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阶梯形地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0432阅读:196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基,具体是一种阶梯形地基。



背景技术:

地基是指建筑物下面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作为建筑地基的土层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地基有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复合地基)两类。天然地基是不需要人加固的天然土层。人工地基需要人加固处理,常见有石屑垫层、砂垫层、混合灰土回填再夯实等。

建筑施工时,最重要且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地基的打好,这关系到建筑物后期的质量安全问题,因此,地基的开设的非常有讲究的。现有技术中的地基,由于结构设计简单,因此,在建筑施工完成后,如果遇到地震,建筑墙面由于与地基间是固定结构,而建筑墙面受挤压后容易刚性断裂,造成整个建筑楼层的倒塌,抗震性能较差。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阶梯形地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阶梯形地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阶梯形地基,包括地基本体、加固层和混凝土层,所述加固层设置在地基本体的下端,所述加固层的下端设置有短固定桩和长固定桩,所述加固层的上端设置有混凝土层,所述混凝土层内部设置有墙体,所述墙体的两侧均设置有梯形固定块,所述混凝土层的上端设置有地表层,所述地表层与混凝土层之间设置有固定条,所述固定条的上端设置有上稳固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长固定桩设置在短固定桩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混凝土层的厚度设置成一米。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短固定桩设置成低强度混凝土桩。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长固定桩设置成高强度混凝土管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在结构上设计简单合理,使用起来操作方便快捷,实用性很高,本地基的主体机构设置成阶梯形,阶梯形主要体现在墙体的两侧,墙体的两侧设置有梯形固定块,且两侧的梯形固定块设置在混凝土层内部,大大增加了墙体的稳固性,下端的加固层能够有效避免墙体的塌陷,且下端的短固定桩和长固定桩同样起到很大的稳固作用,上稳固块对于墙体地面部分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使得地基的承载能力大大提高,抗震性能大大提高,且防水层能够避免积水渗透到地基内部,对地基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阶梯形地基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地基本体、2-加固层、3-混凝屯层、4-防水层、5-短固定桩、6-长固定桩、7-墙体、8-梯形固定块、9-地表层、10-固定条、11-上稳固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阶梯形地基,包括地基本体1、加固层2和混凝土层3,所述加固层2设置在地基本体1的下端,所述加固层2的下端设置有短固定桩5和长固定桩6,所述加固层2的上端设置有混凝土层3,所述混凝土层内部设置有墙体7,所述墙体7的两侧均设置有梯形固定块8,所述混凝土层3的上端设置有地表层9,所述地表层9与混凝土层3之间设置有固定条10,所述固定条10的上端设置有上稳固块11。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阶梯形地基,本地基的主体机构设置成阶梯形,阶梯形主要体现在墙体7的两侧,墙体7的两侧设置有梯形固定块8,且两侧的梯形固定块8设置在混凝土层3内部,大大增加了墙体7的稳固性,下端的加固层2能够有效避免墙体的塌陷,且下端的短固定桩5和长固定桩6同样起到很大的稳固作用,上稳固块11对于墙体7地面部分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使得地基的承载能够大大提高,且防水层4能够避免积水渗透到地基内部,对地基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本实用新型在结构上设计简单合理,使用起来操作方便快捷,实用性很高,本地基的主体机构设置成阶梯形,阶梯形主要体现在墙体的两侧,墙体的两侧设置有梯形固定块,且两侧的梯形固定块设置在混凝土层内部,大大增加了墙体的稳固性,下端的加固层能够有效避免墙体的塌陷,且下端的短固定桩和长固定桩同样起到很大的稳固作用,上稳固块对于墙体地面部分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使得地基的承载能够大大提高,且防水层能够避免积水渗透到地基内部,对地基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