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洪区溢流堰的导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6040阅读:59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滞洪区溢流堰领域,尤其是滞洪区溢流堰的导流结构。



背景技术:

滞洪区是分洪区起调洪性能的一种,这种区域具有“上吞下吐”的能力,其容量只能对河段分泄的洪水起到削减洪峰,或短期阻滞洪水作用。目前,河道侧向开敞式滞洪区通常采用不同宽度的溢流堰与河道相连接,也就是说,溢流堰是布置在河道与滞洪区之间。

顺河道方向,溢流堰具有下游进口边坡,该下游进口边坡与下游堤防的梯形垂直面相衔接,在洪水期间,溢流堰发生溢流蓄洪过流时,河道中的水流可以通过溢流堰的溢流端面进入滞洪区,形成过堰水流。

现有技术中,由于下游进口边坡呈直立状布置,导致过堰水流缺少下游堤防的引流和导流作用,过堰水流和河道中的水流易产生不利壅水,过堰水流沿溢流堰沿程分布不均匀,河道的水流易产生不利的涡旋回流区,导致滞洪区、过堰水流以及河道水流结构不稳定,不利于溢流堰与下游堤防衔接处、河道边坡保持安全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滞洪区溢流堰的导流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溢流堰发生溢流蓄洪过流时,过堰水流以及河道中的水流容易产生壅水和涡旋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滞洪区溢流堰的导流结构,包括布置在河道与滞洪区之间的溢流堰以及下游堤防,沿所述河道的水流方向,所述溢流堰的下游端具有下游进口边坡,所述下游进口边坡与所述下游堤防衔接;沿过堰水流的方向,所述下游进口边坡为坡度渐变式边坡。

进一步地,所述下游进口边坡的坡度范围为1:2至1:3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下游进口边坡包括上坡顶和下坡脚,以及形成在所述上坡顶和所述下坡脚之间的边坡面,所述下游进口边坡的上坡顶与所述下游堤防的上堤顶呈直线相交。

进一步地,所述下游进口边坡的下坡脚与所述溢流堰呈弧线相交。

进一步地,所述边坡面呈圆弧面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溢流堰包括溢流端面,所述溢流端面呈圆弧面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溢流堰与所述滞洪区之间形成衔接面,所述衔接面呈圆弧面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下游进口边坡上设置有人行阶梯。

与现有技术相比,将下游进口边坡设置在溢流堰的下游端,使得滞洪区溢流堰的导流结构不占用原有溢流堰的过流断面,溢流堰与下游堤防可以平顺衔接,而将下游进口边坡设置为坡度是渐变式的边坡,在洪水期间,溢流堰发生溢流蓄洪过流时,渐变式的边坡对过堰水流具有较好的引流和导流作用,因此,过堰水流以及河道中的水流不易产生壅水和涡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滞洪区溢流堰的导流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参照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较佳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滞洪区溢流堰的导流结构可以运用在滞洪区溢流堰中,也可以运用在其他水利工程的导流结构中,并不仅限于一种。

滞洪区溢流堰的导流结构,包括布置在河道与滞洪区14之间的溢流堰13以及下游堤防12,沿河道11的水流方向,在溢流堰13的下游端具有下游进口边坡131,下游进口边坡131与下游堤防12衔接;沿过堰水流的方向,下游进口边坡131设置为坡度渐变式边坡。

具体地,设置河道11侧向开敞式的滞洪区14,采用溢流堰13与河道11的侧边相连通,在洪水期间,河道11水流高涨,河道11压力增大从而容易发生决口,中国河流普遍多沙,洪水决口泛滥致使泥沙淤塞,对河道11功能的破坏极其严重,设置溢流堰13和滞洪区14可以泄洪蓄水,有效缓解河道11压力,发生溢流蓄洪过流时,河道11的水流渐变式的边坡的引流和导流作用下,沿渐变式的边坡经溢流堰13进入滞洪区14内。

相对于溢流堰13直立式堤防导流结构型式,设置渐变式边坡的滞洪区14溢流堰13的导流结构具有较好的引流和导流作用,渐变式边坡对溢流堰13上的水流和河道11水流阻水作用明显减小,过堰水流和河道11中的水流的壅水区和涡旋回流区明显减小,可改善滞洪区14溢流堰13上水流和河道11水流的水动力条件,使得河道11的上下游水流平顺衔接,有利于溢流堰13与堤防衔接处、附近河道11边坡保持安全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渐变式边坡的上坡顶和下坡脚的坡度是处于1:2~1:3之间,设置坡度比下游堤防12可以很好地对过堰水流进行引流和导流,有时,为了溢流泄洪的需要,渐变式边坡的坡度可根据上坡顶和下坡脚的坡度作相应调整。

下游进口边坡131包括上坡顶和下坡脚,以及形成在上坡顶和下坡脚之间的边坡面,下游进口边坡131的上坡顶与下游堤防12的上堤顶呈直线相交,使得滞洪区14溢流堰13的导流结构可以不占用溢流堰13的过流断面,溢流堰13与原下游堤防12可以平顺衔接,增加溢流堰13过流能力。

下游进口边坡131的下坡脚与溢流堰13呈弧线相交,使得滞洪区14溢流堰13的导流结构可以不占用溢流堰13的过流断面,溢流堰13与原下游堤防12可以平顺衔接,增加溢流堰13过流能力。

边坡面呈圆弧面布置,在溢流堰13发生溢流蓄洪过流时,由于过堰水流对下游进口边坡131的不断冲刷,将边坡面设置成圆弧面,水流冲刷下游进口边坡131的的变坡面上的一个点,相较于直面设置,水流对圆弧面的冲刷撞击力道较小,水流的阻水作用也明显减小。

溢流堰13包括溢流端面,溢流端面呈圆弧面布置,圆弧面的溢流端面可以很好地引导过堰水流平缓通过溢流堰13进入蓄洪区中,而且将溢流端面设置成内凹的圆弧形面,可以在溢流端面的圆弧端面形成一个新的小滞洪区14,更有利于溢流蓄洪。

溢流堰13与滞洪区14之间形成衔接面,衔接面呈圆弧面布置,圆弧过渡相较于直线过渡更平缓,减少水流对溢流堰13、下游堤防12以及滞洪区14的冲击,从而保障河道11边坡的安全稳定性。

在下游进口边坡131上设置有人行阶梯,一般地,大型的滞洪区14溢流堰13结构都比较大,溢流端面与下游堤防12之间的垂直距离比较大,设置人行阶梯可以便于工程运行和检修人员的通行,此外,在溢流堰13发生溢流蓄洪过流时,由于过堰水流对下游进口边坡131的不断冲刷,在下游进口边坡131上容易产生青苔,设置人行阶梯也有利于保障安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