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生态混凝土构建的水下潜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5137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生态混凝土构建的水下潜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下潜体,具体是用生态混凝土构建的水下潜体。
背景技术
水下潜体是一种常用的岸边消浪和防护构筑物,然而,传统的水下潜体没有全面考虑水景建设、生物多样性保育和水质净化,多采用抛石、桩体(钢桩、木桩或水泥桩)或混凝土构筑,不利于岸边区或景观水体生物多样性的保育。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传统水下潜体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融合消浪养滩、水景建设和水质净化为一体的新型水下潜体,可用于岸边养护和景观水体水景建设,提升岸边区或景观水体的生物多样性。本发明是不与岸边相连,基本平行于岸边且淹没在水体中,用以消减波能并保护岸边带的结构物。
该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采用生态混凝土块构筑水下潜体的排体(水下潜体的单个独立结构)。生态混凝土的配料比为水泥∶水∶碎石(20-30mm)=1∶0.35~0.40∶8。混凝土块体可加工成具有连通孔隙的混凝土块体,在块体的上下方开成浅槽状便于放置种植土和水生植物的种子。单个生态混凝土块体的形状为矩形、六边形或其它形状。生态混凝土块体的排列可以紧挨或镶嵌组成排体。排体的平面形状可以为直线型、流线型或弧形,也可根据景观水体要求构筑成其它形状或图案。排体的纵(与岸边垂直)剖面形状通常近似为梯形或钟形,可以较好地消浪和防止波浪冲击。横向(与岸边平行方向)间排体之间可以紧挨,不留空隙,或稍留空隙。纵向(垂直岸边方向)间排体数量不限,之间可以紧挨或构成槽状结构。在水下潜体设置区需要开挖一地基区域,将生态混凝土块放入,在其两侧堆放碎石,对水下潜体的排体起保护作用。在潜体和岸边区之间的过渡区域同样堆放碎石,撒上种植土,选择性地种植景观植物或水生植物,过渡区内也可不种植物,任其自然繁衍水生植物。在放置水下潜体的区域可以铺设土工织物作为垫层。在水下潜体上部凹槽中撒放种植土,然后是水生植物种子,再撒上种植土作为保护。在水下潜体上种植水生植物的作用是一方面产生景观效果,另一方面是可以进一步消浪,为岸边区营造静水环境,使得其中沉降的泥沙上可以自然繁衍其它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的选择要满足消浪护岸功能的、环境的和管理方面的需要。具体可以是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或挺水植物。在风浪较大区域,水下潜体的排体纵向间可以留有凹槽,其中投放碎石和种植土,然后撒放草种,防止被水冲刷。水下潜体中留有的凹槽和缝隙等可以为鱼类等水生生物提供巢穴和掩蔽场所。构筑了水下潜体的岸边区可以成为生物多样的环境,也对水质起到了净化作用。可以在岸边区域或景观水体构筑水下潜体群,从而有效地消浪固岸和强化水景建设。


图1是水下潜体的平面形状。从左至右分别为直线型、流线型和弧形,具体构筑形状可根据不同岸边地貌结构、景观要求和水流动力学等情况来确定。
图2是水下潜体排体横向和纵向排布方式示意图。水下潜体与岸边垂直方向(纵向)的排体可以多排,排与排之间可以紧密相连,也可以留有空隙,在排体之间形成凹槽。水下潜体与岸边平行方向(横向)的排体间可紧密相连或留有空隙。
图3是水下潜体至岸边区域的纵剖面图。在水下潜体的两侧及水下潜体至岸边区之间的底质上可铺设碎石,作用是防止底质(沉积物)在波浪和水流作用下泛起或再悬浮,并增加水生植物根系在基质上的固扎力度。
图4和图5为水下潜体的纵剖面图。图4为单排,图5为双排。在水下潜体上方和排体间凹槽区种植水生植物或景观植物,从而达到景观美化和水质净化的目的。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以实例并结合附图详细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在城市景观水体,如城市公园、宾馆水池、广场喷泉等地方,采用用生态混凝土构建的水下潜体构筑多样化的景观。由于城市水体中风浪及水流作用通常较小,水下潜体的外观形状可以设计得较为复杂多变。单块生态混凝土块体参考尺寸50cm×50cm×10cm;单块排体尺寸不定,因地制宜;块体间距为0~2cm;如果多排,排体间距为0~50cm。在水下潜体排体两侧用碎石堆砌楔形斜坡,对排体起保护作用。在水下潜体的排体上种植荇菜、菹草、马兰眼子菜、金鱼草、轮叶黑藻、微齿眼子菜、美人蕉、水竹等。种植时将植生土添加料与草籽和当地表土混合,制成含草籽的浓泥浆,用砂浆泵灌入混凝土块凹槽中,植物成活后,其根系可以通过混凝土的孔隙到达块体下面;植生土添加料内含多种肥料,支持植物前期的萌芽和生长需要,同时还内含聚酰胺等能够提高植生土抗水流冲刷能力的成份。
权利要求
1.一种用生态混凝土构建的水下潜体,其特征为采用具有内部连通孔隙特征的生态混凝土块体构筑水下潜体的排体,由排体构成的潜体淹没于水下,主轴向基本平行于岸边而不与岸边相连。在排体上方或排体间凹槽以及潜体与岸边之间区域种植水生植物。该发明融合消浪养滩、水景建设和水质净化为一体,主要用于岸边消浪、养滩和景观水体水景建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潜体,所用生态混凝土的配料比为水泥∶水∶碎石(20-30mm)=1∶0.35~0.40∶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潜体,其生态混凝上块体平面形状为矩形、六边形或其它形状,排体平面形状为直线型、流线型、弧形或其它形状。块体间可以紧挨或镶嵌排列,排体间可紧密相连或构筑成凹槽状。排体的纵剖面形状通常近似为梯形或钟形,防止波浪冲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潜体,在水下潜体排体两侧及水下潜体和岸边之间区域铺砌碎石斜坡,防止底泥再悬浮和有利于水生植物根系固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潜体,在水下潜体排体之上和排体间凹槽中选择性撒放种植土和草种,在水下潜体与岸边之间水域撒播碎石和草袋草种等,让水生植物繁衍。水生植物的种类可选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或挺水植物等。在城市水体中可种植景观植物。
全文摘要
一种用生态混凝土构建的水下潜体,涉及岸边防护和景观水体建设。采用具有内部连通孔隙特征的生态混凝土块体构筑水下潜体的排体,排体群纵向之间可紧挨或构成凹槽结构。由排体构成的潜体淹没于水下,主轴向基本平行于岸边而不与岸边相连。在排体上方或排体间凹槽选择种植水生植物,在水下潜体与岸边之间水域撒播碎石和草袋草种等,让水生植物繁衍。该发明融合消浪养滩、水景建设和水质净化为一体,提供了岸边稳固、消浪和景观水体水景建设的新思路。
文档编号E02B8/06GK101082210SQ20061001202
公开日2007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06年5月29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29日
发明者王为东, 王洪君, 卢金伟, 尹澄清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