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易清洗炒菜机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056077阅读:来源:国知局
搅拌铲位于下部内,形成翻炒区域,所述翻炒区域的高度d与整个锅体高度h的比值为1:5至4:5。若该比值小于1: 5,导致翻炒区域的体积较小,菜量的适应性差,若该比值大于4:5,则清洗锅体的部分太多,用户需要清洗较多部分。鉴于上述因素,本实施方式中,设定所述翻炒区域的高度d与整个锅体高度h的比值为1:3至1:2范围内。如此,即可以保证翻炒区域的菜量通用性,又可以实现用户清洗范围的有效控制。
[0047]此外,所述环形内凸筋111两侧设有弧形曲面,弧形曲面朝向翻炒区域一侧的弧形坡度小于另外一侧。如此,面向翻炒区域的凸筋被菜肴接触的概率大,且位于内侧,将其设置为较小弧度的结构,便于用户清洗。
[0048]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搅拌铲包括主铲131和辅铲132,主铲131和辅铲132分别与搅拌轴12连接。主铲131整体垂直锅体11的底面,主铲131和辅铲132之间设有夹角。该夹角的范围为40° -70°,该夹角可以有效避免重复搅拌。并且,辅铲132在锅体侧壁的投影高于主铲131在锅体侧壁的投影,为限定菜肴翻炒区域的有效性。本实施例中,所述辅铲132端部形成的运动轨迹在锅体11侧壁的投影位于锅体内凸筋111的下方,进而可以有效限定整个搅拌铲13的搅拌轨迹位于该凸筋111下方。
[0049]请参阅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伊^ 131的最大运动轨迹a与辅伊^ 132的最小运动轨迹b半径之差的绝对值为0-20_。如此,即可以避免主铲131搅拌菜肴的区域与辅铲132搅拌菜肴的区域重合,避免搅拌过多,造成菜肴损坏和加热不够的风险,又能避免尺寸较小的菜肴在主、辅铲的搅拌区域内被遗漏的风险,保证搅拌效果,提升炒菜的效果。若该距离大于20mm,则尺寸较小的菜肴或调料,会在主铲的最大运动轨迹与辅铲的最小运动轨迹之间形成不能被搅拌的空白区域,导致炒菜效果不好。为避免上述问题,本实施例中设定主铲131的最大运动轨迹a与辅铲132的最小运动轨迹b半径之差的最佳绝对值为10_。
[0050]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主铲131的最大运动轨迹位于辅铲132的最小运动轨迹内。由于加热装置14加热锅体11时,底部中心区域的产生高温区域较多,主铲131和辅铲有适当在锅底的搅拌轨迹重叠,可以避免糊锅的危险。
[0051]所述加热装置14设置在锅体11的下部,加热锅体。在锅底的中心设有温度检测装置。本实施例中,加热装置14在锅体侧壁的投影位于锅体内凸筋111的下方。如此,保证加热装置114在锅体11下部形成的加热区域位于凸筋111下方,实现了菜肴或调料在锅体11内翻炒的区域与加热装置14的加热区域吻合,即可以保证炒菜的加热充分,保证炒菜的效果,又有效避免加热装置14干烧锅体的危险。当然,所述的加热装置14在锅体11侧壁的投影也可以与搅拌铲13的搅拌轨迹在锅体侧壁的投影重合。
[0052]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高效炒菜机的工作原理是:炒菜时,驱动装置带动搅拌轴12和搅拌铲13旋转。主铲131和辅铲132翻炒菜肴,被翻炒的菜肴受到搅拌铲的作用向锅体上部和侧壁运动,向上运动的菜肴受到锅体11的内凸筋111的限定作用,脱离锅体侧壁,重新落回锅体底部,被继续翻炒。加热装置14加热锅体内的菜肴,由于其加热区域位于凸筋111以下位置,菜肴也位于该区域内,使得菜肴可以充分加热熟化。
[0053]本实用新型通过锅体内设置凸筋111与搅拌铲13配合,形成翻炒区域,该翻炒区域的高度与整个锅体高度的比值为1:5至4:5,实现炒菜过程中的翻炒的效果,提升了炒菜效率,并且避免锅体11内壁全部粘附菜肴、调料的风险。极大的方便了用户清洗。再配合加热装置14的设置,保证菜肴翻炒过程中的加热熟化,最大程度的利用热能,提升炒菜效率,且避免锅体干烧的风险。
[0054]可以理解,所述的搅拌铲也可以为单叶片结构。
[0055]可以理解,所述的驱动装置为电机,电机轴连接搅拌轴。
[0056]可以理解,所述温控器也可以设置在锅盖上,这种非本质的变化,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0057]实施例二:
[0058]请参阅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效炒菜机的第二实施方式,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加热装置为电磁加热装置,包括电磁加热线圈,电磁加热线圈在锅体侧壁的投影位于锅体内凸筋111的下方。
[0059]所述电磁加热装置包括底座141、底座外侧设置的绕线槽142,电磁加热线圈绕制在绕线槽142内。绕线槽142在侧壁的投影低于锅体内凸筋111。所述底座141的中心位置开设有安装测温装置143的孔。
[0060]本实施例采用电磁加热的方式,更好的保证了加热的均匀性,进一步提升了炒菜的效果。
[0061]本实施例的其余有益效果和结构均与实施例一一致,这里不再赘述。
[0062]实施例三:
[0063]请参阅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效炒菜机的第三实施方式,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主铲131和辅铲132包括弧形凹旋部133、连接搅拌轴连接部135,所述搅拌铲的端部134和连接部135朝弧形凹旋部133收缩。采用收缩的结构,可以将菜肴集中向搅拌铲的中部,避免其向锅壁粘附的危险,提升炒菜效率。
[0064]所述弧形凹旋部133的上表面为斜面,且上表面的连接叶片端部134外端高于连接连接部135的内端。如此炒菜的翻炒顺滑,阻力较小,炒菜效果更好。
[0065]当然,弧形凹旋部133也可以单独设置在主铲131上或辅铲132上。
[0066]本实施例的其余有益效果和结构均与实施例一一致,这里不再赘述。
[0067]实施例四:
[0068]请参阅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效炒菜机的第四实施方式,其与实施方式一的区别在于:所述环形凸筋为围绕锅体内壁的多个弧形环41组成。
[0069]所述多个弧形环41为设置在锅体内的多段凸筋组成,搅拌铲的端部低于该弧形环41的最低端。
[0070]本实施例的其余有益效果和结构均与实施例——致,这里不再赘述。
[0071]实施例五:
[0072]请参阅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效炒菜机的第五实施方式,其与实施方式一的区别在于:所述搅拌装置还包括联轴器51,联轴器设置在锅底的底部,搅拌铲套装在联轴器朝向锅体内的一端。即驱动装置设置在锅体的下方,该结构的炒菜机锅盖的重量较轻,用户开合较为方便。
[007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主权项】
1.一种高效易清洗炒菜机,包括搅拌装置、加热装置、锅体和锅盖,搅拌装置包括驱动装置、搅拌轴及设置在搅拌轴上的搅拌铲,搅拌铲位于锅体内,驱动装置驱动搅拌轴和搅拌铲旋转,加热装置加热锅体,锅盖扣合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的内壁设有翻炒限位筋,翻炒限位筋与搅拌铲在锅体内底部形成食物的翻炒区域,所述翻炒区域的高度与整个锅体高度的比值为1:5至4: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易清洗炒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翻炒限位筋的最低端高于搅拌?产的端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效易清洗炒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铲的端部与翻炒限位筋的距离为0.5cm~8cm。4.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高效易清洗炒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翻炒限位筋为设在锅体内的环形内凸筋,该环形凸筋为围绕锅体内壁的整环或多个弧形环组成。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效易清洗炒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凸筋的高度为5至 50mmo6.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高效易清洗炒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位于锅体下部,加热装置在锅体侧壁的投影位于翻炒区域内。7.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高效易清洗炒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电磁加热线圈,电磁加热线圈在锅体侧壁的投影位于翻炒区域内。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易清洗炒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铲包括主铲和辅铲,主铲和辅铲的搅拌轨迹在锅体侧壁的投影位于翻炒限位筋的下方。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易清洗炒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密封设置在锅盖内,搅拌轴穿过锅盖伸入锅体内,搅拌铲设置在搅拌轴伸入锅体内的端部;或者所述搅拌装置还包括联轴器,联轴器设置在锅底的底部,搅拌铲套装在联轴器朝向锅体内的一端。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易清洗炒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翻炒限位筋两侧设有弧形曲面,弧形曲面朝向翻炒区域一侧的弧形坡度小于另外一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易清洗炒菜机,包括搅拌装置、加热装置、锅体和锅盖,搅拌装置包括驱动装置、搅拌轴及设置在搅拌轴上的搅拌铲,搅拌铲位于锅体内,驱动装置驱动搅拌轴和搅拌铲旋转,加热装置加热锅体,锅盖扣合锅体。锅体的内壁设有翻炒限位筋,翻炒限位筋与搅拌铲在锅体内底部形成食物的翻炒区域,翻炒区域的高度与整个锅体高度的比值为1:5至4:5。如此,使得炒菜过程中菜肴被限定在该翻炒区域内,大大提升了炒菜的效率和保证翻炒的效果,且避免菜肴粘附于翻炒区域外的区域,造成无法翻炒而烧糊的危险,有效减少了炒菜结束后需要清洗的面积。
【IPC分类】A47J27/00, A47J36/00
【公开号】CN204708582
【申请号】CN201520277855
【发明人】朱泽春, 王国海, 郭玉波, 张岱
【申请人】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0月21日
【申请日】2015年5月4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