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雨水存储渗漏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6361阅读:40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雨水存储渗漏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雨水存储设备,特别是一种设置于地下的雨水存储及渗漏设备。



背景技术:

以往城市建设解决雨水排放问题的思路是快排块放,通过地面雨水口收集将其排水市政雨水管网系统,最终引流至自然水域。这种处理方法并未考虑雨水的收集再利用,浪费了自然资源,并且未设置调蓄与净化设施,在强降雨环境下被雨水卷入管路系统的垃圾与杂物不仅容易堵塞管路,同样会对自然水域造成环境污染。

为了解决上问题,国家提出了“海绵城市”这一概念,即针对现代化城市设计的新型雨洪管理概念,使城市基础设施能够适环境变化,能够弹性应对雨水带来的冲击,在降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在必要时将存储并处理后的雨水释放利用。

现有技术中对雨水存储及利用的思路是集中至大型蓄水池内存储,需要时再通过管道进行输送或移动工具转运,此类大型蓄水池维护成本较高,且雨水挥发及运输中的消耗等浪费程度较严重,并未做到真正的节能环保及资源充分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雨水存储及渗漏一体的设备,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新型雨水存储渗漏罐,所述罐体为双层壁结构,内壁所包围的腔室构成储水腔,内壁和外壁间的腔室构成渗漏腔,外壁下部开设有渗漏孔,内壁上部设置有贯通储水腔与渗漏腔的溢流孔,渗漏腔内间隔设置有支撑肋板。

作为选择,所述支撑肋板上开设有引水孔。

作为选择,所述溢流孔上设置有单向阀。

作为选择,所述罐体顶部设置有检修孔。

作为选择,所述渗漏罐底部设置有支撑座。

作为选择,渗漏罐设置于路面下方的基建坑内,基建坑壁和底部铺设有渗水土工布,罐体与基建坑壁间用滞流渗流层填充,基建坑底部还设置有加固层,支撑座设置于加固层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在于:

1.整合了雨水收集与渗漏功能,本设备设置于地下,入水口与雨水收集管路相连接, 腔内雨水存储后直接从罐内渗透至地下土壤,渗漏效率高,无蒸发、转移、管路损失。

2.考虑到本设备设置于地下,在土壤压力及腔内积蓄雨水内部压力作用下,罐体极有可能变形破损,因此渗漏腔内间隔设置有支撑肋板,提高了罐体的承载力和安全性能,同时支撑肋板上设置有引水孔,使整个渗漏腔内贯通,雨水在渗漏腔内均匀流动,避免了雨水长期集中堆积于某一处导致的罐体变形。

3.溢流孔上设置有单向阀,雨水只能从渗漏腔单向流动,避免雨水从渗漏腔倒灌回储水腔。

4.因罐体蓄水后重量较大,在设置罐体时,地下承载部位应加设一层加固层,同时罐体底部设置有支撑座,对罐体进行外部支撑。

5.渗漏罐设置于路面下方的基建坑内,罐体与基建坑壁间用滞流渗流层填充,滞流渗流层由直径1mm-10mm的砂砾石组成,基建坑壁和底部铺设有渗水土工布,拦截杂质,隔绝周围土壤和杂质进入基建坑中的砂砾层,同时避免砂砾层进入周围土壤。

6.本设备可灵活设置于市内道路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或市政公园、绿地等地面下方,无需占用地表空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集存储与渗漏功能于一体,渗漏效率高,罐体承载性能高,无需额外占用地面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新型雨水存储渗漏罐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罐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渗漏罐设置在基建坑内的状态示意图;

图中,1为罐体入水口,2为罐体内壁,3为罐体外壁,4为储水腔,5为渗漏腔,6为支撑肋板,7为罐体检修孔,8为支撑座,9为溢流孔,10为引水孔,11为渗漏孔,12为加固层,13为滞流渗流层,14为渗水土工布,15为路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考图1-图3所示,一种新型雨水存储渗漏罐,包括罐体和设置在罐体上方的入水口1,所述罐体为双层壁结构,内壁2所包围的腔室构成储水腔4,内壁2和外壁3间的腔室构成渗漏腔5,外壁3下部开设有渗漏孔11,内壁2上部设置有贯通储水腔4与渗漏腔5的溢流孔9,渗漏腔5内间隔设置有支撑肋板6。所述支撑肋板6上开设有引水孔10。所述 溢流孔9上设置有单向阀。所述罐体顶部设置有检修孔7。所述罐体底部设置有支撑座8。

参考图4所示,整个罐体设置于路面15下方的基建坑内,基建坑壁和底部设置有渗水土工布14,基建坑底部还设置有加固层12,支撑座8设置于加固层12上方,罐体与基建坑壁间用滞流渗流层13填充,滞流渗流层采用直径1mm-10mm的砂砾石填充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

过滤后的雨水从入水口进入储水腔积蓄,当液位高过溢流孔后流入渗漏腔,渗漏腔内的雨水通过引水孔自由流动,雨水从渗漏孔渗入罐体周边滞流渗流层,雨水再渗入周边土壤。当罐体周边滞流渗流层及土壤渗水后,地下水位不断升高,渗漏腔内水位与储水腔内水位同时升高,水位升高至储水腔储满后,入水口不再进水,多余雨水随市政管路进行排放。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