直接承托头部或颈部的位置的承托梁11的密集度最稀疏,将内部框架1承托使用者颈部的位置称为颈部承托位,颈部承托位中央的承托梁11密集度最稀疏,承托梁11的密集度自颈部承托位向四周逐渐变密集,具体的,在内部框架1内存在若干和底部13垂直的虚拟的竖直面,内部框架1的颈部承托位的竖直面上的承托梁11的密集度低,即该竖直面上单位面积内的承托梁11较少,而随着竖直面距内部框架1的颈部承托位距离的
增加,相应竖直面内的承托梁11密集度也逐渐变得密集,颈部承托位的承托梁11密集度最稀疏并配合较粗的承托梁11,能够使得颈部承托位能够给予使用者颈部较强的支撑。
47.承托梁11为弹性材质,该弹性材质可以是常见的弹性材质,例如硅胶、橡胶等。
48.可选的,根据颈部承托位的位置,同一水平面内的承托梁11的粗细也不相同,其中同一水平面内的承托梁11的粗细自颈部承托位向四周逐渐变细,同一水平面内的承托梁11于颈部承托位处最粗,配合该处较为稀疏的承托梁11密集度,能够对颈部起到良好的支撑,而同一水平面内较细的承托梁11配合相应位置较密集的承托梁11密集度,使得相应位置较为柔软,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
49.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枕头的内部结构,利用交错的承托梁11形成网状的内部框架1结构,并根据需求在不同位置设置不同的承托梁11密集度和承托梁11粗细,从而保证枕头在不同位置具备不同的软硬度,能够针对使用者的不同部位提供不同力度的支撑,从而大大提高了使用舒适度。
50.参考图1至图4,在一实施例中,承托梁11的密集度自底部13向顶部12逐渐变密集,底部13的承托梁11最粗且密集度最稀疏,从而保证强度并对整个内部框架1进行支撑,顶部12的承托梁11最细且密集度最密集,从而保证内部框架1和使用者接触的位置能够较为柔软,保证使用者的舒适度。
51.承托梁11的密集度自内部框架1的内部向外部逐渐变密集,即内部框架1的核心位置承托梁11密集度最稀疏,且核心位置承托梁11最粗,以此为整个内部框架1提供稳定支撑,而内部框架1最外部即和使用者接触的表面密集度则较为密集,从而保证和使用者接触的位置的柔软。
52.图3、图4中承托梁11的密集度沿箭头方向逐渐密集,承托梁11的粗细沿箭头方向逐渐变细。
53.本实施例提供了内部框架1内外的结构差别,利用承托梁11的密集度实现对内部框架1不同位置软硬度的调节,从而更好的适应使用者不同部位的承托需求。
54.参考图1至图4,在一实施例中,内部框架1包括设于顶部12的中心部123,中心部123向底部13延伸,中心部123位于内部框架1中央且向底部13凹陷,中心部123的设置用于容纳使用者的头部,因中心部123的底面和底部13较为靠近,故中心部123底面的承托梁11较粗,中心部123顶面的边缘因距底部13较远,该处承托梁11较细。
55.承托梁11的密集度自中心部123的四周向中心部123的中心逐渐变稀疏,中心部123的底面的承托梁11的密集度较为稀疏,中心部123顶面边缘的承托梁11密集度较为密集。
56.中心部123的底面的承托梁11较粗且密集度稀疏,使得中心部123能够良好的承托使用者的头部,给与头部足够的支撑。
57.中心部123的顶面边缘的承托梁11较细且密集度密集,使得中心部123的边缘尤其是靠近使用者耳部或皮肤的位置较为柔软,从而保证了舒适度。
58.本实施例在内部框架1上提供了一种容纳使用者头部的结构,能够为使用者头部提供足够的支撑。
59.参考图1至图4,在一实施例中,中心部123的中央开设有贯通孔1231,贯通孔1231位于中心部123的中央,因某些人的后脑部位较平而某些人的后脑部位则较圆,贯通孔1231
的开设使得后脑较圆的使用者的头部也能得到中心部123的较多支撑,从而保证舒适度。
60.参考图1至图4,在一实施例中,内部框架1还包括设于顶部12的支撑部121和承托部122;
61.支撑部121相对于所述承托部122向远离底部13方向凸出,支撑部121用于对使用者的颈部侧面起到一定的辅助定位支撑作用,同时对使用者的肩部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62.承托部122向靠近底部13方向延伸,承托部122用于容纳使用者颈部并为使用者颈部提供支撑,承托部122的最低点距底部13的距离大于中心部123的最低点距底部13的距离,即承托部122的底面高于中心部123的底面,因无论是仰卧还是侧卧,使用者的颈部均高于头部,故承托部122的底面也应高于中心部123的底面,从而使得中心部123承托使用者头部的同时,承托部122能同时承托使用者的颈部。
63.承托部122的最低点和中心部123的最低点之间的距离可设置的较大,因内部框架1为弹性结构且具有形变能力,承托部122底面设置较高能够适应头部较大的使用者,使得这类使用者的头部和颈部能同时获得支撑,而因内部框架1具有形变能力,所以头部正常的使用者也能同时获得头部和颈部的支撑。
64.参考图1至图4,在一实施例中,支撑部121绕中心部123均匀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支撑部121之间设有承托部122,该设置使得每个承托部122旁均有两个支撑部121,从而使得支撑部121能够更好为颈部两侧的部位和肩部提供辅助定位和支撑。
65.该设置还能保证使用者从任意方向躺下并将颈部放入承托部122后,均能得到相同的支撑效果,更便于使用。
66.可选的,内部框架1为类三角形,支撑部121和承托部122均有三个,三个支撑部121分别位于三角形的三个角处,承托部122位于三角形的三个边上,此时承托部122两侧的支撑部121用于辅助定位颈部并对颈部侧面和肩部提供一定的支撑,而和承托部122相对的支撑部121可对使用者头顶起到一定的定位作用。
67.可选的,承托梁11的密集度自支撑部121的最高处至承托部122的最低处逐渐变稀疏,因承托部122主要用于为使用者颈部提供支撑,故承托部122的底面的承托梁11密集度较稀疏且承托梁11较粗,从而保证对使用者颈部的支撑。
68.而支撑部121的承托梁11密度则密集且承托梁11较细,因支撑部121和使用者颈部侧面和肩部接触,支撑部121也可能和使用者面部接触,柔软的支撑部121能够使使用者更为舒适。
69.可选的,同一水平面内的承托梁11自承托部122向支撑部121逐渐变细,因承托部122主要用于为使用者颈部提供支撑,故承托部122底面的承托梁11较粗以保证对颈部的吃撑。
70.而支撑部121的承托梁11的较细,因支撑部121和使用者颈部侧面和肩部接触,支撑121也可能和使用者面部接触,较细的承托梁11可使得支撑部121较为柔软,从而提高舒适度。
71.本实施例在内部框架1上设置了较柔软的支撑部121和较硬的承托部122,从而在保证对使用者颈部提供足够支撑的同时,使用者的颈部侧面、肩部、面部有较为柔软舒适的感受。
72.参考图5、图6,在一实施例中,内部框架1为若干承托梁11相互交错形成的孔洞形
状为正三角形或正多边形或圆形的网状框架结构,相邻的一组承托梁11围合处的孔洞的形状可以是正三角形、正方形、圆形或正多边形中的任一种,孔洞的边数越多,则证明内部框架1内的承托梁11越多,再结合承托梁11粗细的变化,能够更好的调整不同区域的软硬程度,能够使得内部框架1结构具有更多更复杂的变化。
73.孔洞形状为正多边形能够保证内部框架1结构整体的平衡稳定。
74.可以理解,无论孔洞形状为哪种,使用者接触到的均为内部框架1的外表面,而无论那种孔洞形状均能形成光滑平整的外表面,从而保证使用者的使用舒适度。
75.在一实施例中,枕头还包括外套,外套套设于内部框架1外,外套将内部框架1完全包裹,外套可选用常见的各种枕套材质,例如针织、棉等,为配合内部框架1的透气性,外套的材质也可选用透气材质。
76.在一实施例中,为保证内部框架1的顺利快速制造,承托梁11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且经光固3d打印得到,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耐磨性优异、硬度大、强度高、弹性好、耐低温且具有良好的耐油、耐化学药品和耐环境性能,适合在复杂发质和复杂环境下稳定使用,光固3d打印则能够完成内部框架1对承托梁11密集度和粗细变化的要求。
77.在一实施例中,内部框架1整体的承托梁11密集度可设置的更密集,其中承托梁11的最粗尺寸和最细尺寸的差值也可设置的较大,即承托梁11的粗细能够有更多的选择,承托梁11的密集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值也可设置的较大,即承托梁11的密集度也能有更多的选择,在此基础上,内部框架1的软硬程度能够有更细腻的分区和更复杂的变化。
78.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