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预制泵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43431阅读:46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泵站,尤指一种可控制进水量的一体化预制泵站。



背景技术:

传统的一体化预制泵站是由一进水管进入玻璃钢筒体内,在玻璃钢筒体进行液位的测量以控制其出水,在玻璃钢筒体内设有多个水泵,所述水泵连接一压力管穿出玻璃钢筒体外。该进水管需部分外露在外以控制进水,该种一体化预制泵站的进水管由于外露,经过风吹日晒容易爆裂破损,使其成本提高。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可控制进水量的一体化预制泵站,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控制进水量的一体化预制泵站。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一种一体化预制泵站,包括:一玻璃钢筒体和一泵站底座,所述玻璃钢筒体固定设置在所述泵站底座上,所述玻璃钢筒体上端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上设置有安全格栅和井盖,所述井盖设置在所述安全格栅上;一进水管穿设于所述玻璃钢筒体的一侧,所述进水管设有第一端,所述第一端伸入到所述玻璃钢筒体内,所述第一端连接一刀闸阀;一粉碎格栅与所述第一端连接,所述粉碎格栅连接一第一导轨,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导轨设于所述刀闸阀与所述粉碎格栅之间;多个水泵设于泵站底座上及玻璃钢筒体内,所述水泵的一端与一第二导轨及一压力管连接,所述压力管另一端穿出所述玻璃钢筒体外。

进一步,一服务平台设于所述玻璃钢筒体内,所述刀闸阀部分伸到所述服务平台上。

进一步,所述粉碎格栅设于所述服务平台底下。

进一步,所述粉碎格栅与所述刀闸阀之间设有一空腔,所述粉碎格栅在所述空腔内固定。

进一步,所述进水管设有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端连接一传力接头。

进一步,所述压力管另一端连接一传力接头。

进一步,所述玻璃钢筒体底基联接采用预埋螺栓二次浇注固定。

进一步,所述水泵单个使用时的流量为350m3/h,扬程为15m,N=30kw。

进一步,所述水泵为三台,一台备用,两台使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化预制泵站在进水管的第一端所述玻璃钢筒体内设有一刀闸阀,所述刀闸阀可在所述服务平台上控制,工作人员需要维修或者观察所述玻璃钢筒体内的情况,可通过控制所述刀闸阀以控制所述进水管的进水量。设有所述刀闸阀来控制进水量,设于所述玻璃钢筒体外的所述进水管可全部埋设于地下以延长所述进水管的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化预制泵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化预制泵站包括一玻璃钢筒体1和一泵站底座8,所述玻璃钢筒体1固定设置在所述泵站底座8上,所述玻璃钢筒体1上端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上设置有安全格栅14和井盖13,所述井盖13设置在所述安全格栅14上,所述开口旁设有一电气控制柜18;所述玻璃钢筒体1内设有进水管9、刀闸阀16、粉碎格栅15、压力传感器及保护管17、爬梯12、水泵、第一导轨4、第二导轨3、自藕底座2、压力管道7、通风管19、服务平台10。

如附图1所示,所述进水管9穿设于所述玻璃钢筒体1的一侧,所述进水管9设有第一端及与第一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伸入到所述玻璃钢筒体1内,所述第一端连接一刀闸阀16;所述第二端设于所述玻璃钢筒体1外并连接一传力接头11,所述第二端埋设于地下以避免其风吹日晒,延长其寿命。所述刀闸阀16部分设于所述服务平台10上,方便工作人员通过刀闸阀16控制所述进水管9的进水量。所述服务平台10为工作人员通过爬梯12进入所述玻璃钢筒体1内的工作平台。

如附图1所示,一粉碎格栅15与所述第一端连接,所述粉碎格栅15连接一第一导轨4,所述第一导轨4与所述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导轨4设于所述刀闸阀16与所述粉碎格栅15之间。所述刀闸阀16与所述粉碎格栅15之间设有一空腔,所述粉碎格栅15在所述空腔内固定。当进水管9的水进入空腔内时,较大型的垃圾通过第一导轨4排出所述玻璃钢筒体1外,较小型的垃圾通过粉碎格栅15然后进入所述玻璃钢筒体1内。压力传感器及保护管17设于玻璃钢筒体1内以测量其压力,传送数据至电气控制柜18,所述电气控制柜18控制水泵的运行,所述水泵设有三台,一台备用,两台使用。

如附图1所示,所述水泵设于泵站底座8上及玻璃钢筒体1内,所述水泵的一端与一第二导轨3及一自藕底座2连接,所述自藕底座2与一压力管连接,所述压力管另一端穿出所述玻璃钢筒体1外并接有所述传力接头11。所述压力管道7上设有止回阀5及闸阀6。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