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温控系统的不锈钢水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43440阅读:5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温控系统的不锈钢水箱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箱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温控系统的不锈钢水箱。



背景技术:

不锈钢水箱是继玻璃钢水箱之后新一代水箱产品,其产品大都采用不锈钢板精工模压而成,造型美观、经济实用,不锈钢水箱与其它水箱相比,具有外形美观、重量轻、强度高、耐高温、水质清洁、安装方便、便于清洗等优点,因此在工厂、医院以及家庭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使用时间越长,不锈钢水箱也慢慢呈现了一些问题:1、耐腐蚀性较差,长时间使用后,在水箱的底部容易腐蚀;2、由于没有净化设备,长时间使用后水质不同程度受到污染;3、由于水箱长时间呈放水,其底部的支撑效果较差,容易出现漏水等情况。并且,现有市场上的不锈钢水箱只能处于加热状态和非加热状态,不能对水箱进行控温。所以,市场上亟需提供一种具有温控系统的不锈钢水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温控系统的不锈钢水箱,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温控系统的不锈钢水箱,包括箱体、插头和温度传感器,所述箱体的左侧设置有高压水泵,且箱体与高压水泵之间通过进水管密封连接,所述箱体的右侧设置有U型排污管,且U型排污管上安装有溢流阀,所述箱体的外壁上设置有显示模块和控制系统,且箱体的顶部设置有盖板,箱体的底部设置有底板,所述显示模块的输入端与制冷单元和加热单元的输出端电性连接,且制冷单元和加热单元的输入端与控制系统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插头与蓄电装置之间通过电性连接,且蓄电装置的输出端与控制系统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控制系统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控制系统的输出端与紫外线灭菌装置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进水管上设置有单向阀。

优选的,所述箱体的内腔设置有储水仓,且储水仓与箱体之间设置有保护层。

优选的,所述U型排污管和进水管与箱体的连接处均安装有密封垫圈。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简单,使用操作方便,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能够对箱体内部进行检测和控制,对水温进行控制,并且设置有紫外线灭菌装置,可对水质进行有效的灭菌处理,从而使供水系统更加的全面和合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图。

图中:1、进水管;2、单向阀;3、高压水泵;4、箱体;5、盖板;6、显示模块;7、溢流阀;8、U型排污管;9、底板;10、控制系统;11、插头;12、密封垫圈;13、温度传感器;14、紫外线灭菌装置;15、保护层;16、储水仓;17、湿度传感器;18、蓄电装置; 19、制冷单元;20、加热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具有温控系统的不锈钢水箱,包括箱体4、插头11和温度传感器13,箱体4的左侧设置有高压水泵3,且箱体4与高压水泵3之间通过进水管1密封连接,箱体4的右侧设置有U型排污管8,且U型排污管8上安装有溢流阀 7,箱体4的外壁上设置有显示模块6和控制系统10,且箱体4的顶部设置有盖板5,箱体4的底部设置有底板9,显示模块6的输入端与制冷单元19和加热单元20的输出端电性连接,且制冷单元19和加热单元20的输入端与控制系统10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插头11与蓄电装置18之间通过电性连接,且蓄电装置18的输出端与控制系统 10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温度传感器13和湿度传感器17的输出端与控制系统10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控制系统10的输出端与紫外线灭菌装置14的输入端电性连接,进水管1上设置有单向阀2,箱体4 的内腔设置有储水仓16,且储水仓16与箱体4之间设置有保护层15, U型排污管8和进水管1与箱体4的连接处均安装有密封垫圈12。

工作原理:使用时,通过高压水泵3将自来水抽入到不锈钢水箱中,箱体4的内腔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3、紫外线灭菌装置14和湿度传感器17,能够对箱体内部进行检测和控制,对水温进行控制,可对水质进行有效的灭菌处理,箱体4的外壁上设置有显示模块6和控制系统10,显示模块6的输入端与制冷单元19和加热单元20的输出端电性连接,从而可通过操作控制面板从而对箱体4内腔的水进行控温处理,显示模块6进行显示,从而获取使用者所需要的水。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