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模块拼装的多孔浮式防波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3336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多模块拼装的多孔浮式防波堤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海洋工程结构领域,涉及一种多模块拼装的多孔浮式消波 结构。
背景技术
为防止港口、码头等结构受到较大波浪的影响,工程中会建造防波堤结构 物来掩护港内水域。以往,工程师更多地采用固定、坐底式防波堤,如堆石基 础上设置直立墙结构。由于这类结构是固定于海底并突出海面,因此能很好地 阻挡外海波能进入,但同时也阻止了内外海域的海水循环,并且其建造费用会 随水深的增大而急剧增加,这也减缓了港口向深水化发展的步法。
近几十年来,工程研究与设计人员对浮式防波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设计, 也有部分结构形式被应用于实际工程中。浮式防波堤的消波结构主体被设置于 海面附近的某一深度,通过下部的桩基结构或锚泊系统连接在海底。其具有施 工快捷、不影响海水循环、建造费用随水深增大而增加较少等优点。但是,由 于其只是处于波浪能量较集中的海面附近而没有阻挡整个水深的波能,而且上 部结构以锚泊系统连接时其运动量难以控制,故大多浮式防波堤比传统防波堤 的消波效果要差很多。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一种新的浮式防波堤设计思路,目的是 在浮堤原有优点的基础上设计一种受波浪力较小且能达到较好消波效果的结构形式。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由多模块拼装而成的多孔浮式防波堤,该浮 堤不仅消波效果优良,而且受力合理,能够在较大的水深范围内应用。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结构由许多菱形空心模块拼装而成,菱 形空心模块具有粗糙表面;每一模块的四个角点均有一个用于纵向连接的圆孔, 相邻层面的模块交错布置并以杆件纵向串连便可形成几何不变体,且同一平面 内的模块间保持间距。每四层模块为一个循环,可拼装成任意纵向长度的主体 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和益处是多模块拼装的多孔浮式防波堤, 一种应用于 海洋工程中的防浪设施。它不但具有不影响水体交换、造价随水深增加变化不 大、易于施工等优点,同时该浮式防波堤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了多种消波机 理,具有受力较小、消波效果好、施工便捷、易于维修等特点。


图1为菱形空心模块平面半剖图。
图2为菱形空心模块立面半剖图。
图3A为一单层模块的布置图。
图3B为与图3A模块相邻的一层模块布置图。
图3C为3A和3B拼装后示意图。
图3D为3C的近似轮廓平面图。
图3E为3D的立体图。
图4为拼装后锚于海底的结构立体图。
图中l.菱形空心模块;2.模块外表面;3.模块剖断面;4.圆孔;5.模块内部 的封闭空腔;6.纵向连接杆件;7.箍扣;8.主体结构;9.张力缆索;10.锚;11.海底面;12.来浪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技术方案和附图详细叙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
根据实际应用海域的水深、地质及波况条件确定主体结构8的宽度及其与 海底的连接方式(桩基础锚固、锚链或张力缆索9锚泊),进而确定菱形空心模 块1的尺寸、空心度及质量。
将菱形空心模块1按照图3及图4所示可拼装成任意偶数层,此层数的确 定以工业拼装便利为原则,由于相邻层面的菱形空心模块1交错布置(参见图 3C),因此只需以纵向连接杆件6进行纵向串连即可使菱形空心模块1组成主体 结构8;当某些菱形空心模块1在其相邻层面的对应位置上没有其它菱形空心模 块1时,以箍扣7限制其在纵向连接杆件6上的纵向移动。
在拼装主体结构8的过程中,结构断面(参见图3C)的外边缘圆孔4均未 被使用,故可依据主体结构8的受力要求选择一定数目及位置的圆孔4进行整 体纵向组装以达到工程需要的防波堤总长度。整体组装时可按工程需要选择刚 性或柔性连接。
权利要求1. 一种多模块拼装的多孔浮式防波堤,其特征是菱形空心模块(1)的四个角均有一圆孔(4),以纵向连接杆件(6)通过通过菱形空心模块(1)上的圆孔(4)将菱形空心模块(1)拼装成主体结构(8)。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块拼装的多孔浮式防波堤,其特征是纵向连接 杆件(6)装有阻止模块纵向滑动的箍扣(7)。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块拼装的多孔浮式防波堤,其特征是每四层菱 形空心模块(1)为一组,循环拼装制成任意纵向长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海洋工程结构领域,公开了一种多模块拼装的多孔浮式消波结构。其特征是该防波堤结构物是由大量菱形空心模块通过纵向连接杆件拼装成主体结构,再以刚性或柔性的连接方式将主体结构组装成工程需要的防波堤长度。相邻层面的模块交错布置使得在只有纵向连接杆件串连的情况下,多模块即可形成几何不变的消波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和益处是设计综合了阻挡反射、能峰耗散、紊动耗能、多孔渗流耗能等多种消能机理,消波效果好、受波浪力小、安装便捷、易于维修、在不同的水深范围内适用。
文档编号E02B3/06GK201254710SQ200820013899
公开日2009年6月10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8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8日
发明者孙昭晨, 王环宇 申请人:大连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