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水禽生态保护系统的改造方法及其生态保护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3756052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滨海水禽生态保护系统的改造方法及其生态保护系统。
背景技术
:滨海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之间过渡地带的自然综合体,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具有物质生产、能量转换、调节水分和气候、净化环境、护岸减灾、生物多样性保育等功能。滨海鱼塘是人们利用滨海湿地进行渔业生产形成的一类滨海人工湿地,华南地区的滨海鱼塘主要包括传统鱼塘和滨海基围两种类型,其原貌通常为红树林。由于不合理的管理和过度的利用,现大多数滨海鱼塘水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环境承载力下降,作为生物保育场所的功能也几乎丧失殆尽。随着近年来社会对生态问题的日益关注,湿地研究和管理者在退化湿地的恢复和改造上做了许多工作,湿地污染问题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在湿地生物保育场所的恢复和改造问题上,尤其是适用于水禽的生态环境改造方面,仅获得了部分环境因子与水鸟分布的相关性指示,没有能够直接指导水鸟栖息地生境改造的相关成果,水禽保护效果差。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滨海水禽生态保护系统的改造方法及其生态保护系统,该改造方法能有效对生态保护系统进行改造,提升了生态保护系统自身的功能,利于水禽栖息,增强了水禽保护的效果和生物的多样性。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滨海水禽生态保护系统的改造方法,所述改造方法包括选址步骤和结构改造步骤:其中,所述选址步骤包括临海选择湿地,并环绕所述湿地的周边设置有堤坝;所述结构改造步骤包括对所述湿地周边的结构进行改造和对所述湿地内部的结构进行改造。具体地,所述湿地周边的结构进行改造包括改造所述湿地围设的方向,将所述湿地围设成其长边侧与海水涨潮的方向同向。进一步地,所述湿地周边的结构进行改造还包括对所述堤坝的内侧进行改造,使所述堤坝的内侧具有利于水禽停留及活动的坡面。进一步地,所述湿地周边的结构进行改造还包括在所述堤坝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湿地内部与海水进行水流交换以及调节所述湿地内部水位高低的水闸。具体地,所述湿地内部的结构进行改造包括在所述湿地内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用于满足不同种类水禽栖息以及活动的小岛,各所述小岛间隔设置,且均与所述堤坝不相连。进一步地,所述改造方法还包括对所述湿地的周边及内部进行植被改造,自近海侧至远海侧,所述植被采用由低矮到高大,由稀疏到密集的方法设置。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生态保护系统,包括临海设置的湿地,环绕所述湿地的周边围设有用于存储海水的堤坝,所述堤坝具有用于供所述水禽停留的栖息结构和用于控制与海水进行水流交换的水闸,所述湿地的内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用于满足不同种类水禽栖息以及活动的小岛。优选地,所述湿地呈四边形,其面积不小于2公顷。具体地,所述栖息结构包括设倾斜置在所述堤坝内侧的坡面,所述坡面倾斜的角度小于或等于30°。具体地,各所述小岛之间相间隔设置,且各所述小岛与所述堤坝不相连;各所述小岛还分别具有斜坡,各所述小岛任意位置处的斜坡倾斜角小于或等于15°。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滨海水禽生态保护系统的改造方法及其生态保护系统,该改造方法能有效提升生态保护系统的环境质量,为滨海湿地保护机构针对水禽的保护和生态改造提供明确的参考和指导,使改造后的生态保护系统能满足不同类型滨海水禽的需求,大幅提高在生态保护系统中栖息的水禽的种类和数量。为水鸟,尤其是依赖于滨海湿地的迁徙性候鸟的保护事业做出贡献。同时也为围垦及其他原因造成的退化湿地的生境恢复、改造和管理提供参考,增强了水禽保护的效果和生物的多样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生态保护系统的平面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滨海水禽生态保护系统中堤坝的断面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滨海水禽生态保护系统中小岛坡度的断面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滨海水禽生态保护系统中伞形灌木小岛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滨海水禽生态保护系统中草丛小岛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滨海水禽生态保护系统中不同类型鸟类在各典型鱼塘内的组成情况。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一种滨海水禽生态保护系统的改造方法,该改造方法包括选址步骤和结构改造步骤:其中,如图1所示,选址步骤包括临海选择湿地1,以能够符合水禽栖息及活动的基本生活条件,并根据具体地地理条件来环绕湿地1的周边而设置有堤坝11,而且堤坝11的形状一般以类似矩形(包括长方形)的四边形为佳。而设置的堤坝11,便能够存储海水,用以达到水禽生活的要求。结构改造步骤包括对湿地1周边的结构进行改造和对湿地1内部的结构进行改造。由于生态保护系统需要能够满足不同种类水禽的生活需求,以确保生物的多样性,而不同类型的水禽的生活习性不同,因而对生活的环境要求也不相同。因此,根据不同种类水禽的生活特点和要求来对生态保护系统的结构进行改造,使该生态系统自身具备不同环境特点,从而不同种类水禽便可以自动选择栖息的区域,最终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具体地,如图1所示,该湿地1周边的结构进行改造包括改造湿地1围设的方向,将湿地1围设成其长边侧与海水涨潮的方向同向。这样,湿地1便具有较长的与海水接触的面积,在涨潮和落潮时,潮水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或排出。而如果海滩上有潮沟,则湿地1长边侧的走向与潮沟同向。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湿地1周边的结构进行改造还包括对堤坝11的内侧进行改造,使堤坝11的内侧具有利于水禽停留及活动的坡面。在实际设置堤坝11来围设湿地1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来设置堤坝11的结构(如将堤坝11的侧面垂直设置)。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便于水禽的停留及活动,将堤坝11的内侧设置成具有坡面,尤其是水位涨落侧(朝向海水的一侧),因为海水不断的冲刷可以带入食物,因此设置有坡面,便增加了与海水的接触面积,而且坡面的倾斜度α较低(小于或等于30°),从而方便水禽站立、停留在上面进行觅食。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湿地1周边的结构进行改造还包括在堤坝11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湿地1内部与海水进行水流交换以及调节湿地1内部水位10高低的水闸13。这样,通过控制水闸13的开关来控制湿地1内水位10的高低,控制湿地1内部与海域内的海水进行交换,确保湿地1内的海水能够保持新鲜。在实际设置时,水闸13应在靠海一侧的堤坝11上设置,水闸13位置与滩涂潮沟18对应,从而方便海水的进出。具体地,如图1和图3所示,湿地1内部的结构进行改造包括在湿地1内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用于满足不同种类水禽栖息以及活动的小岛14,各小岛14间隔设置,中间有水面相隔,而且各小岛14也不与堤坝11相连,之间也是有水面间隔。这样,便确保了各小岛14之间以及各小岛14与堤坝11之间能够变成独立,互不干扰,有利于水禽的栖息和活动。同时,各小岛14还分别具有斜坡,各小岛14任意位置处的斜坡倾斜角(图3中为β角和γ角)均小于或等于15°,以便水禽能够顺利进行水面与小岛14陆地上的活动选择。具体地,实际设置时,可根据具体的保护对象来设置小岛14种类,而且设置的小岛14可以是泥土岛、砂砾或卵石岛、草丛岛、伞形灌木岛或红树林基围岛等。其中泥土岛适用于以鸬鹚类为保护对象,此时小岛14顶端的高度高于湿地1内最高水位线,而两者间的垂直距离一般不超过0.6米。而砂砾或卵石岛,适用于以鴴鹬类为保护对象,此时小岛14顶端的高度与湿地1内最高水位线等高。而草丛岛则适用于以秧鸡类为保护对象,此时小岛14顶端高度高于湿地1内最高水位线,两者间的垂直距离一般不超过0.6米。而如果是伞形灌木岛或红树林基围岛时,则适用于以鹭鸟及一些非湿地1依赖鸟类为保护对象,此时小岛14顶端高度高于湿地1内最高水位线,两者间的垂直距离一般不超过0.6米。进一步,如图1所示,改造方法还包括对湿地1的周边及内部进行植被改造,自近海侧21至远海侧22,植被采用由低矮到高大,由稀疏到密集的方法设置。由于水禽种类不同,习性也不相同,因而需要对湿地1的植被采取不同的配置和管理措施,具体为:当湿地1用于以鴴鹬类为保护对象时,湿地1内部小岛14以及堤坝11四周的水位涨落带区域内的植被采取完全清除措施,堤坝11顶端植被控制为稀疏低矮草本,湿地1水面控制为低植被覆盖率或无植被覆盖。当湿地1用于以鸭子和类为保护对象时,保障连续的大面积开阔水域,湿地1水面控制为低植被覆盖率或无植被覆盖,沉水植物采取完全清除措施。当湿地1以鸬鹚类为保护对象时,湿地1内部小岛14的植被采取完全清除措施,堤坝11配置或保留树叶较为稀疏的大型乔木16(如苦楝树),湿地1水面控制为低植被覆盖率。当湿地1以秧鸡类为保护对象时,湿地1整体植被覆盖率在40%‐70%之间;内部小岛14的植物配置为高低交错的禾本科植物,草丛间有空隙,以供水禽活动。而堤坝11以小型灌木为主,林下留足够的鸟类活动空间;湿地1内水面植物采取完全清除措施,保证湿地1内流水的畅通。当湿地1以鹭鸟类及非湿地1依赖鸟类为保护对象时:湿地1整体植被覆盖率在40%‐70%之间;内部小岛14和堤坝11的植物配置为独立或成团伞形灌木或红树林(秋茄、桐花为主);湿地1水面植物采取完全清除措施,保证湿地1内流水的畅通。在具体应用中,如表1所示,通过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改造方法对原用于渔业生产的保护区进行回收改造后,持续进行鸟类的跟踪监测,而根据监测结果,鴴鹬类主要分布在堤坝11和小岛14的水缘地带,鸬鹚类主要分布在堤坝11和小岛14顶部及堤坝11的高大乔木16树枝上,雁鸭类主要分布在水面上。监测数据表明,改造后湿地1的年均水鸟分布数量有明显的提高,从原来的1160只增长至6254只。具体数字如表1所示。表1.改造前后各类型水鸟的年均分布数量对比年份鸬鹚类鹭鸟类雁鸭类鴴鹬类水鸟总和2005‐20083584363501611602010‐2011290564298717216255由上述具体实践而获得的数据可知,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改造滨海湿地1,能为不同类型的水禽提供适合的活动和栖息场所,水禽保护的效果显著,提升了生物的多样性。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一种生态保护系统,包括临海设置的湿地1,而且环绕湿地1的周边围设有用于存储海水的堤坝11,并且在堤坝11上设置具有用于供水禽停留的栖息结构12,该栖息结构12的设置有利于水禽停留在其上,从而在涨潮或退潮时能够在该位置处进行觅食。同时,堤坝11上还设置有用于控制与海水进行水流交换的水闸13,通过控制该水闸13,使湿地1内的海水能够与海域内的海水进行更换,实现湿地1内水位10的控制,也确保了湿地1内海水的质量,以利于水禽的生活。而为了能够满足不同水禽栖息的需求,在湿地1的内部还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用于满足不同种类水禽栖息以及活动的小岛14。各小岛14上可以根据不同水禽的生活习性来自身的构成,如可以是泥土岛、砂砾或卵石岛、草丛岛、伞形灌木岛或红树林基围岛等,而且根据此种要求,还可以在各小岛14上对应设置不同植被的类型以及植被的布置方式,从而能够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实际设置时,水闸13应在靠海一侧的堤坝11上设置,水闸13位置与滩涂潮沟18对应,从而方便海水的进出。同时,为方便设置,该水闸13的整体结构可以与现有的水闸13结构相同。优选地,湿地1呈四边形,而且其面积大于或等于2公顷,其中短边不小于100米,长边不小于200米。这样设置,更有利于促进湿地1内生物的多样性。具体为:在2010年具体实践实验中,某滨海修复工程以面积约200公顷的红树林围垦后形成的滨海基围湿地1为对象,进行生态修复和改造。旨在保护该区域的现存红树林和恢复该区域的生物保育(主要是水禽保育)功能。近200公顷滨海湿地1在商业生产阶段因地形原因被划分为27个面积范围在2‐20公顷不等的三角形,近长方形和近正方形地块。在修复地的现状基础上,根据多样性生境改造和保护原则,该修复工程做了多个类型的植被及塘内布局改造。具体改造类型如表2所示:表2.滨海修复工程鱼塘植被改造设置2011年,该滨海修复工程完工。通过连续3年的后续监测,结果发现,相近面积长方形湿地1内的平均鸟类数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种形状。不同改造类型湿地1内观测到的鸟类组成情况也差异显著。不同类型鸟类在典型湿地1内的组成情况如图6所示。图6中典型湿地1(属改造类型2),面积8.6公顷,长方形。植被总盖度65%,堤坝11植被为红树林,小岛14为伞形灌木岛(见图4)。优势组成鸟类为鹭鸟类和非湿地1依赖鸟类,占湿地1内鸟类总数的约90%;典型湿地2(属改造类型4),面积10.1公顷,长方形。植被总盖度约20%,主要为分布在堤坝11上的高大乔木16,水面有零星低矮挺水草本17,小岛14类型为裸地泥土岛。优势组成鸟类为鸬鹚类,约占总数的75%,次优类为鸭子类,约占15%;典型湿地3(属改造类型5),面积7.3公顷,长方形。植被总盖度50%,堤坝11植被为红树林,小岛14类型为禾本草丛岛(见图5)。优势组成鸟类为秧鸡类、非湿地依赖鸟类和鹭鸟类,所占比例分别约为40%,35%,20%;典型湿地4(属改造类型6),面积11.8公顷,长方形。植被总盖度约15%,堤坝11有稀疏红树林和大乔木16分布,湿地1内远海侧有集中低矮挺水草本17,湿地1内无岛。优势组成鸟类为鸭子和类,约占总数的62%。典型湿地5(属改造类型3),面积18.6公顷,长方形。植被总盖度约10%,堤坝11和水面有零星草本分布,砂砾岛,岛上无植被。优势组成鸟类为鴴鹬类,约占塘内鸟类总数的85%。由上述具体实践而获得的数据可知,经过改造后,由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生态保护系统,能够适用于多种鸟类栖息的鸟类多样性保育场所,鸟类保护的效果显著。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栖息结构12包括设倾斜置在堤坝11内侧的坡面,坡面倾斜的角度α小于或等于30°。该坡面的设置由于坡度较小,水禽可以站立,有利于水禽的栖息及活动。特别是位于堤坝11水位涨落带的一侧,需要设置该坡面,因为海水不断的冲刷可以带入食物,因此设置有坡面,便增加了与海水的接触面积,从而方便水禽站立、停留在上面进行觅食。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实际设置时,各小岛14之间相间隔设置,中间有水面相隔,而且各小岛14也不与堤坝11相连,之间也是有水面间隔。这样,便确保了各小岛14之间以及各小岛14与堤坝11之间能够变成独立,互不干扰,有利于水禽的栖息和活动。并且各小岛14均具有向内凹陷的水沟141,用以增加小岛14的水缘长度(周长),以利于喜好在小岛14的水缘地带活动的水禽栖息。同时,如图3所示,各小岛14还分别具有斜坡,各小岛14任意位置处的斜坡倾斜角(图3中为β角和γ角)均小于或等于15°,以便水禽能够顺利进行水面与小岛14陆地上的活动选择。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