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施工时对地下管道的埋设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52115发布日期:2019-03-05 20:21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施工工艺,具体涉及一种在建筑施工时对地下管道的埋设工艺。



背景技术:

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现代的建筑则是以钢筋混凝土为主。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朴素淡雅的风格,主要以茅草、木材为建筑材料,以木架构为结构方式(柱、梁、枋、檩、椽等构件),按照结构需要的实际大小、形状和间距组合在一起。这种建筑结构方式反映了古代宗法社会结构的清晰、有序和稳定。由于木质材质制作的梁柱不易形成巨大的内部空间,古代建筑便巧妙地利用外埠自然空间,组成庭院。庭院是建筑的基本单位,它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既是人工的,又是自然的,可以俯植花草树木,仰观风云日月,成为古人“天人合一”观念的又一表现,也体现了中国人既含蓄内向,又开拓进取的民族性格。古代稍大一些的建筑都是由若干个庭院组成的建筑群,单个建筑物和庭院沿一定走向布置,有主有次,有高潮有过渡,成为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呈现出一种中国人所追求的整体美和深邃美。其中宫殿、寺庙一类比较庄严的建筑,往往沿着中轴线一个接一个地纵向布置主要建筑物,两侧对称的布置次要建筑物,布局平衡舒展,引人入胜。

古人很早就能运用平衡、和谐、对称、明暗轴线等设计手法,达到美观的效果。古代建筑重艺术装饰,但不复杂,只在主要部位作重点装饰,如窗檐、门楣、屋脊等,布局多为衡平方向发展,不重高层建筑,至佛教传入后,出现了楼阁佛塔,高建筑才得以盛行。建筑的一切艺术加工也都是对结构体系和构件的加工,如色彩、装饰与构件结合,构成了丰富绚丽的艺术成就,雕梁画栋,形体优美而色彩斑斓;楹联匾额,激发意趣而遐想无穷,古代建筑品类繁盛,包括宫殿、陵园、寺院、宫观、园林、桥梁、塔刹等。

目前在进行地下管道埋设时,其埋设工艺复杂,而且埋设质量差,造成管道使用时寿命低,需要多次进行重复施工,延长了施工周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进行地下管道埋设时,其埋设工艺复杂,而且埋设质量差,造成管道使用时寿命低,需要多次进行重复施工,延长了施工周期,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建筑施工时对地下管道的埋设工艺,解决在进行地下管道埋设时,其埋设工艺复杂,而且埋设质量差,造成管道使用时寿命低,需要多次进行重复施工,延长了施工周期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在建筑施工时对地下管道的埋设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测量放线:根据设计施工图,测设管道中心线和排水井中心位置,设立中心桩,管道中心线和井中心位置经监理复核后方可在施工中使用,根据施工管道直径大小,按规定的沟槽宽定出边线,开挖前用白粉划线来控制,在沟槽外井位置的两侧设置控制桩,并记录两桩至井中心的距离,以备校核;

(2)第一次土方开挖:按照测量放出的开挖线,进行第一次开挖,将表层1.5m厚的粘土层开挖,坡度为1:1.5,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沟槽的深度,挖出的土离槽口尽量远,堆土高度宜小于1.5m;

(3)井点降水:由于排水管的埋深较大,为防止土层液化或管涌,沟槽采用板桩密排支撑,井点降水,井点布置在沟槽两侧,60m左右为一流水作业段,井点管埋设前视排水管埋深,保证降低后的地下水位与槽底的最小深度大于0.5m,来确定井点管的长度和井点间距;

(4)打设槽钢板桩:在第一次土方开挖的梯形沟槽中施打槽钢板桩,打设前,在最后矩形沟槽两边外侧10cm放出打设线,板桩入土深度(t)沟槽深度(h)比值α(α=t/h),在一般土质条件下,沟槽深度5m以内,α值宜取0.35;5~7m时宜取0.5;7m以上时,沟宜取0.65,板桩排列根据土质和沟槽深度等情况,采用咬口排列,咬口板桩应咬合紧密,板桩挺直,板桩的垂直度不能大于露出高度的1.5%;

(5)管道基础施工:按照设计要求,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基座根据土质及降水效果选用基础形式,设计采用1800砂石基础,在土基上铺设厚度为dn/4且不小于50mm但不大于150mm的中粗砂基础,当采用其他颗粒材料作基础时,最大粒径不大于15mm,基础须夯实且表面平整;

(6)铺设管道:管道安装采用吊机下管、稳管,排水管管径为φ1500、φ1200、φ1000、φ800混凝土雨水管,在施工时以逆流方向进行铺设,承口应对向上游,插口对向下游,铺设前承口和插口用清水刷净,稳管时,相邻两管底部应齐平,为避免因紧密相接使管口破损,并使柔性接口能承受少量弯曲,管子两端面之间应预留约1厘米的间隙;

(7)附属构筑物、检查井等施工:施工时,井底基础应与管道基础同时浇筑,井底基础板为双向受力,采用钢筋笼施工,排水管检查井内的流槽,宜与井壁同时进行砌筑,流槽应与上下游管线底部接顺,井底基础与相邻管道基础同时浇筑,使两者基础浇筑条件一致,同时能减少接缝,避免了因接茬不好的因素,产生裂缝引起不均的沉降。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本发明工艺简便,能够提高管道埋设的质量和速度,缩短了周期,而且不用重复施工。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

在建筑施工时对地下管道的埋设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测量放线:根据设计施工图,测设管道中心线和排水井中心位置,设立中心桩,管道中心线和井中心位置经监理复核后方可在施工中使用,根据施工管道直径大小,按规定的沟槽宽定出边线,开挖前用白粉划线来控制,在沟槽外井位置的两侧设置控制桩,并记录两桩至井中心的距离,以备校核;

(2)第一次土方开挖:按照测量放出的开挖线,进行第一次开挖,将表层1.5m厚的粘土层开挖,坡度为1:1.5,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沟槽的深度,挖出的土离槽口尽量远,堆土高度宜小于1.5m;

(3)井点降水:由于排水管的埋深较大,为防止土层液化或管涌,沟槽采用板桩密排支撑,井点降水,井点布置在沟槽两侧,60m左右为一流水作业段,井点管埋设前视排水管埋深,保证降低后的地下水位与槽底的最小深度大于0.5m,来确定井点管的长度和井点间距;

(4)打设槽钢板桩:在第一次土方开挖的梯形沟槽中施打槽钢板桩,打设前,在最后矩形沟槽两边外侧10cm放出打设线,板桩入土深度(t)沟槽深度(h)比值α(α=t/h),在一般土质条件下,沟槽深度5m以内,α值宜取0.35;5~7m时宜取0.5;7m以上时,沟宜取0.65,板桩排列根据土质和沟槽深度等情况,采用咬口排列,咬口板桩应咬合紧密,板桩挺直,板桩的垂直度不能大于露出高度的1.5%;

(5)管道基础施工:按照设计要求,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基座根据土质及降水效果选用基础形式,设计采用1800砂石基础,在土基上铺设厚度为dn/4且不小于50mm但不大于150mm的中粗砂基础,当采用其他颗粒材料作基础时,最大粒径不大于15mm,基础须夯实且表面平整;

(6)铺设管道:管道安装采用吊机下管、稳管,排水管管径为φ1500、φ1200、φ1000、φ800混凝土雨水管,在施工时以逆流方向进行铺设,承口应对向上游,插口对向下游,铺设前承口和插口用清水刷净,稳管时,相邻两管底部应齐平,为避免因紧密相接使管口破损,并使柔性接口能承受少量弯曲,管子两端面之间应预留约1厘米的间隙;

(7)附属构筑物、检查井等施工:施工时,井底基础应与管道基础同时浇筑,井底基础板为双向受力,采用钢筋笼施工,排水管检查井内的流槽,宜与井壁同时进行砌筑,流槽应与上下游管线底部接顺,井底基础与相邻管道基础同时浇筑,使两者基础浇筑条件一致,同时能减少接缝,避免了因接茬不好的因素,产生裂缝引起不均的沉降。

本发明工艺简便,能够提高管道埋设的质量和速度,缩短了周期,而且不用重复施工。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