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线路换乘地铁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59268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线路换乘地铁站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线路换乘地铁站。



背景技术:

建设轨道交通网的目的是保障市民出行的畅通和快捷,为乘客提供安全、方便与舒适的环境。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不断扩大,换乘站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成为影响轨道交通效率和服务水平的主要因素。

目前具备多条线路换乘的地铁站由于分流能力差,在碰到大客流时乘客进出站排队时间长,导致地铁站会出现瘫痪或拥堵的情况,不仅影响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行,而且也影响了乘客的出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线路换乘地铁站,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多线路换乘地铁站,包括站厅层、地下第一层、地下第二层、地下第三层,站厅层包括第一进出站通道、第二进出站通道、两个第一进出站平台、第二进出站平台、第三进出站平台;第二进出站平台、第三进出站平台、两个第一进出站平台上均设有安检区和闸机安装区;第一进出站通道、第二进出站通道分别设置在第三进出站平台的两端;第二进出站平台架设在第三进出站平台上;的两个第一进出站平台相对的架设在靠近第二进出站平台的两端处;每个第一进出站平台均设有至少一组第一扶梯连接到地下第一层;第二进出站平台的两端均设有至少一组第二扶梯连接到地下第二层;第三进出站平台设有至少一组第三扶梯连接到地下第三层;地下第一层设有至少一组第四扶梯连接到地下第二层;地下第二层设有至少一组第五扶梯连接到地下第三层;地下第一层设有至少一组第六扶梯连接到地下第三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第一进出站平台、第二进出站平台、第三进出站平台,并且在每个进出站平台上设置安检区和闸机安装区,以及层与层或跨层之间设置扶梯和让各进出站平台通往不同的地下层,这样可以对进出站的乘客进行分流,提高了地铁站应对大客流的能力,也避免出现地铁站进站排队时间长,人员拥堵的情况,另外,采用本发明所述的这种布置结构能够让乘客快速的出站,降低了人群疏散的压力,保证地铁站能够快速、稳定的输送客流量,方便乘客的出行,方便乘客换乘不同线路的地铁,换乘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少。

进一步,第二进出站平台上设有至少一个向外延伸的第一过渡段;第一过渡段远离第二进出站平台的一端与第一进出站通道或第二进出站通道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对乘客进行分流,减缓地铁站碰到大客流时的压力。

进一步,第一过渡段上设有至少一个向外延伸的第二过渡段,第二过渡段远离第一过渡段的一端与第一进出站平台相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对乘客进行分流,减缓地铁站碰到大客流时的压力。

进一步,第二进出站平台通过若干支撑柱架设在第三进出站平台上;第二进出站平台的中部距第三进出站平台的表面的距离大于2.5m。

进一步,第一进出站平台通过若干支撑柱架设在第三进出站平台上;第一进出站平台的中部距第三进出站平台的表面的距离大于2.5m。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不阻碍乘客的通行。

进一步,每个第一进出站平台设有至少一组第七扶梯连接到第二进出站平台。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方便乘客更换进出站平台。

进一步,每个第一进出站平台设有至少一组第八扶梯连接到第三进出站平台。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方便乘客进入到第三进出站平台。

进一步,第二进出站平台设有至少一组第九扶梯连接到第三进出站平台。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方便乘客进入到第三进出站平台。

进一步,地下第一层、地下第二层、地下第三层均设有两条供地铁运行的轨道;两条轨道所夹的区域设有站台。

进一步,还包括多部垂直电梯;垂直电梯布置在地下第三层到站厅层之间。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方便携带大件物品的乘客的进站以及疏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多线路换乘地铁站的结构图;

图2为图1中站厅层的结构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站厅层,110、第一进出站通道,120、第二进出站通道,130、第一进出站平台,140、第二进出站平台,141、第一过渡段,1411、第二过渡段,150、第三进出站平台,2、地下第一层,3、地下第二层,4、地下第三层,5、第一扶梯,6、第二扶梯,7、第三扶梯,8、第四扶梯,9、第五扶梯,10、第六扶梯,11、第七扶梯,12、第八扶梯,13、第九扶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多线路换乘地铁站,包括地面层、站厅层1、地下第一层2、地下第二层3、地下第三层4。

站厅层1包括第一进出站通道110、第二进出站通道120、两个第一进出站平台130、第二进出站平台140、第三进出站平台150。

地面层设有多个进出站口,其中,部分进出站口与第一进出站通道110连通,部分进出站口与第二进出站通道120连通,进出站口与第一进出站通道110之间或进出站口与第二进出站通道120之间均是通过自动扶梯、楼梯、垂直升降电梯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相连通。

第一进出站通道110、第二进出站通道120分别设置在第三进出站平台150的两端,即乘客通过第一进出站通道110、第二进出站通道120可以到达第三进出站平台150。第二进出站平台140架设在第三进出站平台150上,并且,第二进出站平台140是采用若干支撑柱架设在第三进出站平台150上,第二进出站平台140与第三进出站平台150最好是相互平行,这样不仅方便施工,而且还能方便乘客通行,第二进出站平台140的中部距第三进出站平台150的表面的距离大于2.5m,在设计时,具体可以是2.5m、2.8m、3m、3.2m、3.6m等其它情况。

两个第一进出站平台130相对的架设在靠近第二进出站平台140的两端处,并且,第一进出站平台130是采用若干支撑柱架设在第三进出站平台150上,第一进出站平台130的中部距第三进出站平台150的表面的距离大于2.5m,最好是比第二进出站平台140的中部距第三进出站平台150的表面的距离要大,因为这样方便第一进出站平台130、第二进出站平台140、第三进出站平台150的施工。

每个第一进出站平台130均设有至少一组第一扶梯5连接到地下第一层2,第一扶梯5的数量可以是一组、两组、三组、四组、五组等其他情况,其中,所谓的一组指的是具有一部上行扶梯和一部下行扶梯,第一扶梯5可以是自动扶梯、楼梯、垂直升降电梯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特别是自动扶梯时,若上下行程过高无法用一部完成时,可以是利用多部组合连接完成,在组合处设置一段需要乘客步行的过渡区域,自动扶梯可以是常见的自行电扶梯,也可以是螺旋形的电扶梯。

第二进出站平台140的两端均设有至少一组第二扶梯6连接到地下第二层3,第二扶梯6的数量可以是一组、两组、三组、四组、五组等其他情况,其中,所谓的一组指的是具有一部上行扶梯和一部下行扶梯,第二扶梯6可以是自动扶梯、楼梯、垂直升降电梯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特别是自动扶梯时,若上下行程过高无法用一部完成时,可以是利用多部组合连接完成,在组合处设置一段需要乘客步行的过渡区域,自动扶梯可以是常见的自行电扶梯,也可以是螺旋形的电扶梯。

第三进出站平台150设有至少一组第三扶梯7连接到地下第三层4,第三扶梯7的数量可以是一组、两组、三组、四组、五组等其他情况,其中,所谓的一组指的是具有一部上行扶梯和一部下行扶梯,第三扶梯7可以是自动扶梯、楼梯、垂直升降电梯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特别是自动扶梯时,若上下行程过高无法用一部完成时,可以是利用多部组合连接完成,在组合处设置一段需要乘客步行的过渡区域,自动扶梯可以是常见的自行电扶梯,也可以是螺旋形的电扶梯。

地下第一层2设有至少一组第四扶梯8连接到地下第二层3,第四扶梯8的数量可以是一组、两组、三组、四组、五组等其他情况,其中,所谓的一组指的是具有一部上行扶梯和一部下行扶梯,第四扶梯8可以是自动扶梯、楼梯、垂直升降电梯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特别是自动扶梯时,若上下行程过高无法用一部完成时,可以是利用多部组合连接完成,在组合处设置一段需要乘客步行的过渡区域,自动扶梯可以是常见的自行电扶梯,也可以是螺旋形的电扶梯。

地下第二层3设有至少一组第五扶梯9连接到地下第三层4,第五扶梯9的数量可以是一组、两组、三组、四组、五组等其他情况,其中,所谓的一组指的是具有一部上行扶梯和一部下行扶梯,第五扶梯9可以是自动扶梯、楼梯、垂直升降电梯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特别是自动扶梯时,若上下行程过高无法用一部完成时,可以是利用多部组合连接完成,在组合处设置一段需要乘客步行的过渡区域,自动扶梯可以是常见的自行电扶梯,也可以是螺旋形的电扶梯。

地下第一层2设有至少一组第六扶梯10连接到地下第三层4,第六扶梯10的数量可以是一组、两组、三组、四组、五组等其他情况,其中,所谓的一组指的是具有一部上行扶梯和一部下行扶梯,第六扶梯10可以是自动扶梯、楼梯、垂直升降电梯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特别是自动扶梯时,若上下行程过高无法用一部完成时,可以是利用多部组合连接完成,在组合处设置一段需要乘客步行的过渡区域,自动扶梯可以是常见的自行电扶梯,也可以是螺旋形的电扶梯。

为了能对乘客进行分流,保证地铁站稳定输送客流量,以及方便乘客快速进出站,第二进出站平台140、第三进出站平台150、两个第一进出站平台130上均设有安检区和闸机安装区,这样需要乘坐不同线路的乘客可以上到不同进出站平台上进行安检以及进出站。每个第一进出站平台130设有至少一组第七扶梯11连接到第二进出站平台140,第七扶梯11的数量可以是一组、两组、三组、四组、五组等其他情况,每个第一进出站平台130设有至少一组第八扶梯12连接到第三进出站平台150,第八扶梯12的数量可以是一组、两组、三组、四组、五组等其他情况,第二进出站平台140设有至少一组第九扶梯13连接到第三进出站平台150,第九扶梯13的数量可以是一组、两组、三组、四组、五组等其他情况,乘客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随意进入到某一进出站平台进行安检,然后再利用各地下层内所安装的扶梯或各进出站平台之间所安装的扶梯进行相应地下层或进出站平台的转移,从而避免出现地铁站进站排队时间长,人员拥堵的情况,也避免因人员拥堵而出现的踩踏、争执等其他意外情况。

第二进出站平台140上设有两个向外延伸的第一过渡段141,其中一个第一过渡段141远离第二进出站平台140的一端与第一进出站通道110连接,另一个第一过渡段141远离第二进出站平台140的一端与第二进出站通道120连接,这样可以在第一进出站通道110或第二进出站通道120内就对需要到第二进出站平台140进行进站的乘客进行分流,不需要乘客一定要到第三进出站平台150处后再分流,缓和了第三进出站平台150处的人流量压力。

另外,每个第一过渡段141上设有两个向外延伸的第二过渡段1411,每个第二过渡段1411远离第一过渡段141的一端均与第一进出站平台130相连接,这样可以在第一过渡段141上对部分需要到第三进出站平台150进行进站的乘客进行分流,不需要乘客一定要到第三进出站平台150处后再分流,进一步缓和了第三进出站平台150处的人流量压力。

地下第一层2、地下第二层3、地下第三层4均设有两条供地铁运行的轨道,每个地下层的两条轨道在供地铁运行时,可以是两条轨道运行相同号线,也可以是不同号线,当为不同号线时,需要保证地下第一层2、地下第二层3、地下第三层4所运行的每个号线均有往返程。两条轨道所夹的区域设有站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进出站平台130的乘客通过第一扶梯5可以下到地下第一层2的站台上,第二进出站平台140的乘客通过第二扶梯6可以下到地下第二层3的站台上,第三进出站平台150的乘客通过第三扶梯7可以下到地下第三层4的站台上,地下第一层2的乘客通过第四扶梯8可以下到地下第二层3的站台上,地下第二层3的乘客通过第五扶梯9可以下到地下第三层4的站台上,地下第一层2的乘客通过第六扶梯10可以下到地下第三层4的站台上。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进出站通道110、第二进出站通道120进入到地铁站内想要乘车的乘客,在抵达相应的进出站平台后均需要经过安检区和闸机安装区后才能进入到相应地下层。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