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力学式自动水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6035阅读:476来源:国知局
一种力学式自动水闸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闸,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利用水压推动闸门开关来实现蓄水放水的水闸。



背景技术:

排水闸广泛应用在各种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中,尤其在水库储水蓄水排水中最为常见。大多数当前可用的水闸是人工地或者利用电力启用的。人工启用的水闸通常需要至少一个人在现场操作,另外,存在水闸无法及时启用的风险。对于使用电力启用的水闸来说,存在电源会于大雨时期被切断、从而阻碍水闸被启用的风险。如果有水闸所关闭的间隔较长,则指定人员还需安装垂直立柱来支撑面板、取决于需进行防护来抵抗洪水的区域尺寸,这是很费时费力的。而且在暴雨时节,大部分水闸都需要人工进行检测,从而造成闸门底部形成泥沙沉积,同时有的水闸的闸门在暴雨时节开启调整度困难,造成排水流量控制难度加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设计了一种力学式自动水闸。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力学式自动水闸,包括浮板、小齿轮、大齿轮、闸板、曲柄第一连杆、第二连杆、预放基座、平台和浮力球;所述浮板与小齿轮连接接;小齿轮与大齿轮通过曲柄始终保持啮合,曲柄两端分别固定在大齿轮、小齿轮中心的固定铰支座,铰接点分别为第二铰点、第一铰点;大齿轮靠近边缘处有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固定铰支座,分别连接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一连杆的一端与大齿轮铰接于第三铰点,另一端与水底地面铰接于第五铰点;第二连杆的一端与大齿轮铰接于四铰点,另一连杆与闸板铰接于第六铰点,所述闸板穿过预放基座竖直设置,且闸板能够上下移动,预放基座的顶端设置有起限位作用的平台。

进一步改进,所述浮板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浮力球,增加浮力,便于闸门开启。

进一步改进,所述小齿轮与大齿轮的外径比为1/6,当施加压力为5KN时,所承受压力为1000KN。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闸板通过水库中的水对浮板施加浮力进行升降。闸门的升降通过齿轮进行控制。当水位没有达到浮板高度,齿轮不会转动,闸门在重力作用下处于关闭状态;当水位逐渐上升,浮板在浮力的作用上升,带动齿轮转动,进而使连杆发生转动和平动,推动闸门上升。在效率方面,利用大、小齿轮放大力的作用可以做到充分省力;在节能方面,充分利用水库中的水进行势能与动能相互转换,进而开关闸门;在操作方面,利用水位自动进行开闸关闸,节省了人力;在环保方面,解决了在暴雨时节需人工检测水闸而造成的泥沙沉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力学式自动水闸在水位下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力学式自动水闸在水位上升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浮板;2、小齿轮;3、大齿轮;4、闸板;5、第一铰点;6、第二铰点;7、曲柄;8、第三铰点;9、第四铰点;10、第五铰点;11、第六铰点;12、第一连杆;13、第二连杆;14、预放基座;15、平台,浮力球1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闸,包括浮板1、小齿轮2、大齿轮3、闸板4、第一铰点5、第二铰点6、曲柄7、第三铰点8、第四铰点9、第五铰点10、第六铰点11、第一连杆12、第二连杆13、预放基座14、平台15和浮力球16。浮板1与小齿轮2平面垂直固接;小齿轮2与大齿轮3通过曲柄7始终保持啮合,曲柄7两端分别固定在大齿轮3、小齿轮2中心的固定铰支座,铰接点分别为第二铰点6、第一铰点5;大齿轮3靠近边缘处有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固定铰支座,分别连接第一连杆12、第二连杆13;第一连杆12的一端与大齿轮3铰接于第三铰点8,另一端与水底地面铰接于第五铰点10;第二连杆13的一端与大齿轮3铰接于四铰点9,另一连杆与闸板4铰接于第六铰点11,所述闸板4穿过预放基座14竖直设置,且闸板4能够上下移动,预放基座14的顶端设置有起限位作用的平台15。浮板1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浮力球16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在于:闸板4在重力作用下保持关闭状态时,闸板4、第二连杆13;第一连杆12、大齿轮3构成力四边形,所以大齿轮3保持不动,进而小齿轮2和浮板1保持静止。在干旱时节,水位较低,水面与浮板1脱离,由于浮板1不受浮力作用,小齿轮2、大齿轮3不会转动,闸板4在自重作用下下降,与水底地面紧闭,保持关闭状态,防止水流失,可以保持水量,如图1所示。

如图2,当处于暴雨时节,水位上升,水面与浮板1接触,水体对浮板1的浮力增加,浮板1随着水位上升而上升,带动小齿轮2、大齿轮3转动,从而使第一连杆12发生转动,第二连杆13发生平动,进而推动闸板4上升,水闸处于开闸放水状态。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