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汛期围堤的处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192586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汛期围堤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管涌是指在具有一定渗透比降的渗流作用下,土体中的细颗粒在粗颗粒空隙中移动并被带出土体以外的现象。一般发生在砂性土或黏性很小的土中,管涌也叫翻砂鼓水,一般发生在背水坡脚附近或较远的潭坑、池塘或稻田中,险情多呈冒砂现象,冒砂处形成砂环,或称土沸和砂沸。管涌孔径在初期如蚁道,后期发展至数十厘米,少则出现一两个,多则出现管涌群。对堤防而言,管涌是最常见的多发性险情。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汛期围堤的处理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步骤s11,判断围堤的管涌规模;

步骤s12,根据所述管涌规模,选择相应的管涌处理法来处理所述防汛期围堤,所述管涌处理法包括反滤围井法和反滤压盖法,所述反滤压盖法包括砂石料反滤压盖法和土工织物反滤压盖法。

进一步地,当所述管涌数量为预设阈值以下时,或所述管涌形成为可分片处理的管涌群,在所述步骤s12中采用所述反滤围井法,所述反滤围井法包括砂石反滤围井法,所述砂石反滤围井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210,清除所述管涌周围杂物并挖去软泥;

步骤s1211,在已清理的所述管涌周围用土袋垒筑成围井;

步骤s1212,所述围井内自井底朝向井口依次铺垫粗砂层、小石子层和大石子层;

步骤s1213,当所述围井内渗水由浑浊变清时,用杆状工具穿过所述围井的井壁以降低水位。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1210中,挖去的软泥厚度为15cm~25cm。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1211中,所述围井的井底与地面接触处用黏土进行封堵。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1212,所述粗砂层、所述小石子层和所述大石子层的厚度均为15cm~35cm。

进一步地,当所述管涌数量超过预设阈值较多或成群成片,且砂石料满足预定要求时,所述步骤s12中采用所述砂石料反滤压盖法,所述砂石料反滤压盖法包括:

步骤s1220,清理所述管涌铺设范围内的软泥和杂物;

步骤s1221,若所述管涌出口涌水涌砂超过预定条件,则对所述管涌抛石或砖块,消杀水势,再执行步骤s1222,否则直接执行所述步骤s1222;

步骤s1222,在清理好的铺设范围内依次铺设粗砂层、小石子层和大石子层;

步骤s1223,在所述大石子层上压盖一层块石。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220中,所述粗砂层、所述小石子层和所述大石子层的厚度均为15cm~25cm。

进一步地,当管涌出口较多且成群成片时,在步骤s12中采用所述土工织物反滤压盖法,所述土工织物反滤压盖法包括:

步骤s1230,清理所述管涌铺设范围内的软泥和杂物;

步骤s1231,在已清理的所述管涌铺设范围内铺设一层土工织物;

步骤s1232,在所述土工织物上铺设一层砂石层;

步骤s1233,在所述砂石层上压盖一层块石。

进一步地,所述砂石层的厚度为35cm~45cm。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之一: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汛期围堤的处理方法,通过对围堤的管涌规模行进判断,采用不同的汛期围堤处理方法,当管涌数量为预设阈值以下时,或管涌形成为可分片处理的管涌群时,采用砂石反滤围井法,当管涌数量超过预设阈值较多或成群成片时,可以反滤压盖法包括砂石料反滤压盖法和土工织物反滤压盖法,对险情进行针对性地控制,既能合理利用资源,又能科学高效地应对险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防汛期围堤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防汛期围堤的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1,判断围堤的管涌规模;

步骤s12,根据所述管涌规模,选择相应的管涌处理法来处理所述防汛期围堤,所述管涌处理法包括反滤围井法和反滤压盖法,所述反滤压盖法包括砂石料反滤压盖法和土工织物反滤压盖法。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在实际防汛期发生险情时,首先根据所述步骤s11,判断围堤管涌的规模,例如管涌的数量和大小,以及是否出现管涌群,再根据步骤s12,针对具体情况,立刻采取相应的管涌处理措施,抑制险情的进一步恶化,管涌的处理方法包括反滤围井法和反滤压盖法,其中,反滤压盖法又根据盖压的滤料不同,分为砂石料反滤压盖法和土工织物反滤压盖法等。由此,通过因地制宜的采取应对汛期险情的措施,能够将损失降到最小。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当所述管涌数量为预设阈值以下时,或所述管涌形成为可分片处理的管涌群,在所述步骤s12中采用所述反滤围井法,所述反滤围井法包括砂石反滤围井法,所述砂石反滤围井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210,清除所述管涌周围杂物并挖去软泥;

步骤s1211,在已清理的所述管涌周围用土袋垒筑成围井;

步骤s1212,所述围井内自井底朝向井口依次铺垫粗砂层、小石子层和大石子层;

步骤s1213,当所述围井内渗水由浑浊变清时,用杆状工具穿过所述围井的井壁以降低水位。

换言之,如图1所示,在险情发生初期管涌数目不多,或者是管涌形成可以分片处理的管涌群时,可以采用反滤围井法,本发明实施例中具体采用砂石反滤围井法,抢护时,在步骤s1210中,将管涌出口周围的杂物清除干净,并挖去其周围的软泥,在步骤s1211中,管涌周围用土袋排垒筑成围井,围井高度以能使水不挟带泥砂从井口冒出为度,在步骤s1212中,在围井内按反滤要求分层铺垫滤料,从井底到井口依次铺垫粗砂层、小石子层和大石子层,在步骤s1213中,当井口内渗水由浑浊变清时,说明险情趋于稳定,此时可用竹管、钢管穿过井壁将井内水位适当降低,以免围井倒塌。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步骤s1210中,挖去的软泥厚度为15cm~25cm。

根据本发明的一又个实施例,在所述步骤s1211中,所述围井的井底与地面接触处用黏土进行封堵。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s1212,所述粗砂层、所述小石子层和所述大石子层的厚度均为15cm~35cm。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当所述管涌数量超过预设阈值较多或成群成片,且砂石料满足预定要求时,所述步骤s12中采用所述砂石料反滤压盖法,所述砂石料反滤压盖法包括:

步骤s1220,清理所述管涌铺设范围内的软泥和杂物;

步骤s1221,若所述管涌出口涌水涌砂超过预定条件,则对所述管涌抛石或砖块,消杀水势,再执行步骤s1222,否则直接执行所述步骤s1222;

步骤s1222,在清理好的铺设范围内依次铺设粗砂层、小石子层和大石子层;

步骤s1223,在所述大石子层上压盖一层块石。

换句话说,如图1所示,当管涌数量超过预设阈值即管涌出口较多或管涌成群成片时,步骤s12中,可以采用反滤压盖法,在砂石料资源足够丰富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砂石料反滤压盖法,在步骤s1220中,先清管涌理铺设范围内的软泥和杂物,在步骤s1221中,如果涌水带砂较严重的管涌出口,先用块石或砖块抛填,以消杀水势,然后再铺设滤料层,否则直接铺设滤料层,在步骤s1222中,在清理好的铺设范围内依次铺设粗砂层、小石子层和大石子层,层层过滤,降低水势,避免险情进一步恶化,在步骤s1223中,在铺设的大石子层上盖上一层块石,块石质量和体积都较大,能够进一步阻止管涌扩大或增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步骤s1220中,所述粗砂层、所述小石子层和所述大石子层的厚度均为15cm~25cm。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当管涌出口较多且成群成片时,在步骤s12中采用所述土工织物反滤压盖法,所述土工织物反滤压盖法包括:

步骤s1230,清理所述管涌铺设范围内的软泥和杂物;

步骤s1231,在已清理的所述管涌铺设范围内铺设一层土工织物;

步骤s1232,在所述土工织物上铺设一层砂石层;

步骤s1233,在所述砂石层上压盖一层块石。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当管涌出口较多且成群成片时,在步骤s12中,也可采用土工织物反滤压盖法,土工织物反滤压盖法属于反滤压盖法中的一种,土工织物反滤压盖修筑方法与砂石料反滤压盖大致相同,只是压盖的滤料层不同,在步骤s1230种,清理所述管涌铺设范围内的软泥和杂物,在步骤s1231中,在清理好地基后,先铺一层土工织物,过滤水中泥沙,防止土壤流失,在步骤s1232中,再铺一层砂石透水料,进一步消杀水势,在步骤s1233中,最后压盖块石以压住滤料层,从而遏制险情。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砂石层的厚度为35cm~45cm。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