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后注浆实心方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70657阅读:10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后注浆实心方桩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后注浆实心方桩。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兴建大量的高层工业建筑、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等工程。在土木工程的桩基应用中,实心方桩的制作质量容易保证,生产效率高,混凝土强度高,承载能力强,在工程上应用较广。在实际应用中,实心方桩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铁道、公路、港口、水利等工程。但是,由于实心方桩的自重较大,在施工工程中容易出现裂缝,埋置不稳定,因而承载能力变差,耐久性较差。

在2014年12月24日申请的专利号为201410843352.3的“复合配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及其制作方法”,该方案结合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桩和普通预制混凝土方桩的共同优势,充分发挥预应力钢筋和非预应力钢筋的优点,以预应力钢筋和非预应力钢筋作为钢筋骨架主筋,预应力筋采用预应力钢绞线代替钢棒,非预应力筋采用螺纹钢。通过几种预应力钢筋和非预应力钢筋组合的实施方式,提高实心方桩的防腐蚀性能、变形性能、力学性能、抗震性能。但是,该技术方案并未改善实心方桩埋置在土体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后注浆实心方桩。它通过在实心方桩桩体内设置注浆管,通过注浆管注浆来增大实心方桩与土体的接触面积,提高实心方桩的承载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后注浆实心方桩,包括实心方桩桩体、桩体上端的端头板及桩体下端的桩尖,所述桩体内置钢筋笼并由混凝土浇筑成型,所述钢筋笼包括沿桩体长度方向设置的主筋和呈螺旋形环绕在主筋外侧的箍筋,其特征在于:所述桩体的中部设置有注浆管,所述注浆管的一端设置在桩体顶部,所述注浆管的另一端设置有两个出浆口且两个出浆口均延伸至桩尖的外侧壁。

进一步地,所述桩尖为锥形,两个出浆口呈钝角延伸至桩尖的外侧壁。

进一步地,所述桩尖为方形,两个出浆口呈180°延伸至桩尖的外侧壁。

进一步地,所述注浆管位于桩体内的管壁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出浆口,多个出浆口均延伸至桩体的外侧壁。

进一步地,所述桩体和桩尖一体成型或桩体和桩尖通过预埋钢板焊接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钢筋笼为方形,所述主筋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所述主筋为八根并分别位于钢筋笼的四个角点和四边中心,所述箍筋采用低碳钢热轧圆盘条或混凝土制品用冷拔低碳钢丝。

进一步地,所述桩体的四侧面连接处圆弧过渡。

进一步地,所述注浆管的内径为2.5cm-6cm,所述出浆口的内径为2.5cm-6cm。

进一步地,所述桩体的长度为5m-15m,所述桩体的边长为200mm-700mm,所述端头板的厚度16cm-30cm,所述钢筋笼外侧的混凝土形成钢筋保护层,所述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不小于35mm。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如下:所设计的实心方桩桩体内设置注浆管,通过注浆管往桩尖和桩体侧面注浆,增大实心方桩与土体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实心方桩埋置在土体中的不稳定,提高了实心方桩的承载力,提高了实心方桩的耐久性。同时,桩体的四侧面连接处圆弧过渡,增加了桩体与土体的接触面,增加了桩体与土体的摩擦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桩体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桩体,2-桩尖,3-钢筋笼,301-主筋,302-箍筋,4-端头板,5-注浆管,501-出浆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情况,但它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仅做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后注浆实心方桩,包括实心方桩桩体1、桩体1上端的端头板4及桩体1下端的桩尖2,桩体1内置钢筋笼3并由混凝土浇筑成型,钢筋笼3包括沿桩体1长度方向设置的主筋301和呈螺旋形环绕在主筋301外侧的箍筋302,桩体1的中部设置有注浆管5,注浆管5的一端设置在桩体1顶部,注浆管5的另一端设置有两个出浆口501且两个出浆口501均延伸至桩尖2的外侧壁。桩尖2为锥形,两个出浆口501呈钝角延伸至桩尖2的外侧壁。桩尖2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采用正四棱锥形或圆锥形。

进一步地改进,注浆管5位于桩体1内的管壁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出浆口,多个出浆口均延伸至桩体1的外侧壁。

其中,桩体1和桩尖2一体成型或桩体1和桩尖2通过预埋钢板焊接连接。其中,钢筋笼3为方形,主筋301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主筋301为八根并分别位于钢筋笼3的四个角点和四边中心,箍筋302采用低碳钢热轧圆盘条或混凝土制品用冷拔低碳钢丝。其中,主筋301和箍筋302的焊接点的强度不低于钢筋标准强度的95%,主筋301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

注浆管5的内径为2.5cm-6cm,出浆口501的内径为2.5cm-6cm。桩体1的长度为5m-15m,桩体1的边长为200mm-700mm,端头板4的厚度16cm-30cm,钢筋笼3外侧的混凝土形成钢筋保护层,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不小于35mm。其中,端头板4材质不低于Q235B钢,不得采用材质低于Q235B的铸造类及离心工艺成型的端头板。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桩尖2为方形,两个出浆口501呈180°延伸至桩尖2的外侧壁。

如图3所示,桩体1的四侧面连接处圆弧过渡。在实际应用中,圆弧半径控制在20mm左右。

其它未经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