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层阶梯式生态驳岸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0250阅读:320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层阶梯式生态驳岸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驳岸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层阶梯式生态驳岸系统。



背景技术:

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城市水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为了快速见效的防洪、排洪,很多自然弯曲的河岸被取直,采用工程硬化手段把河流固化、渠道化。这种处理岸线的方式破坏了河岸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它阻止了河道与河畔植被的水、气、养分循环,恶化了陆上的植被空间,同时也使一些水生动植物失去了良好的生存、栖息场所。造成的这一系列生态破坏,使得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不断退化,河道污染问题频频发生,水质污染现象逐渐严重。人们必须不断的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去维护河流的良好环境。此外,这种处理方法拉开了人与水的距离,切断了人与自然水体亲近的渴望,滨水景观的单一、生硬,导致城市整体环境品质下降。

中国专利CN 204780775 U公开了一种生态驳岸,将自然土坡堆积成弧形且在自然土坡内侧设置有水泥砂浆及防水涂抹,种植土与钢混结构层之间无缝连接,上铺草皮及绿化,避免用传统方式的景观单一,同时有利于植被的生产,增加整体驳岸的视觉美观效果。然而此生态驳岸存在以下三点不足:1)此生态驳岸只作了单一的绿化与软化,只是在原来硬质驳岸的基础上通过工程措施增加了植物,生态效益有所提升,然后却不够充分,此驳岸未能考虑河流中其他生物(如鱼、虾等)的生存环境;2)此驳岸景观功能单一,无论水位如何变化,景观都是一个样,且当遇暴雨时,水位上升淹没驳岸后将严重影响植被生长,发生河流水倒灌现象;3)此驳岸未对流入河流的径流雨水进行过滤净化处理,易对受纳的水体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多层阶梯式生态驳岸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多层阶梯式生态驳岸系统,用于连接陆地和水域,该生态驳岸系统包括两个不同高度的低层平台和中层平台,所述的中层平台通过第一斜坡连接陆地,所述低层平台通过护岸连接水域,所述的低层平台和中层平台通过第二斜坡连接形成阶梯式结构,所述的第一斜坡与中层平台之间以及第二斜坡和低层平台之间分别设有雨水收集渠道,所述的雨水收集渠道连通至水域。

所述的第一斜坡为自然护坡。

所述的第二斜坡为石笼护坡,所述的石笼护坡包括石笼坡面,所述的石笼坡面嵌设在种植土内,种植土表面设置护坡植物。

所述的雨水收集渠道分别通过石笼挡墙与第一斜坡和第二斜坡隔离,所述的石笼挡墙高度高于第一斜坡和第二斜坡底部高度。

所述的石笼挡墙包括基石、钢筋笼、填充石和压块,所述的基石设置在底部,所述的钢筋笼固定在基石上方,所述的填充石填充于钢筋笼中,所述的压块设置在钢筋笼上方。

所述的雨水收集渠道为弧状结构,其内设有地表植物、过滤卵石层和溢流口,所述的过滤卵石层铺设在雨水收集渠道内,所述的地表植物种植在雨水收集渠道内,所述的溢流口通过雨水出水管连通至水域。

所述的中层平台和第二斜坡之间还设有过渡绿化带。

所述的护岸为叠石护岸,所述的叠石护岸包括交错设置的叠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阶梯式的设计充分体现了陆地与水域之间的水分交换与调节,为生态物种提供生殖、栖息的环境,河岸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有效的提高了环境的生态效益;

(2)本实用新型阶梯式的设计可以适应不同的水位变化特点,形成多样的水岸景观体验,两个斜坡增加了河域环境的绿化景观界面,为生物多样性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3)本实用新型多级斜坡与雨水收集渠对地表径流进行层层净化,可有效降低对受纳水体的污染,同时有一定的分流作用,尤其是暴雨时,可以有效减缓地表径流进入受纳水体的速度,为防洪、排洪争取了时间;

(4)本实用新型自然护坡、雨水收集渠道以及石笼挡墙组合大大提高了雨水的下渗率,雨水利用率可达80%;

(5)本实用新型第二斜坡为石笼护坡,第一斜坡和第二斜坡与雨水收集渠道之间设置石笼挡墙,采用石笼技术进行护坡、护堤,既可以有效的防止水对堤岸的侵蚀,同时石笼中的孔隙可以使水、气畅通循环;

(5)本实用新型叠石护岸通过叠石进行交错设置有利于形成的鱼巢和鱼道,可以优化水动力条件,为水生动植物提供环境空间,建立可持续的水下生态系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多层阶梯式生态驳岸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石笼挡墙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石笼护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叠石护岸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自然护坡,2为石笼挡墙,21为压块,22为钢筋笼,23为填充石,24为基石,3为雨水收集渠道,31为地表植物,32为过滤卵石层,33为溢流口,4为中层平台,5为过渡绿化带,6为石笼护坡,61为护坡植物,62为种植土,63为石笼坡面,7为低层平台,8为耐水湿植物,9为叠石护岸,91为水生植物,92为种植穴,93为叠石,94为鱼巢穴,10为雨水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如图1~4所示,一种多层阶梯式生态驳岸系统,用于连接陆地和水域,该生态驳岸系统包括两个不同高度的低层平台7和中层平台4,中层平台4通过第一斜坡连接陆地,所述低层平台7通过护岸连接水域,低层平台7和中层平台4通过第二斜坡连接形成阶梯式结构,第一斜坡与中层平台4之间以及第二斜坡和低层平台7之间分别设有雨水收集渠道3,雨水收集渠道3连通至水域,中层平台4和第二斜坡之间还设有过渡绿化带5。

第一斜坡为自然护坡1,本实施中自然护坡1的坡度设置为30°,30°的自然护坡1适合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复合群落生长。第二斜坡为石笼护坡6,石笼护坡6包括石笼坡面63,石笼坡面63嵌设在种植土62内,种植土62表面设置护坡植物7,实施中石笼护坡6的坡度设置为45°,45°的石笼护坡66可以建立灌、草结构的次生植物群落。

雨水收集渠道3分别通过石笼挡墙2与第一斜坡和第二斜坡隔离,石笼挡墙2高度高于第一斜坡和第二斜坡底部高度。石笼挡墙2包括基石24、钢筋笼22、填充石23和压块21,基石24设置在底部,钢筋笼22固定在基石24上方,填充石23填充于钢筋笼22中,压块21设置在钢筋笼22上方。阶梯式生态驳岸中的石笼挡墙2、石笼护坡6可以使水与土体分离,防止水体的波浪与洪水对岸线的侵蚀,同时护坡上植物的根系对坡面起着深根加筋浅跟加锚的作用,在工程措施与植物根系的共同作用下,确保了堤岸的稳固。

雨水收集渠道3为弧状结构,其内设有地表植物31、过滤卵石层32和溢流口33,过滤卵石层32铺设在雨水收集渠道3内,地表植物31种植在雨水收集渠道3内,溢流口33通过雨水出水管10连通至水域。多层阶梯式生态驳岸还可以有效的净化径流雨水,保护受纳水体水质,同时还能起到调节水量,涵养水源的作用。陆域环境汇集的径流雨水流入自然护坡1,一部分被植物阻挡、吸收,另一部分会渗入土体,进入地下水源,多余的径流雨水通过石笼挡墙2汇集到雨水收集渠,雨水收集渠中的过滤卵石层32会再一次净化雨水,净化后的雨水通过雨水出水管10排入自然水体。如遇暴雨,径流雨水量较大,自然护坡1及雨水收集渠无法完全消纳,多余的雨水会通过中层平台4流向过渡绿化带5,再次的下渗、吸收,还有多余的雨水继续流向石笼护坡6,再一次的被吸收、下渗、汇集、过滤,最后被排入自然水体。

护岸为叠石护岸9,叠石护岸9包括交错设置的叠石93,低层平台7与水域中的自然水体通过叠石93的错落堆叠给水体动植物创造生存环境,从而种植形成种植穴92并种植水生植物91,在底层平台7上的叠石缝隙中种植耐水湿植物8。另外交错设置的叠石93形成带有多孔结构的叠石93驳岸,可以形成鱼巢穴94,同时可以在水下形成不同流速带和水的絮流,使空气中的氧气溶入水中,加大了水中溶氧量,为水生动物和两栖类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和避难的场所,至此,形成了一个可自然演替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