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的浇筑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83110阅读:579来源:国知局
后浇带的浇筑组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后浇带的浇筑组件。



背景技术:

在高层建筑物中,由于功能和造型的需要,往往把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在一起,裙房包围了主楼的大部分。从传统的结构观点看,希望将高层与裙房脱开,这就需要设变形沉降缝;但从建筑要求看又不希望设缝。因为设缝会出现双梁、双柱、双墙,使平面布局受局限,因此施工后浇带法便应运而生。

一般后浇带埋深在地下,浇筑时间为在主楼主体结构完成后施工,以主楼18层计算,从基础砼浇筑到主体完成的工期约1年时间,如果进行回填土,后期就不能对后浇带进行浇筑,如果先浇筑后浇带又不能满足结构间沉降要求,因此这段时间基坑裸露,不仅有安全隐患,而且影响文明施工,更增大了工程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简单实用的后浇带的浇筑组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浇带的浇筑组件,包括若干浇筑模板、进浆管、出浆管,若干浇筑模板包裹在建筑物后浇带部位外侧,并且若干浇筑模板之间固定连接组成浇筑外模,浇筑外模内部有浇筑腔,进浆管与浇筑腔的底部相通,出浆管与浇筑腔的顶部相通。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本后浇带的浇筑组件在后浇带外侧形成用于浇筑的浇筑腔,再通过采用后注浆施工工艺,进浆管和出浆管采用上述方式设置后,从进浆管进入的浆液将浇筑腔内部空气挤出,使浆液充分充入浇筑腔内,避免浇注腔内部存在气孔,影响后浇带的浇筑质量。

本后浇带的浇筑组件中处于浇筑外模侧壁的浇筑模板上设有U形折弯,U形折弯的长度方向与水平方向一致;采用这样的结构后,即便一侧主体建筑再次发生沉降时,浇筑外模也会通过U形折弯发生形变,进而抵消因主体建筑发生沉降对浇筑外模的作用,避免浇筑外模发生撕裂、变形或脱落,影响日后浇筑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后浇带的浇筑组件实施例主视图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右视图。

图3是本后浇带的浇筑组件实施例使用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3所示

本后浇带的浇筑组件包括四块浇筑模板1、进浆管4、出浆管3。

四块浇筑模板1包裹在建筑物后浇带部位外侧,建筑物后浇带两侧的砼梁7通过自身预设的绑扎钢筋71连接,四块浇筑模板1分别遮盖在后浇带部位的上、下、前、后四个端面,上、下两块浇筑模板1分别向左右两侧延伸有搭接部11,搭接部11分别担在后浇带左、右两侧的砼梁7上,前后两块浇筑模板1上设有U形折弯12,U形折弯12的长度方向与水平方向一致,四块浇筑模板1与两侧砼梁7的混凝土结构面构成了相对封闭的浇筑腔2,浇筑腔2侧壁底部开有进浆口21,浇筑腔2顶部开有出浆口22,进浆管4与浇筑腔2的进浆口21底部相通,出浆管3与浇筑腔2顶部的出浆口22相通,进浆管4与出浆管3对角线分布。

结合以上的本后浇带的浇筑组件具体阐述本后浇带的浇筑组件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对后浇带部位两侧的砼梁7混凝土结构面凿毛,使日后浇筑的混凝土与原有的砼梁7结构面粘结牢固;

b)对后浇带部位的钢筋71进行二次加固绑扎;

c)使用四块浇筑模板1包裹后浇带部位的上、下、前、后四个端面,四块浇筑模板1之间焊接组成浇筑外模,四块浇筑模板1与两侧砼梁7的混凝土结构面构成了相对封闭的浇筑腔2,通过浇筑外模的搭接部11与砼梁7混凝土之间搭接,搭接部11与砼梁7混凝土之间放置有橡皮垫片5,膨胀螺丝6贯穿搭接部11和橡皮垫片5且伸入混凝土内;

d)在后浇带部位进行回填土作业,出浆管3和进浆管4的端部伸入回填土层外,并且期间对出浆管3和进浆管4进行包裹、保护;

e)待建筑物主体结构施工完成,沉降稳定后,浆液灌注前采用空压机对包裹的后浇带进行清孔,将灌浆机将拌制好的灌浆料通过进浆管4注入浇筑腔2内,直至出浆管3冒浆,浇筑后浇带的施工作业结束。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