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多向土工格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80115阅读:5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多向土工格栅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土工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多向土工格栅。



背景技术:

目前,土工格栅常用作加筋土结构的筋材或复合材料的筋材等。土工格栅作为运用到地基加固土中的工程材料,土工格栅可以增加地基承载力,延长地基使用寿命,并且具有足够的抗剪强度,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CN203668901U公开了“一种钢塑土工格栅”。该实用新型包括横向肋条、第一斜向肋条和第二斜向肋条,所述第一斜向肋条和所述第二斜向肋条等间距垂直交叉排列并形成多个交叉点,网眼形状为正三角形。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CN102615817A公开了“一种蜘蛛网状塑料土工格栅的制作方法及由其制成的土工格栅”。该实用新型是由一个中心节点连接六条筋带、两个或更多个次中心节点连接四条筋带,这些节点交互出现,并有塑料筋带彼此连接在一起,从而构成一种蜘蛛网状的整体网状结构材料。上述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钢塑土工格栅”网眼为三角形,在工程应用中发现,实际荷载往往不只是纵横向施压,该专利就不能有效为地基提供足够的承载力。上述发明专利申请“一种蜘蛛网状塑料土工格栅的制作方法及由其制成的土工格栅”,网眼形状为蜘蛛网状,可以有效的承载斜向的荷载,但是网眼复杂,制造工艺复杂,实际推广性不强。

上述两个专利文献有效解决了传统土工格栅存在的部分问题,但是在设计孔眼上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在工程应用中发现,实际荷载往往不只是纵横向施压,还有来自于斜向的荷载,它们必须通过节点的直角抗剪作用来传递和分散荷载,所以,节点也很容易遭到破坏,而且这些材料传递核载的效果不理想,整体刚性显得有些薄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多向土工格栅,在土工格栅横肋和纵肋基础上通过加装斜肋和加筋体,提供足够的接触面积以及更多的受力方向,提高土工格栅的抗拉、抗形变强度;另外土工格栅的横纵肋之间通过连接孔和连接柱形成圆弧过渡,避免应力集中现象的发生,进一步增强土工格栅的牢固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多向土工格栅,包括若干条平行设置的纵肋和若干条平行设置的横肋,所述纵肋与所述横肋垂直设置使得所述土工格栅具有连续延伸的矩形格栅孔,每个所述格栅孔中沿对角线设置两条斜肋,所述两条斜肋相交于所述斜肋的中点;还包括若干四边形加筋体,每个所述加筋体的四个端点分别位于某一所述斜肋交点与该交点所属两条所述斜肋的四个端点之间的部分上,所述土工格栅最外侧所述纵肋和所述横肋上的纵肋、横肋交点处设置有贯穿所述纵肋和横肋的圆形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内插有圆柱型的连接柱。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格栅孔中设置斜肋,并将加筋体的顶点固定在斜肋上,一方面在传统的土工格栅四个方向受力的基础上增加四个倾斜方向,提供多向抗拉作用;另一方面有效的增加土工格栅与地基土的接触面积,提高土工格栅与地基土的摩擦力和加筋效果,使格栅受到的力更加平均分摊在整体格栅上,为格栅提供了减缓受力强度的支撑作用。因而该土工格栅具有足够的抗剪、抗拉、抗形变强度,确保地基整体稳定性。另外纵肋和横肋之间通过圆柱型的连接柱进行连接,相当于采用了圆弧过渡,避免了应力集中现象的出现,增加了该土工格栅的牢固性。将若干土工格栅的相应部位的连接孔套在同一连接柱上,可以实现土工格栅的拼接,起到抗滑移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土体的整体稳定性;还可以将土工格栅重叠放置,连接柱插入两个土工格栅的连接孔中,即可实现将多张重叠的土工格栅进行良好的固定,通过土工格栅的重叠使用进一步提高对土体的加固作用。土工格栅的拼接和重叠使用丰富了该土工格栅的使用方式和使用场景。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格栅孔和所述加筋体为正方形,则加筋体的边长为格栅孔边长的一半。正方形加筋体的边与斜肋、纵肋或横肋组成梯形网眼,正方形加筋体边与斜肋组成三角形网眼。正方形加筋体与外侧的框架结构组成一体,整体可以承受横、纵、斜多个方向的受力,正方形加筋体在倾斜方向所受到的拉力可以通过斜肋传递到横肋和纵肋的交点,进而分散到横肋、纵肋,能够改变受力的拉伸方向,使格栅受力更加平均分摊在整体格栅上,土工格栅不会因为局部受力过大而产生形变,从而提高了格栅的抗拉、抗形变强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柱上设置有螺纹和两个自所述连接柱两端安装在所述连接柱上的螺母,将两个螺母沿螺纹向连接柱中点旋转推进可将纵肋和横肋的重叠部位压紧,进一步增强了该土工格栅或者将土工格栅进行拼接或重叠时的牢固性。

综上,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多向土工格栅使用方式多样,抗剪、抗拉、抗形变能力强,牢固性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涉及的“左”“右”与附图本身的左右方向一致,但并不对本实用新型起限定作用。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包括三条平行设置的纵肋2和三条平行设置的横肋1,纵肋2与横肋1垂直设置使得土工格栅具有连续延伸的正方形格栅孔,每个格栅孔中沿对角线设置两条斜肋3,两条斜肋3相交于斜肋3的中点;还包括正方形的加筋体4,每个加筋体4的四个端点分别位于某一斜肋3交点与该交点所属两条斜肋3的四个端点之间的斜肋3部分的中点上,加筋体4的边长是格栅孔边长的一半;土工格栅最外侧纵肋2和横肋1上的纵肋2、横肋1交点处设置有贯穿纵肋2和横肋1的圆形连接孔,连接孔内插有圆柱型的连接柱5。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一方面在传统的土工格栅四个方向受力的基础上增加四个倾斜方向,提供多向抗拉作用;另一方面有效的增加土工格栅与地基土的接触面积,提高土工格栅与地基土的摩擦力和加筋效果,使格栅受到的力更加平均分摊在整体格栅上,为格栅提供了减缓受力强度的支撑作用。因而该土工格栅具有足够的抗剪、抗拉、抗形变强度,确保地基整体稳定性。另外纵肋2和横肋1之间通过圆柱型的连接柱5进行连接,相当于采用了圆弧过渡,避免了应力集中现象的出现,增加了该土工格栅的牢固性。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其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其横肋7的长度大于纵肋8的长度,从而形成矩形格栅孔;同样在每个格栅孔的对角线设置两条纵肋9,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的加筋体10的四个端点分别位于某一斜肋9交点与该交点所属两条斜肋9的四个端点之间的斜肋9部分的中点上,因而加筋体10也为矩形,其他方面与第一种实施方式一致。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方式,其在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连接柱5上设置有螺纹和两个自连接柱5两端安装在连接柱5上的螺母6(图3中示出了土工格栅一面的螺母6,另一面螺母6的设置与该面相同),将两个螺母6沿螺纹向连接柱5中点旋转推进可将纵肋2和横肋1的重叠部位压紧,进一步增强了该土工格栅的牢固性。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实施方式,其表示的是两个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土工格栅相拼接的情况,即左边的土工格栅的右侧四个连接孔和右边的土工格栅的左侧四个连接孔重叠对齐,然后将连接柱5插入这些重叠对齐的连接孔中,从而实现土工格栅的良好的拼接固定,起到抗滑移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土体的整体稳定性。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五种实施方式,其是在第四种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连接柱5上设置有螺纹和两个自连接柱5两端安装在连接柱5上的螺母6(图5中示出了土工格栅一面的螺母6,另一面螺母6的设置与该面相同),将两个螺母6沿螺纹向连接柱5中点旋转推进可将纵肋2和横肋1的重叠部位压紧,进一步增强了该土工格栅拼接时的牢固性。第五种实施方式也相当于将两个图3中的土工格栅进行了拼接。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种实施方式是将两个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土工格栅按相同方向重叠对齐,即两个土工格栅的相应位置的连接孔均重叠对齐,然后将连接柱5插入这两个土工格栅的重叠对齐的连接孔中,从而实现两个土工格栅的良好的重叠固定,通过土工格栅的重叠使用进一步提高对土体的加固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第七种实施方式是在第六种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连接柱5上设置有螺纹和两个自连接柱5两端安装在连接柱5上的螺母6,螺母6由连接柱5的两端向连接柱5中点旋转推进,从而将每个重叠位置的两个纵向筋带和两个横肋1的重叠部位压紧,从而实现土工格栅的良好的重叠固定,通过土工格栅的重叠使用进一步提高对土体的加固作用。第七种实施方式也相当于将两个图3中的土工格栅进行了重叠。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同样适用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至第七种实施方式。

上述各附图中对于相同性质的内容标注出了其中一部分。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土工格栅中纵肋2或横肋1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变化,用于拼接或重叠的土工格栅的数量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

上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