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窗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82801发布日期:2022-06-29 13:22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一种窗户的制作方法
一种窗户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窗户。


背景技术:

2.窗户,在建筑学上是指墙或屋顶上建造的洞口,用以使光线或空气进入室内,早在中国隋代,洛阳皇宫紫微城内的观文殿就出现了可以自动开合的窗户,事实上窗和户的本意分别指窗和门,在现代汉语中窗户则单指窗,“窗”本作“囱”,即在墙上留个洞,框内的是窗棂,可以透光,也可以出烟,后加“穴”字头构成形声字,窗框负责支撑窗体的主结构,可以是木材、金属、陶瓷或塑料材料,透明部分依附在窗框上,可以是纸、布、丝绸或玻璃材料,现代的窗户的窗由窗框、玻璃和活动构件三部分组成,窗框负责支撑窗体的主结构,可以是木材、金属、陶瓷或塑料材料,透明部分依附在窗框上,可以是纸、布、丝绸或玻璃材料,活动构件主要以金属材料为主,在人手触及的地方也可能包裹以塑料等绝热材料,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窗的构造也日趋复杂以满足更高的热工要求,高级的建筑会采用双层甚至三层真空low-e玻璃,双道橡胶密封条,以保证其最佳的保温隔热性能,水平天窗可以做成无框的单元,也被称为采光罩,玻璃幕墙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窗,即整个建筑外墙都变成了可透光的窗。
3.在高层的建筑物上,由于窗户长时间的暴露在大气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灰尘等杂质,而由于楼层较高,会造成窗户清洗难的问题。当在内窗上开槽并由室内向内窗外伸出连接结构以连接洗刷并带动洗刷运动而清洗内窗,并在开窗时,由于外部风力及内窗长时间使用而受损的条件下,洗刷容易从内窗上掉落。当在稳固的外窗上开槽并由室内向外伸出连接结构以连接洗刷并带动洗刷运动以清洗内窗,并在开窗时,连接结构易受到洗刷的拉扯而导致无法开窗或连接结构损坏而无法清洗内窗的问题。且一般的窗户透光率都是恒定的,无法改变,而阳光会在不同时段出现不同强弱的光线,从而无法满足不同时段室内的光线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便于开窗时清洗内窗及能调光的窗户,以解决上述问题。
5.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窗户,包括:
6.外框,开设有贯穿槽;
7.内框,一端壁铰接于所述外框的内壁上;
8.调光件,固定于所述内框内壁上;
9.清洁机构,包括清洁件和调节组件,所述清洁件沿第一方向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内框外表面,且所述清洁件背离所述调节组件端面贴合于所述调光件上,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固定件和可沿第二方向相对所述固定件伸缩的调节件,所述第一方向平行所述调光件所在平面,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内框的翻转方向;
10.其中,所述固定件具有第一弧面,所述调节件具有可贴合于所述第一弧面上的第二弧面,以在所述内框转动时,所述第一弧面在所述第二弧面上滑动,从而防止所述清洁件与所述调光件分离。
11.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开设有容置腔,且所述固定件在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第一抵持部;
12.所述调节件端部设有第二抵持部;
13.所述第二抵持部设于所述容置腔内,并可沿第二方向在所述容置腔内移动,且所述第一抵持部和所述第二抵持部可相互抵接,以防止所述第二抵持部脱离所述容置腔。
14.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容置腔内处于拉伸状态的弹性件;
15.所述弹性件一端固定于所述固定件的底壁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抵持部上。
16.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弧面设置于所述第一抵持部上,所述第二弧面设置于所述第二抵持部上。
17.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抵持部包括抵持块和翻转块,所述第二弧面设置于所述翻转块上;
18.其中,所述抵持块两侧与所述翻转块之间形成空隙,所述空隙用于为所述固定件与所述调节件的翻转提供空间。
19.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件还包括依次设于所述第二抵持部上的连接部和限位部;
20.所述连接部一端伸入所述容置腔内并固定于所述第二抵持部上,另一端伸出所述容置腔并固定于所述限位部上。
21.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的直径为所述容置腔直径的1/3至2/3。
22.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光件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导电层、液晶层和第二导电层;
23.其中,所述液晶层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且所述液晶层内设有多个垂直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的液晶分子和染色分子322,以在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上施加电压时,电压带动所述液晶分子和染色分子322转动,从而改变所述调光件的颜色。
24.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导电块,每一所述导电块用于单独承受电压而显示对应的颜色。
25.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窗户还包括控制件和感光件60;
26.所述感光件60分别电连接多个不同的导电块,用于感测多个所述导电块上的光线强度;
27.所述控制件电连接多个所述导电块和所述感光件60,以在接受所述感光件60的电信号后控制相应的所述导电块转变为相应的颜色。
28.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9.1、通过在外框上开设贯穿槽,将清洁件设于外框外表面,并使固定件一端固定于清洗件上,另一端伸出贯穿槽并连接在调节件上,且使固定件与调节件可沿第二方向伸缩,
及固定件和调节件可在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上相互滑动以相应的翻转。以在开窗过程中,固定件和调节件可沿内窗翻转方向伸缩,并在开窗产生的角度偏移时,通过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的滑移适当的调整固定件与调节件的角度,从而防止内窗在打开过程中拉扯调节组件而造成的内窗无法打开或损伤调节组件的问题。
30.2、通过将调光件设为第一导电层、液晶层及第二导电层的形式,并将含有多个垂直于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的液晶分子和染色分子322的液晶层设置于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通过在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上设置相应的电压,以在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之间形成电场,从而带动液晶层内的液晶分子及染色分子322转动,从而改变液晶层的颜色以调整光线进入室内的强弱。并将第一导电层设置为多个并列的导电块,以使电压作用于不同的导电块上时,控制相应的区域改变颜色,从而进行局部调光的作用。
【附图说明】
31.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窗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图1所示的清洁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3.图3为图2所示的调节组件的分解图。
34.图4为图2所示的调节组件的剖视图。
35.图5为图1所示的调光件中液晶层为透明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36.图6为图1所示的调光件中液晶层为深色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37.图7为图1所示的调光件、感光件、控制件及电源的连接框图。
38.【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39.100、窗户;10、外框;10a、贯穿槽;20、内框;30、调光件;31、第一导电层;311、导电块;32、液晶层;321、液晶分子;322、染色分子;33、第二导电层;34、第一玻璃层;35、第二玻璃层;40、清洁机构;41、清洁件;411、卡块;42、调节组件;421、固定件;421a、容置腔;4211、第一抵持部;4211a、第一弧面;422、调节件;4221、第二抵持部;42211、抵持块;42212、翻转块;4221a、空隙;42212a、第二弧面;4222、连接部;4223、限位部;423、弹性件;50、控制件;60、感光件;70、电源;a、第一方向;b、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41.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顶”、“底”、“上”、“下”、“左”、“右”、“前”、“后”、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42.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窗户,,包括:
43.外框,开设有贯穿槽;
44.内框,一端壁铰接于所述外框的内壁上;
45.调光件,固定于所述内框内壁上;
46.清洁机构,包括清洁件和调节组件,所述清洁件沿第一方向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内
框外表面,且所述清洁件背离所述调节组件端面贴合于所述调光件上,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固定件和可沿第二方向相对所述固定件伸缩的调节件,所述第一方向平行所述调光件所在平面,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内框的翻转方向;
47.其中,所述固定件具有第一弧面,所述调节件具有可贴合于所述第一弧面上的第二弧面,以在所述内框转动时,所述第一弧面在所述第二弧面上滑动,从而防止所述清洁件与所述调光件分离。
48.上述方案通过在外框上开设贯穿槽,将清洁件设于外框外表面,并使固定件一端固定于清洗件上,另一端伸出贯穿槽并连接在调节件上,且使固定件与调节件可沿第二方向伸缩,及固定件和调节件可在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上相互滑动以相应的翻转。以在开窗过程中,固定件和调节件可沿内窗翻转方向伸缩,并在开窗产生的角度偏移时,通过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的滑移适当的调整固定件与调节件的角度,从而防止内窗在打开过程中拉扯调节组件而造成的内窗无法打开或损伤调节组件的问题。
4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50.请参阅图1至图6,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窗户100,包括外框10、内框20、调光件30和清洁机构40。其中,外框10开设有贯穿槽10a;内框20一端壁铰接于外框10的内壁上,以形成铰链结构,从而便于内窗相对外窗的翻转。调光件30固定于内框20内壁上,以在阳光从内框20处射入室内时,通过调光件30改变射入室内的光照强度。清洁机构40包括清洁件41和调节组件42,清洁件41沿第一方向a可移动地设于内框20外表面,且清洁件41背离调节组件42端面贴合于调光件30上,以在调光件30在长时间使用而粘附灰尘或其他污物时,通过沿第一方向a移动清洁件41,以清理调光件30上的污物。调节组件42包括固定件421和可沿第二党项相对固定件421伸缩的调节件422,以在内框20打开时,固定件421和调节件422能沿内框20打开的方向相应的伸缩,从而避免因内窗的移动而拉扯调节件422而出现的内窗打不开或损坏调节件422的问题。其中,第一方向a平行调光件30所在平面,第二方向b为内框20的翻转方向。
51.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方案中,可以通过使用清洁剂的方式对窗户100进行清洗,也可通过干洗的方式对窗户100进行清洗。
52.在一实施例中,外框10大致为长方形结构,但显然并不限于此,如在另一实施例中,外框10还可正方形、圆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等等。
53.优选的,贯穿槽10a沿水平方向延伸,以使调节件422在贯穿槽10a内移动时,能带动清洁件41沿水平方向移动,由于清洁件41直接与调光件30接触连接,从而在清洁件41移动的过程中,清洁件41对调光件30外表面进行刷洗,从而除去调光件30外表面的污物。
54.优选的,清洁件41为洗刷。
55.优选的,内框20为窗户100的框架结构,即内框20具有多个可以固定调光件30的内框20,以将调光件30固定于多个内框20中。
56.请结合图1、图5和图6,为了便于调节从调光件30处射入室内光线的强弱,调光件30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导电层31、液晶层32和第二导电层33。其中,液晶层32设于第一导电层31和第二导电层33之间,用于在光线射入液晶层32时,液晶层32通过改变自身的颜色从而调整经液晶层32而设于室内的光线的强弱。
57.优选的,第一导电层31和第二导电层33为透明的可导电的高分子材料层。
58.具体的,请参阅图5和图6,液晶层32内设有多个垂直于第一导电层31和第二导电层33之间的液晶分子321和染色分子322,此时,光线照射于第一导电层31或第二导电层33上时,光线会直接穿过多个液晶分子321及染色分子322并从对面的第二导电层33或第一导电层31处射入室内。当在第一导电层31和第二导电层33上通上电压时,电压会在第一导电层31和第二导电层33之间形成电场。电场会驱动第一导电层31和第二导电层33之间的液晶分子321和染色分子322转动,直至液晶分子321和染色分子322平行于第一导电层31和第二导电层33,此时,光线照射于第一导电层31或第二导电层33上时,光线会直接照射在多个染色分子322的侧面上,并透过染色分子322并经对面的第二导电层33或第一导电层31射入室内,从而改变入射光的颜色。进一步地,当施加于第一导电层31或第二导电层33上的电压大小不同时,在第一导电层31及第二导电层33之间形成的电场的大小也不同,从而会使染色分子322翻转的数量不同,从而使得液晶层32呈现不同的颜色。当液晶层32呈现的颜色较深时,透过的光线较暗,当液晶层32呈现的颜色较浅时,透过的光线则较亮,从而可以调节室内的光线,避免光线过强或者过暗而导致室内活动受限的问题。
59.进一步的,由于不同时段光线的强度偏向有所差异,会导致特定角度处的光线较强,特定角度处的光线较暗,为了对液晶层32进行局部光线的调整,以使室内达到均匀且合适的光照,第一导电层31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导电块311。每一导电块311用于单独承受电压而显示对应的颜色,即,为了保证射入室内的光线均匀,在光线较强的部位的导电块311上通过较大的电压,从而使光线较强部位的液晶层32的颜色较深,从而降低该处透过液晶层32而照射至室内的光线强度,并在光线较弱的部分的导电块311上通过较小的电压,以使使该处的液晶层32较浅,从而通过较多的光线,从而达到室内光线均匀的效果。
60.在一实施例中,多块导电块311可沿横向依次排布,即百叶窗式,且每一导电块311之间可单独转动,从而可以通过控制任一导电块311所在的百叶窗层以控制窗户100的开启和关闭。可以理解的是,多个导电块311的设置方式不限于此,如在另一实施例中,多块导电块311可沿纵向依次排布,即窗帘模式。
61.进一步地,每一大块的导电块311还可由多个小块的导电块311拼接而成,从而通过控制单一小块的导电块311结构而使窗户100呈现不同的颜色以及图案。
62.更进一步地,窗户100还设置有触摸开关或触摸区域(图未示),以通过触摸开关调整多个不同的导电块311的颜色或透光率,以达到局部调光的目的。即,能通过触摸开关控制多个导电块311中的一个或多个之间的任意组合的颜色或透光率,以实现不同区域的调节。
63.再进一步地,由于多个导电块311位置的设置,当在不同强度的阳光照射在不同的导电块311上,对应的导电块311会因阳光的强弱而相应的调整其透光率,从而实现自动调光的作用。
64.更进一步地,窗户100还包括设于外框10上并与调光件30电连接的太阳能电池板(图未示),以在阳光照射于太阳能电池板上时,能为调光件30提供电能,避免了需要接线安装电源才能为调光件30提供电能的繁琐操作,组装更为方便,并避免了电池报废随意抛弃而带来的环境问题,更为环保。
65.在一实施例中,导电块311为ito电极层。优选的,导电块311的材质可为ito pet、
ito pc、ito tac、ito cop、ito coc中一种制成。
66.请结合图7,为了更好的感测光线并控制相应的导电块311呈现不同的颜色(即呈现不同的透光率),窗户100还包括控制件50和感光件60。感光件60分别电连接多个不同的导电块311,以在多个导电块311受到光照时,设于多个导电块311上的感光件60能第一时间检测到该导电块311上的光照强度,并及时反应并将该信号传递至控制件50上,控制件50依据相应的光照强度在多个导电块311上施加其对应的电压,从而调整多个导电块311至不同的颜色。上述方案在光照射在导电块311上即能被感光件60检测并通过电传递的方式传递至控制件50,由于电传递的快速性,从而在光照在多个导电块311上时,调光件30能快速的反应并进行相应的调整,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效率。
67.优选的,感光件60为感光传感器,控制件50为中央处理器。
68.进一步地,为了防止第一导电层31、第二导电层33被损坏及便于对调节光外表面进行清理,调光件30还包括设于相对两侧面的第一玻璃层34和第二玻璃层35,以在窗户100长时间使用后,使得外界的灰层或污物粘附在第一玻璃层34和第二玻璃层35上,由于玻璃易清理的特性,通过沿第一方向a在内框20外表面上移动清洁件41,可以很轻易的将调光件30外表面的污物清理。并可以有效的防止外界飘散在空气中带有重量的杂物在风里的作用下撞击第一导电层31和第二导电层33而造成第一导电层31和第二导电层33损伤的问题。
69.优选的,调光件30为柔性材料制成,以形成具有柔软性能的调光膜,从而通过将调光膜贴附于不同的罩体上从而实现载体的光线可调。
70.在一实施例中,调光件30夹持在窗户100上的两块中控玻璃之间。但显然并不限于此,如在另一实施例中,调光件30还可贴附在窗户玻璃100的内侧。
71.请结合图1和图2,为了便于使清洁件41沿第一方向a在内框20上移动以清洁调光件30外表面,在一实施例中,清洁件41两端设有卡块411,内框20上下两侧壁内设有与卡块411相对应的滑槽(图未示)。卡块411可伸入滑槽内,并沿在滑槽内沿第一方向a滑动。可以理解的是,清洁件41沿第一方向a滑动的方式不限于此,清洁件41还可通过其他的驱动结构而运动。
72.请参阅图3和图4,为了保证内窗能打开,固定件421开设有容置腔421a,固定件421在容置腔421a内设置有第一抵持部4211,调节件422端部设有第二抵持部4221。第二抵持部4221设于容置腔421a内,并可沿第二方向b在容置腔421a内移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容置腔421a,以在容置腔421a内形成一可以缓冲的空间,从而当内窗沿第二方向b翻转时,固定件421和调节件422能在第二方向b相应的伸缩,从而防止当固定件421和调节件422为整体而出现内穿翻转时,由于内窗受固定件421的拉扯而无法移动或因移动内窗用力过大而造成的调节组件42损坏的问题。进一步地,沿第二方向b的投影,第一抵持部4211和第二抵持部4221相互重叠,即,在第二抵持部4221在容置腔421a内沿第二方向b移动并位于容置腔421a的出口部位时,第一抵持部4211能挡住第二抵持部4221以防止因开窗用力过猛而导致的固定件421与调节件422脱落的问题,并可将内窗开至特定的大小。
73.优选的,第一抵持部4211和第二抵持部4221大致为圆环状结构。
74.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内窗的关闭以及固定件421与调节件422的复位,调节组件42还包括设于容置腔421a内并处于拉伸状态的弹性件423。弹性件423一端固定于固定件421的地壁上,另一端固定于第二抵持件上。从而在人为关闭内窗时,弹性件423由于自身弹力
的作用,提供内窗以向内的力,从而便于内窗的关闭,并能拉动固定件421向调节件422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诶调节组件42的复位。
75.优选的,弹性件423为弹簧。
76.请参阅图4,进一步地,由于内窗在翻转过程中不仅会向前移动,而且固定件421与清洁件41连接的部位还会向内窗中心移动,故为了防止因内窗的侧向移动而导致的固定件421与调节件422干涉而出现的损坏的问题,固定件421具有第一弧面4211a,调节件422具有可贴合于第一弧面4211a的第二弧面42212a,以在内窗侧向移动时,第一弧面4211a和在第二弧面42212a上移动,从而使得固定件421相对调节件422偏向侧方。从而在调节件422固定于稳固的外框10上并保持位置不动的情况下,固定件421向着内框20中心位置偏移,从而防止因内框20侧偏而导致的固定件421与调节件422干涉而出现的损坏问题。
77.进一步地,第一弧面4211a为内凹面,从而使调节件422在翻转时由于内侧第二斜面向第一弧面4211a内侧偏移,即调节件422整体向远离内窗中心的外侧偏移,从而实现调节件422在容置腔421a内的翻转。
78.更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防止固定件421与调节件422干涉,第二抵持部4221包括抵持块42211和翻转块42212,且第一弧面4211a设置于第一抵持部4211上,第二弧面42212a设置于翻转块42212上。且抵持块42211两侧与翻转块42212之间形成空隙4221a,即,去掉抵持块42211与翻转块42212之间的部分以使其产生一定的间距,从而在调节件422相对固定件421翻转时,防止由于第一抵持部4211和第二抵持部4221为两个完整的圆环而出现第一抵持部4211和第二抵持部4221相互干涉而无法转动的问题。通过在抵持块42211和翻转块42212之间形成间隙,以在调节件422相对固定件421侧偏时,第一抵持部4211凸出的部分先伸出至间隙内,从而使第二抵持部4221还能相对第一抵持部4211进行一端距离的相对移动,从而增大了固定件421可相对调节件422移动的距离,从而增加了内窗相对开设的角度,更好的便于采光。更进一步地,由于沿第二方向b的投影,第一抵持部4211和第二抵持部4221重叠,即,第一抵持部4211的端面面积及第二抵持部4221的端面面积大于容置腔421a的端面面积,即使第一抵持部4211可在间隙内移动一端距离,但由于第一抵持部4211和第二抵持部4221整体面积的限制,任然会导致第一抵持部4211卡紧于间隙内,从而保持内窗开窗的最大角度。在一实施例中,间隙的开口的角度为60
°
,但显然并不限于此,具体的开设角度需根据第一抵持部4211、第二抵持部4221的面积大小及内窗需要转动的角度大小而定。如在另一实施例中,间隙的开口角度还可为30
°
、40
°
、50
°
、70
°
等等。
79.优选的,固定件421大致为带有内腔的圆柱体结构。
80.请参阅图3,为了便于调节件422设于容置腔421a内并能相应的摇动翻转,调节件422还包括依次设于第二抵持部4221上的连接部4222和限位部4223。连接部4222一端伸入容置腔421a内并固定于第二抵持部4221上,另一端伸出容置腔421a并固定于限位部4223上。以在内窗翻转时,限位部4223能拉动连接部4222并防止因用力过猛而导致内窗损坏的问题。
81.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连接部4222为圆柱结构,限位部4223为圆饼结构,且连接部4222的直径为容置腔421a直径的1/3至2/3,从而使连接部4222相对容置腔421a而言具有相对较小的直径,并使连接部4222与固定部内壁之间具有较大的缝隙,从而便于使连接部4222在上述缝隙内摇动翻转更大的角度。
82.本技术通过在外框10上开设贯穿槽10a,将清洁件41设于外框10外表面,并使固定件421一端固定于清洗件上,另一端伸出贯穿槽10a并连接在调节件422上,且使固定件421与调节件422可沿第二方向b伸缩,及固定件421和调节件422可在第一弧面4211a和第二弧面42212a上相互滑动以相应的翻转。以在开窗过程中,固定件421和调节件422可沿内窗翻转方向伸缩,并在开窗产生的角度偏移时,通过第一弧面4211a和第二弧面42212a的滑移适当的调整固定件421与调节件422的角度,从而防止内窗在打开过程中拉扯调节组件42而造成的内窗无法打开或损伤调节组件42的问题。
83.进一步地,通过将调光件30设为第一导电层31、液晶层32及第二导电层33的形式,并将含有多个垂直于第一导电层31和第二导电层33的液晶分子321和染色分子322的液晶层32设置于第一导电层31和第二导电层33之间,通过在第一导电层31及第二导电层33上设置相应的电压,以在第一导电层31及第二导电层33之间形成电场,从而带动液晶层32内的液晶分子321及染色分子322转动,从而改变液晶层32的颜色以调整光线进入室内的强弱。并将第一导电层31设置为多个并列的导电块311,以使电压作用于不同的导电块311上时,控制相应的区域改变颜色,从而进行局部调光的作用。
84.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