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型泥石流拦砂坝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0182阅读:918来源:国知局
阶梯型泥石流拦砂坝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泥石流防治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阶梯型泥石流拦砂坝。



背景技术:

汶川特大地震以来,泥石流防治工程面临着新的挑战。2008年至今,四川(汶川、芦山)、云南(彝良)、甘肃(岷县)、青海(玉树)相继发生强烈地震,对于地表结构造成巨大的破坏,泥石流物源剧增,对于防治工程任务艰巨,需要进行更多的创新性探索。泥石流工程措施是最常用和较有效的防治措施。它包括谷坊、拦砂坝、排导槽、渡槽、明硐等,其中拦砂坝是一种最常用的工程措施。

2010年8月12~14日,在5.12汶川地震灾区的绵竹市清平乡、汶川县映秀镇和都江堰龙池镇诱发了极其严重的泥石流灾害,此次灾害中,在清平、映秀、龙池等地,多条泥石流沟内的治理工程被泥石流摧毁,其沟谷纵坡比降大,泥石流运动速度快,冲击力和摧毁性极强。

现有技术中的泥石流拦砂坝无法有效消减泥石流部分能量、减缓泥石流与大块石对坝体的冲击力、降低坝体的损坏,使用年限和寿命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消能作用、抗泥石流和大块石冲击、坝体自身稳定性强的阶梯型泥石流拦砂坝,以有效消减泥石流部分能量,减缓泥石流与大块石对坝体的冲击力,减小坝体的损坏,泥石流过坝后能增强坝体的稳定性,达到提高拦砂坝使用年限和寿命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阶梯型泥石流拦砂坝,包括坝体基础、坝身主体、和两个侧翼基座,坝身主体及侧翼基座的下表面均与坝体基础的上表面连接,坝身主体的迎水面上形成有第一阶梯结构;坝身主体的迎水面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侧翼基座,且侧翼基座与坝身主体连接,第一阶梯结构位于侧翼基座的上方;坝身主体的与第一阶梯结构对应的区域开设有排水孔,坝身主体的与两个侧翼基座之间的部分对应的区域开设有泄水孔。

优选地,坝身主体的与两个侧翼基座之间的部分形成有第二阶梯结构,泄水孔形成在第二阶梯结构处。

优选地,坝身主体为混凝土结构。

优选地,第一阶梯结构中的每级台阶的竖向高度为坝身主体的高度的1/8至1/5,第一阶梯结构中的每级台阶的水平厚度为坝身主体的坝顶宽度的1/2至1.0倍。

优选地,竖向高度小于或等于2米,水平厚度小于或等于2米。

优选地,迎水面的坡比为1:1.0至1:1.5,坝身主体的背水面的坡比为1:0.1至1:0.05。

优选地,侧翼基座的竖向高度为坝身主体的高度的1/3至1/2倍,侧翼基座的水平长度为坝身主体的高度的0.8至1倍,侧翼基座的与坝身主体的连接部分的长度为水平长度的1/2,侧翼基座的最大水平厚度为坝身主体的坝顶宽度的2-4倍。

优选地,排水孔设置在第一阶梯结构的每层台阶的顶部。

优选地,排水孔为边长为0.2至0.4米的正方形通孔。

优选地,泄水孔为宽度为1米、高度为1-3米的矩形通孔。

本实用新型针对泥石流拦砂坝的抗冲击性的要求,结合泥石流运动特点,利用第一阶梯结构的迎水坡面消减泥石流流速、消散泥石流部分能量,缓冲泥石流和大块石对坝身主体的冲击力,并利用泥石流堆积物自重稳固拦砂坝;利用侧翼基座增强坝体基础的稳定性,同时减缓对坝身主体两岸坡脚的侧蚀作用,侧翼基座束流构型,能减缓泥石流绕坝侵蚀,坝体自身稳定性强,有效地延长拦砂坝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中附图标记:1、坝体基础;2、坝身主体;3、侧翼基座;4、背水面;5、第一阶梯结构;6、排水孔;7、泄水孔;8、第二阶梯结构;9、迎水面;10、沟床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阶梯型泥石流拦砂坝,包括坝体基础1、坝身主体2、和两个侧翼基座3,所述坝身主体2及所述侧翼基座3的下表面均与所述坝体基础1的上表面连接,所述坝身主体2的迎水面9上形成有第一阶梯结构5;所述坝身主体2的迎水面9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侧翼基座3,且所述侧翼基座3与所述坝身主体2连接,所述第一阶梯结构5位于所述侧翼基座3的上方;所述坝身主体2的与所述第一阶梯结构5对应的区域开设有排水孔6,所述坝身主体2的与所述两个侧翼基座3之间的部分对应的区域开设有泄水孔7。优选地,所述坝身主体2混凝土结构。其中,排水孔6和泄水孔7为沿图2中箭头所示的泥石流流向的通孔。

优选地,可在坝身主体2的第一阶梯结构5的每层台阶上设置多个排水孔6,这样,第一阶梯结构5上的排水孔6呈梅花形布置。优选地,所述排水孔6设置在所述第一阶梯结构5的每层台阶的顶部。优选地,所述排水孔6为边长为0.2至0.4米的正方形通孔。优选地,所述泄水孔7为宽度为1米、高度为1-3米的矩形通孔。

本实用新型针对泥石流拦砂坝的抗冲击性的要求,结合泥石流运动特点,利用第一阶梯结构5的迎水坡面消减泥石流流速、消散泥石流部分能量,缓冲泥石流和大块石对坝身主体2的冲击力,并利用泥石流堆积物自重稳固拦砂坝;利用侧翼基座3增强坝体基础1的稳定性,同时减缓对坝身主体2两岸坡脚的侧蚀作用,侧翼基座3束流构型,能减缓泥石流绕坝侵蚀,坝体自身稳定性强,有效地延长拦砂坝使用寿命。

优选地,所述坝身主体2的与所述两个侧翼基座3之间的部分形成有第二阶梯结构8,所述泄水孔7形成在所述第二阶梯结构8处。

优选地,所述第一阶梯结构5中的每级台阶的竖向高度h为所述坝身主体2的高度H的1/8至1/5,所述第一阶梯结构5中的每级台阶的水平厚度d为所述坝身主体2的坝顶宽度B的1/2至1.0倍。优选地,所述竖向高度h小于或等于2米,所述水平厚度d小于或等于2米。优选地,所述迎水面9的坡比为1:1.0至1:1.5,所述坝身主体2的背水面4的坡比为1:0.1至1:0.05。其中,本实用新型中的坡比是指坡面的竖直高度与底部的水平宽度的比值。

优选地,所述侧翼基座3的竖向高度w为所述坝身主体2的高度的1/3至1/2倍,所述侧翼基座3的水平长度L为所述坝身主体2的高度H的0.8至1倍,所述侧翼基座3的与所述坝身主体2的连接部分的长度为所述水平长度的1/2,所述侧翼基座3的最大水平厚度S为所述坝身主体2的坝顶宽度B的2-4倍。每一台阶上的排水孔6之间的间距为3-4米。

本实用新型中的迎水面上设置有第一阶梯结构5和第二阶梯结构8,因而能充分利泥石流爬升台阶来消减泥石流流速、消散泥石流部分能量,从而有效缓冲泥石流和大块石对于坝体的冲击力。第一阶梯结构5和第二阶梯结构8能有效利用泥石流堆积物自重,增加坝体竖向重力,增强坝体稳定性。

下面,通过两个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示例性说明。

实施例1

请参考图1至图4,某泥石流沟流域面积约7.2km2,主沟长度约6.9km,最高高程约2301.0m,沟口高程约987.0m,相对高差约1314.0m,沟内为粘性泥石流。为防止泥石流灾害,沟内修建带侧翼基座的阶梯型拦砂坝,针对拦砂坝具体参数如下:

根据泥石流沟道情况,沟道宽约15.0m,设计规划拦砂坝有效坝高约8.0m,坝肩宽约2.0m;溢流口顶宽约16.0m,溢流口底宽约12.0m,溢流口高约2.0m;第一阶梯结构5的每级台阶高约1.5m,每级台阶水平厚度约1.0m;侧翼基座高度约4.0m,水平长度约8.0m,水平厚度约为4.0m;

迎水面的坡比为1:1.5,背水面的坡比为1:0.1;排水孔为3排11个,排水孔为0.3m*0.3m方孔,水平间距约3.0m,竖向间距约为2.0m;泄水孔为矩形开口,高约2.0m,宽约1.0m。坝体结构采用混凝土,混凝土为C25或C30。

实施例2

请参考图1至图4,某泥石流沟流域面积约43.1km2,主沟长度约11.5km,最高高程约2310.0m,沟口高程约980.0m,相对高差约1330.0m,沟内为粘性泥石流。为防止泥石流灾害,沟内修建带侧翼基座的阶梯型拦砂坝,针对拦砂坝具体参数如下:

根据泥石流沟道情况,沟道宽约25.0m,设计规划拦砂坝有效坝高约20.0m,坝肩宽约3.0m;溢流口顶宽约18.0m,溢流口底宽约14.0m,溢流口高约2.0m;阶梯构型每级台阶高约2.0m,每级台阶水平厚度约2.0m;侧翼基座高度约10.0m,水平长度约20.0m,水平厚度约为6.0m;

迎水面的坡比为1:1.0,背水面的坡比为1:0.05;排水孔为3排11个,排水孔为0.4m*0.4m方孔,水平间距约4.0m,竖向间距约为3.0m;泄水孔为矩形开口,高约3.0m,宽约1.0m。坝体结构采用混凝土,混凝土为C25或C3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充分利用坝体迎水面阶梯构型,消减泥石流流速、泥石流部分能量,有效减小泥石流与大块石对拦砂坝的冲击力。同时,阶梯构型能利用堆积物自重,增强坝体自身稳定性。侧翼基座设计,增强坝体基础稳定性,减小泥石流对坝体两岸的侧蚀作用,稳固坡脚,侧翼基座束流构型,能缓解泥石流绕坝侵蚀。通过以上设计,减缓泥石流冲击力,提高坝体自身抗冲击能力与坝体稳定性,达到延长拦砂坝使用寿命的目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