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级小型人工放水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82929阅读:1512来源:国知局
多层级小型人工放水涵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多层级小型人工放水涵。



背景技术:

我省淮河以南地区尤其江淮分水岭地区分布着众多的,库容在几万至几百万立方米,坝高在拾米以下的小型当家塘库,这些中小型水库是当地农业生产的重要灌溉水源,对当地农作物高产稳产与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然而这些库塘点多量大,大多分布于荒郊野外,放水涵闸的设计与维护管理是常常令人头痛的一件事 ,如果采用滚水坝型式,容易造成枯水时无水可放,而汛期又造成大量的雨洪水白白流失;如果采用常规的涵闸型式,则需要配套启闭机与闸门及动力系统,每年都需要日常管护与维修,由于管护不到位,经常是需要放水时,闸门打不开;因此不少地方小型库塘都采用土坝开沟的方式,虽然节省了管护开支,但是给库坝带来了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多层级小型人工放水涵,该放水涵无需日常管护,根据库塘水位,按用水量需求自由放水,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多层级小型人工放水涵,包括:

a、一组砌筑在拦水坝迎水侧的放水涵单体,每个放水涵单体均为立方体,放水涵单体内嵌设有L型水管;L型水管的入水口位于放水涵单体的顶面,L型水管的出水口位于放水涵单体的侧面;各个放水涵单体按照拦水坝坡度由下至上错位砌筑,每个放水涵单体的入水口还设有盖帽、出水口朝向拦水坝坝体内部;

b、埋设于拦水坝坝体内的集水箱,集水箱的一侧由下至上分布有一组通孔,所述通孔与放水涵单体的出水孔一一对应形成配合;

c、排水管,排水管的一端与集水箱底部相连通,另一端伸出拦水坝背水侧,排水管的管径大于放水涵单体中L型水管的管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当库塘水位高于某层放水涵单体时,可以打开该层的盖帽,水通过L型水管进入集水箱,再进行排放至灌溉渠或排水沟,放水完毕后盖上盖帽即可;当需要腾空库容时,可以打开水位以下的多层人工放水涵单体入水口盖帽,加速泄水;当需要控制库塘水位保持在某一层时,将高于该层的所有入水口盖帽打开,即可起到滚水坝作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放水涵单体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与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多层级小型人工放水涵,包括:

a、一组砌筑在拦水坝1迎水侧的放水涵单体2,每个放水涵单体2均为立方体,放水涵单体2内嵌设有L型水管2a;L型水管2a的入水口位于放水涵单体2的顶面,L型水管2a的出水口位于放水涵单体2的侧面;各个放水涵单体按照拦水坝1坡度由下至上错位砌筑,形成多层的放水涵,每层放水涵单体的入水口均露出,每个放水涵单体2的入水口还设有盖帽3、出水口朝向拦水坝坝体内部;

b、埋设于拦水坝1坝体内的集水箱4,集水箱4的一侧由下至上分布有一组通孔4a,所述通孔4a与各层放水涵单体2的出水孔一一对应形成配合;

c、排水管5,排水管5的一端与集水箱4底部相连通,另一端伸出拦水坝1背水侧,排水管5的管径大于放水涵单体2中L型水管2a的管径。

当库塘水位高于某层放水涵单体时,可以打开该层的盖帽,水通过L型水管进入集水箱,再由排水管5排放至灌溉渠或排水沟,放水完毕后盖上盖帽即可;当需要腾空库容时,可以打开水位以下的多层人工放水涵单体入水口盖帽,加速泄水;当需要控制库塘水位保持在某一层时,将高于该层的所有入水口盖帽打开,即可起到滚水坝作用。

本实用新型无需日常管护,单人即可以操作,放水涵单体可以根据放水量大小进行批量预制,能与小型当家库塘土坝构成一体,并根据库塘水位高低启动不同层级入水口进行放水,同时还能起到滚水坝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替换、等效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