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雨水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56595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新型雨水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雨水回收措施大多数是采用市政排污系统直接回收,经过净化后再二次利用,这种回收方式污水处理工艺复杂,并且,如果雨量过大超过市政污水净化系统运行负荷,还会造成市区内涝的问题。

另外,对于园林景区而言,其对植被灌溉作业是以市政供水系统直接取水,这样容易造成净水资源的浪费。如果采用自然雨水灌溉,其对于气候的依赖性又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一)技术问题

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雨水回收系统用于减小市政污水净化系统工作负荷,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雨水回收系统,用于对雨水进行回收,在本实用新型中,该回收系统包括:

入水口部件,所述入水口部件包括有由混凝土制成砼结构主体,所述砼结构主体为长方体结构,所述砼结构主体用于设置到道路两侧形成路牙结构,于所述砼结构主体的一侧面上开设有入水口,于所述砼结构主体的底面上开设有连接口,所述入水口与所述连接口连通,于所述连接口上外接有一根波纹管,所述入水口部件设置有多个,全部的所述入水口部件上设置的波纹管均连接到一根主管路上;

过滤部件,所述过滤部件包括有过滤主体,所述过滤主体为罐体结构,所述过滤主体竖直设置、所述过滤主体的顶端与所述主管路连通,于所述过滤主体内部设置有用于对雨水进行过滤的过滤篮;

缓冲部件,所述缓冲部件包括有缓冲主体,所述缓冲主体为罐体结构,所述缓冲主体竖直设置,所述缓冲主体设置于所述过滤部件的下方,所述缓冲主体的顶端与所述过滤主体的底端连通;

净化蓄水池,所述净化蓄水池包括有净化主体,所述净化主体为罐体结构,所述净化主体与所述缓冲主体并列设置,于所述缓冲主体的顶端设置有抽水管、于所述净化主体的顶端设置有入水管,所述抽水管与所述入水管连接形成中转管路,于所述中转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抽水泵,于所述净化主体的顶端还设置有放水管,于所述放水管上设置有第二抽水泵。

优选地,所述过滤主体为PVC塑料过滤主体;所述缓冲主体为PVC塑料缓冲主体;所述净化主体为PVC塑料净化主体。

优选地,所述过滤主体竖直设置、其顶部与所述主管路连接、其底部与所述缓冲主体连接,于所述过滤主体内、于竖直方向上设置有两个所述过滤篮,两个所述过滤篮间隔设置,两个所述过滤篮中、位于上侧的所述过滤篮为用于过滤大尺寸杂质的初效过滤篮、位于下侧的所述过滤篮为用于过滤小尺寸杂质的中效过滤篮。

(三)有益效果

通过上述结构设计,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雨水回收系统中,入水口部件用于设置到道路两侧形成道路路牙结构,在雨天其能够直接将道路上的雨水进行回收。雨水经过入水口部件进入到过滤部件内,经过过滤部件的过滤雨水流入到缓冲部件,雨水在缓冲部件中进行静置,其上层较为清澈,通过抽水管将上清水抽入到净化蓄水池中备用,在净化蓄水池内的雨水可以用作绿植灌溉、园林环卫用水。本实用新型能够对雨水进行高效的回收、利用,其不仅能够缓解市政污水处理压力,还能够节约水资源,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雨水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1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入水口部件1、波纹管2、主管路3、过滤部件4、过滤篮5、缓冲部件6、净化蓄水池7、第一抽水泵8、第二抽水泵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雨水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雨水回收系统,用于对雨水进行回收,本实用新型可以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初级净化,并可以将净化后的雨水进行储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该雨水回收系统具体包括如下部件:

1、用于雨水流入到系统内的入水口部件。

入水口部件1包括有由混凝土制成的砼结构主体,砼结构主体为长方体结构,在其一侧面上开设有入水口,在其底面上开设有连接口,在其主体部分形成有流通通道,这样入水口以及连接口可以通过流通通道实现连通。在本实用新型中,流通通道可以采用PVC管结构设计,入水口部件1由混凝土浇筑而成,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将流通通道设置到浇筑模具中,当混凝土干燥成型后,流通通道就直接固定在入水口部件1内部。

入水口部件1用于布置到道路两侧,其类似于传统道路路牙砖,入水口部件1设置到道路上以后,其上开设的入水口朝向道路一侧设置,这样在下雨天气,雨水就能够直接从入水口流经流通通道由连接口进入到波纹管2中。由于入水口部件1设置到道路两侧,其设置数量较为庞大,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主管路3,主管路3预埋到入水口部件1的下方,波纹管2与主管路3之间通过法兰实现连接。为了减少波纹管2与主管路3之间连接的工作量,本实用新型可以将入水口部件1的尺寸设计的较大,这样可以减少入水口部件1的铺设量,从而达到减小管路之间连接工作量的目的。

2、用于对雨水进行过滤的过滤部件。

过滤部件4包括有过滤主体,过滤主体为罐体结构,过滤主体竖直设置、过滤主体的顶端与主管路3连通,于过滤主体内部设置有用于对雨水进行过滤的过滤篮5。

过滤主体采用PVC塑料制成圆筒形的罐体结构,过滤主体预埋到地下,其采用竖直方式设置,在过滤主体内设置了过滤篮5,这样雨水进入到过滤主体后经过过滤篮5能够将类树枝、石块等杂质过滤掉。当然,为了避免在过滤主体内堆积过多的杂质,本实用新型可以在入水口部件1的入水口上设置过滤网,通过过滤网对雨水进行预处理将绝大部分的杂质去除。

3、用于对雨水进行静置沉淀处理的缓冲部件。

缓冲部件6包括有缓冲主体,缓冲主体为罐体结构,缓冲主体竖直设置,缓冲主体设置于过滤部件4的下方,缓冲主体的顶端与过滤主体的底端连通。缓冲部件6可以预埋到地表以下,也可以设置到地面上,缓冲部件6与过滤部件4之间通过PVC管路连接,在该管路上可以设置水泵,用于将过滤部件4内的雨水抽到缓冲部件6中。缓冲部件6采用PVC塑料结构制成,其具有高结构强度以及高防腐性能。

4、用于对雨水进行储存的净化蓄水池。

净化蓄水池7包括有净化主体,净化主体为罐体结构,净化主体与缓冲主体并列设置,于缓冲主体的顶端设置有抽水管、于净化主体的顶端设置有入水管,抽水管与入水管连接形成中转管路,于中转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抽水泵8,于净化主体的顶端还设置有放水管,于放水管上设置有第二抽水泵9。

在缓冲主体的顶端设置抽水管,这样可以首先将缓冲主体内的上清水进行抽走,然后再抽取下部较为浑浊的雨水。如果在雨季,降水较为频繁的情况下,这样可以保持净化蓄水池7内长期储存非常洁净的雨水。

净化主体采用PVC塑料制成,净化主体与缓冲主体并列设置,当缓冲主体预埋到地下,净化主体也预埋地下,当缓冲主体设置在地表,净化主体也设置在地表。

本实用新型优先将净化主体以及缓冲主体设置在地表,其便于设备的维护。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在净化主体以及缓冲主体的外侧面上喷涂玻璃钢,之后将净化主体以及缓冲主体设置到地表以下,这样可以减小本实用新型的占地空间。

通过上述结构设计,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雨水回收系统中,入水口部件1用于设置到道路两侧形成道路路牙结构,在雨天其能够直接将道路上的雨水进行回收。雨水经过入水口部件1进入到过滤部件4内,经过过滤部件4的过滤雨水流入到缓冲部件6,雨水在缓冲部件6中进行静置,其上层较为清澈,通过抽水管将上清水抽入到净化蓄水池7中备用,在净化蓄水池7内的雨水可以用作绿植灌溉、园林环卫用水。本实用新型能够对雨水进行高效的回收、利用,其不仅能够缓解市政污水处理压力,还能够节约水资源,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由于本实用新型是对雨水进行回收、净化、储存,雨水呈弱酸性,其具有一定的腐蚀性,为了提高本实用新型的防腐性能,在本实用新型中:过滤主体为PVC塑料过滤主体;缓冲主体为PVC塑料缓冲主体;净化主体为PVC塑料净化主体。

具体地,过滤主体、缓冲主体以及净化主体可以采用PVC泡沫塑料板制成,其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优良的防腐性能,同时整体质量较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过滤主体竖直设置、其顶部与主管路3连接、其底部与缓冲主体连接,于过滤主体内、于竖直方向上设置有两个过滤篮,两个过滤篮间隔设置,两个过滤篮中、位于上侧的过滤篮为用于过滤大尺寸杂质的初效过滤篮、位于下侧的过滤篮为用于过滤小尺寸杂质的中效过滤篮。上述的初效过滤篮上开设的过滤孔的孔径为2-5cm,中效过滤篮上开设的过滤孔的孔径为1.0-2.5cm。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