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3129阅读:466来源:国知局
道路排水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排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道路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方便下雨时通行,城市现有的道路路面多为中间略微隆起,靠近道路两侧相较路面中间略微下降的结构,这样是为了尽量保证路面中间部分的行车位置没有积水。现有的地面排水都是依靠设置在路边的下水口以及下水管道排水。雨水量较大时,会在下水口处形成积水。因此在雨下的比较大时城市道路的排水效率急需提高。

公开号为CN204849520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道路排水系统,包括通过排水管道连通的透水结构和排水结构,所述透水结构中具有透水孔,所述排水结构包括有排水通道,透水结构通过排水管道与排水通道连通。该系统结构简单,通过排水管道能够有效的提高道路排水效率,解决强降雨地区的道路雨水排放的问题,避免了城市内涝。但是在下雨过程中流入透水结构内的雨水中含有大颗粒的杂质,在透水结构透水过程中杂质易将透水结构堵塞进而影响道路排水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道路排水系统,具有增大雨水排放效率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道路排水系统,包括铺设在道路下面的主排水管,所述主排水管通过连接管延伸出路面,所述主排水管的管壁上开设有若干排水孔,所述排水孔远离主排水管的下端孔壁通过转轴连接有封闭排水孔的转板,所述转轴上设有使转板将排水孔封闭的扭簧,所述主排水管在排水孔的位置设有向远离主排水管方向延伸的分水管一,所述分水管一一端与排水孔连通,另一端设有透水层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路面上的水通过连接管进入主排水管内排放,随着强雨持续蓄积在地面上,进入主排水管内的水逐渐增加,主排水管内雨水的水位逐渐升高,此时含在雨水内的较大的杂质在主排水管内的下方,当雨水水位升高到排水孔时,主排水管内的雨水对排水孔内的转板施加向远离主排水管方向的挤压力,当挤压力克服扭簧的弹力时,将转板向远离排水孔的方向移动,使得排水孔被打开,此时雨水进入分水管一内排放,增加了雨水排放过程中雨水的排放量,增加路面上的水的排放效率,随着主排水管内的雨水水位的逐渐升高,雨水作用于转板上的向远离主排水管的方向的挤压力逐渐增大,挤压力继续克服扭簧的弹力将转板向远离排水孔的方向挤压,此时转板与排水孔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进而使得通过转板进入分水管一内雨水逐渐增多,进一步增大了路面雨水排放的效率,减小路面雨水的蓄积,进入分水管一内的雨水被透水层一逐渐向土体内渗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板沿着主排水管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设有沿主排水管轴线延伸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设置在转板背离主排水管的一侧,所述限位板上设有向主排水管延伸的挡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转板将排水孔封闭时,限位板与主排水管的外壁抵触,减小转板失去雨水的挤压力时在扭簧的作用下绕转轴往返移动,在限位板上设置的挡板使得转板将排水孔封闭时,挡板进入主排水管内,增大转板封闭排水孔的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板上开设有若干透水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转板向远离排水孔方向移动时,挡板逐渐随着转板从主排水管内被拉出,此时挡板上开设有若干透水孔增加了雨水进入分水管一内的排水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相邻所述分水管一通过分水管二连通,所述分水管二倾斜安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其中一个分水管一上的转板未打开时,其余分水管一将进入分水管一内的雨水通过分水管二进入相邻分水管一内,将分水管二倾斜安装,减小分水管二内蓄积的雨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排水管内设有若干沿主排水管径向设置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所在主排水管的横截面与排水孔所在主排水管上的横截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主排水管放于土体内时,主排水管外壁受到土体的挤压,当土体受到重力作用时,土体将重力传递到主排水管外壁上,由于主排水管上开设有排水孔,因此当重力施加到主排水管上时易在排水孔所在的截面处变形,此时支撑杆将对主排水管起到支撑作用,减小主排水管的变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板远离与排水孔铰接的一端设有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孔设置在转板远离与排水孔铰接的一端,使得转板在未打开时,雨水可以通过通孔进入分水管一内,在转板打开时,通孔的设置也增大了雨水进入分水管一内的速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排水管上端开设有若干分水孔,所述分水孔沿主排水管的轴向分布,所述主排水管在分水孔的位置设有向远离主排水管方向延伸的分水软管,所述分水软管远离分水孔的一端设有透水层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主排水管内的水位上升到主排水管上端时,此时雨水通过设置在上端的分水孔进入分水软管内,增大主排水管的排水效率,进入分水软管内的雨水通过透水层二进入土体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分水软管外壁上设有若干向土体内延伸的固定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杆的设置进一步固定了分水软管在土体内的位置,使得分水软管在雨水输送过程中不会移动,保证雨水输送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主排水管上设置的分水管一和分水软管加快了主排水管内雨水的排放效率,转板的设置使得雨水量增大时分水管一工作排水,分水孔的设置使得雨水量上升至主排水管的上端时通过分水软管进入土体内,可根据主排水管内水位增加排水速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用于体现分水管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的剖视图;

图4是实施例1的用于体现主排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1的用于体现转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排水管;11、排水孔;12、转轴;121、扭簧;13、转板;131、限位板;132、挡板;133、透水孔;134、通孔;14、分水管一;141、透水层一;15、分水管二;16、支撑杆;17、分水孔;171、分水软管;172、透水层二;173、固定杆;2、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道路排水系统,参照图1,包括铺设在道路下面的主排水管1,主排水管1通过连接管2延伸出路面,路面的雨水通过连接管2进入主排水管1内,参照图3和图4,主排水管1的管壁上开设有若干排水孔11,排水孔11沿主排水管1的轴线分布,优选将排水孔11设置在主排水管1的两侧,增大主排水管1的排水效率,排水孔11远离主排水管1的下端孔壁通过转轴12连接有封闭排水孔11的转板13,转轴12上设有使转板13将排水孔11封闭的扭簧121,在主排水管1内的水位上升到转板13之前,扭簧121使转板13始终将排水孔11封闭,使得雨水沿着主排水管1排放,主排水管1将雨水输入市政导流通道进而流入河流等。

参照图1和图3,主排水管1在排水孔11的位置设有向远离主排水管1方向延伸的分水管一14,分水管一14一端与排水孔11连通,另一端设有透水层一141,随着雨水持续的下落,蓄积在地面上的雨水越来越多,进而通过连接管2进入主排水管1内的雨水也越多,使得主排水管1内的水位逐渐升高,当雨水上升至排水孔11时,雨水对转板13施加了向远离主排水管1方向移动的挤压力克服了扭簧121的弹力,使得转板13绕转轴12转动,进而转板13将排水孔11打开,使得主排水管1内的水进入分水管一14内,通过分水管一14的分流增大了主排水管1内的排水效率,此时雨水中含有较大的杂质位于雨水水位下端,减小雨水中杂质将排水孔11堵塞,进入分水管一14内的雨水被透水层一141逐渐向土体内渗透。

参照图3和图4,当主排水管1放于土体内时,主排水管1外壁受到土体的挤压,此外当土体受到重力作用时,土体将重力传递到主排水管1外壁上,由于主排水管1上开设有排水孔11,因此当重力施加到主排水管1上时易在排水孔11所在的截面处变形,因此在主排水管1内设有若干沿主排水管1径向设置的支撑杆16,支撑杆16所在主排水管1的横截面与排水孔11所在主排水管1上的横截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在主排水管1受到外力挤压时,支撑杆16对主排水管1起到支撑作用,减小主排水管1的变形。

参照图3和图5,当转板13被雨水挤压将排水孔11打开后,扭簧121被压缩而具有弹力,转板13失去雨水的挤压力时,转板13在扭簧121的作用下再次将排水孔11封闭,此时转板13沿着主排水管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设有沿主排水管1轴线延伸的限位板131,当转板13将排水孔11封闭时,限位板131与主排水管1的外壁抵触,减小转板13失去雨水的挤压力时在扭簧121的作用下绕转轴12往返移动;此外限位板131设置在转板13背离主排水管1的一侧,限位板131上设有向主排水管1延伸的挡板132,使得转板13将排水孔11封闭时,挡板132进入主排水管1内,增大转板13封闭排水孔11的密封性;挡板132上开设有若干透水孔133,增加了雨水进入分水管一14内的排水量。

参照图1和图2,当其中一个转板13未打开时,为了增大主排水管1的排水量,因此相邻分水管一14通过分水管二15连通,使得转板13未打开的分水管一14也能够起到排水作用,分水管二15倾斜安装,减小分水管二15内蓄积的雨水;转板13远离与排水孔11铰接的一端设有通孔134,通孔134的设置使得转板13在未打开时,雨水可以通过通孔134进入分水管一14内,且在转板13打开时,通孔134的设置也增大了雨水进入分水管一14内的速度。

具体操作过程:当雨水通过连接管2进入主排水管1内时,主排水管1将雨水输入市政导流通道进而流入河流,随着强雨水持续蓄积在地面上,进入主排水管1内的雨水逐渐增加,使得主排水管1内的水位逐渐升高,当雨水水位升高到排水孔11时,主排水管1内的雨水对排水孔11内的转板13施加向远离主排水管1方向的挤压力,当挤压力克服扭簧121的弹力时,将转板13向远离排水孔11的方向挤压使得转板13绕转轴12转动,将排水孔11打开,此时雨水进入分水管一14内排放,增加了雨水排放过程中雨水的排放量,增加路面上的水的排放效率,此时含在雨水内的较大的杂质由于重力位于在主排水管1水位下端,减小杂质将排水孔11堵塞的可能性;随着主排水管1内的雨水水位的逐渐升高,雨水作用于转板13上的向远离主排水管1的方向的挤压力逐渐增大,挤压力继续克服扭簧121的弹力将转板13向远离排水孔11的方向挤压,此时转板13与排水孔11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进而使得通过转板13进入分水管一14内雨水逐渐增多,进一步增大了路面雨水排放的效率,减小路面雨水的蓄积,进入分水管一14内的雨水被透水层一141逐渐向土体内渗透,使得分水管一14可以根据雨量的多少进行排水;当雨水被排放完毕后扭簧121的弹力将转板13向主排水管1的方向转动,使得转板13再次将排水孔11封闭。

实施例2:一种道路排水系统,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参照图6,当主排水管1内的水位上升到主排水管1上端时,主排水管1上端开设有若干分水孔17,分水孔17沿主排水管1的轴向分布,主排水管1在分水孔17的位置设有向远离主排水管1方向延伸的分水软管171,分水软管171增加了主排水管1内雨水的分流,使得主排水管1内的雨水排放速度增加,分水软管171远离分水孔17的一端设有透水层二172,使得进入分水软管171内的雨水通过透水层二172伸入土体内;分水软管171外壁上设有若干向土体内延伸的固定杆173,固定杆173的设置进一步固定了分水软管171在土体内的位置,使得分水软管171在雨水输送过程中不会移动,保证雨水输送的稳定性。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