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32008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一种雨水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雨水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3905084U,公告日为2014年10月29日,公告了一种屋顶雨水收集装置,其技术方案的要点是:所述的屋顶雨水收集装置包含一对平行设置的驱动横条,所述的驱动横条之间设有一对平行设置的固定支架,所述的固定支架之间设有一对可翻转的收集部,所述的驱动横条上设有一对驱动通孔,所述的固定支架包含一固定横条,所述的固定横条上设有一对三角形的固定突出,所述的固定突出的顶部分别设有一驱动卡隼,所述的收集部包含一收集支架,所述的收集支架的顶部设有一平板状的收集平板,所述的收集支架的尾部设有一驱动接头,所述的收集平板的底部设有一收集渠道,所述的收集渠道的内壁上设有一密封卡槽,所述的密封卡槽内设有一可拆卸的密封长条,所述的收集支架的中部设有一连接卡孔,所述的驱动卡隼贯穿所述的连接卡孔,所述的驱动接头贯穿所述的驱动通孔。

上述雨水收集装置铺设在屋顶上,其雨水收集面积依赖于屋顶面积,且雨水收集能力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雨水收集装置,具有不受限于屋顶面积且具有较高的雨水收集能力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雨水收集装置,包括设置于屋顶的底座以及安装于所述底座上可相对于所述底座向上顺序升起的以形成台阶状收集部的收集组件,其中,所述底座上端开口且具有存水槽,所述收集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底座中心的升降驱动组件、套接在一起的可沿中心轴方向滑移的若干收集槽,每个收集槽包括用于使与其相邻的内部收集槽穿过的中心通孔,每个收集槽的侧壁上设有升起时用于托起与其相邻的外部收集槽的第一凸环;所述收集槽的侧壁设有收集孔,中心部的收集槽与升降驱动组件的推杆端部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干收集槽套接在一起形成收集组件,收集槽在升降驱动组件的驱动下沿中心轴方向向上滑移展开成台阶状,中心通孔用于使相邻的内部收集槽向上展开时穿过,收集槽的侧壁设有第一凸环,当升降驱动组件的推杆顶起中部的收集槽,中部收集槽向上运动,通过第一凸环带动与之相邻的外部收集槽向上运动,这样实现收集组件的由内至外的顺序展开形成台阶状,收集槽的侧壁设有收集孔,雨水通过收集孔进入具有存水槽的底座内,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合理利用了竖直空间,当收集组件展开时具有不受限于屋顶面积的雨水收集面,具有较高的雨水收集能力。

进一步,每个所述收集槽的侧壁上端设有下降时用于将与之相邻的外部收集槽下压的第二凸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二凸环,收集组件在收起时,升降组件的推杆将中部的收集槽向下拉,第二凸环下压与其相邻的尾部收集槽,使得收集组件自内向外顺序收起。

进一步,所述收集孔自外向内向下倾斜。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收集孔自外向内向下倾斜,雨水可顺着倾斜的收集孔滑移到底座内。

进一步,所述底座内部中心处设有防水腔,所述升降驱动组件位于所述防水腔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防水腔,用来保护升降驱动组件,防止升降驱动组件直接浸泡在水中损坏升降驱动组件。

进一步,所述升降驱动组件为电推杆或电液推杆。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推杆和电液推杆是一种直线往复驱动装置,用于将收集组件展开或收起。

进一步,所述防水腔的顶壁为向下倾斜的锥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水腔的顶壁为向下倾斜的锥面,这样顶壁的水可以顺着锥面滑下。

进一步,所述收集槽内设有一圈档水壁,所述挡水壁与所述收集槽的外壁之间形成雨水通道。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挡水壁,雨水在进入收集槽后通过挡水壁格挡后通过雨水通道进入底座内,这样可以防止雨水在收集槽内飞溅。

进一步,每个所述收集槽的底部设有配重块。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配重块,提高了收集槽的重力,使得收集槽在展开和收起的过程中动作更加平稳。

综上所述,若干收集槽套接在一起形成收集组件,收集槽在升降驱动组件的驱动下沿中心轴方向向上滑移展开成台阶状,中心通孔用于使相邻的内部收集槽向上展开时穿过,收集槽的侧壁设有第一凸环,当升降驱动组件的推杆顶起中部的收集槽,中部收集槽向上运动,通过第一凸环带动与之相邻的外部收集槽向上运动,这样实现收集组件的由内至外的顺序展开形成台阶状,收集槽的侧壁设有收集孔,雨水通过收集孔进入具有存水槽的底座内,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合理利用了竖直空间,当收集组件展开时具有不受限于屋顶面积的雨水收集面,具有较高的雨水收集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建筑立体绿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雨水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空中种植地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屋顶种植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C-C方向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阳台种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阳台种植系统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D-D方向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0、雨水收集装置;101、底座;102、收集槽;103、中心通孔;104、第一凸环;105、收集孔;106、第二凸环;107、防水腔;1071、锥面;108、升降驱动组件;1081、伸缩杆;109、档水壁;110、雨水通道;111、配重块;20、空中种植地;201、种植架;2011、底板;2012、立板;202、种植板;203、安装孔;204、安装柱;205、安装套;206、支撑板;207、托柱;208、喷水组件;209、喷水头;210、支管;30、屋顶种植池;301、种植槽;302、过滤室;303、储水槽;304、出水管;305、过滤棉;306、颗粒活性炭滤板;307、压缩活性炭滤板;308、循环管;309、滤网;310、封闭盖;311、排气口;312、溢流孔;313、溢流槽;314、回流管;40、阳台种植系统;401、支架;402、雨水收集板;403、雨水存储槽;404、植物栽培口;405、限位板;406、齿条;407、轮齿部;408、电机;409、种植管;5、水泵、501、第一管路;502、第二管路;503、第三管路;504、第四管路;505、第五管路;506、第六管路;507、第七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详细说明。

一种建筑立体绿化系统,参见图1,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雨水收集装置10、空中种植地20、屋顶种植池30以及阳台种植系统40,其中,雨水收集装置10、空中种植地20以及屋顶种植池30都安装于屋顶上。

参见图2、图3,雨水收集装置10包括设置于屋顶的底座101以及安装于底座101上可相对于底座101向上顺序升起的以形成台阶状收集部的收集组件,图中示出的状态为收集组件向上展开处于雨水收集状态的状态图,当晴天时,收集组件可向下收起于底座101内。

底座101上端开口且具有存水槽,上端的开口为圆形且圆形的开口位于底座101上端面;收集组件包括设于底座101中心的升降驱动组件108、套接在一起的可沿中心轴方向滑移的若干收集槽102,底座101以及收集槽102均为回转体;每个收集槽102包括用于使与其相邻的内部收集槽102穿过的中心通孔103,每个收集槽102的侧壁上设有升起时用于托起与其相邻的外部收集槽102的第一凸环104;收集槽102的侧壁设有自外向内向下倾斜的用于收集雨水的收集孔105,中心部的收集槽102与升降驱动组件108的推杆端部固定连接。

每个收集槽102的侧壁上端设有下降时用于将与之相邻的外部收集槽102下压的第二凸环106。

为了保护升降组件,防止雨水对升降组件造成损坏,底座101内部中心处设有防水腔107,升降驱动组件108位于防水腔107内,升降驱动组件108可以为电推杆或电液推杆;防水腔107的顶壁为向下倾斜的锥面1071,电推杆或电液推杆的伸缩杆1081穿过顶壁锥面1071的中心并连接在最顶部的收集槽102的中心。

收集槽102内设有一圈档水壁109,挡水壁与收集槽102的外壁之间形成雨水通道110。

为了使收集槽102在升降过程中运动更加平稳,每个收集槽102的底部设有配重块111。

参见图4、图5,空中种植地20包括固定于屋顶的种植架201、交错安装在种植架201上的若干种植板202,其中,种植架201包括通过螺栓固定在屋顶的底板2011和固定在底板2011上的立板2012,立板2012垂直的固定在底板2011的中部,

立板2012上沿竖直方向设有若干行安装孔203,每行安装孔203有两个,安装孔203的底壁设有安装柱204,种植板202上设有套接在安装柱204内的安装套205,安装柱204顶部与安装孔203的顶壁之间设有用于套入或拆卸安装套205的空间,安装套205的内径与安装柱204相适配,安装套205套接在安装柱204上时,种植板202不会晃动;为了提高安装板的稳定性,立板2012上在安装孔203下端还设有支撑安装板的支撑板206;支撑板206上表面与种植板202的下表面相贴合。

为了进一步提高种植板202的稳定性,支撑板206的外侧壁设有插有用于托起种植板202的托柱207。

每个安装孔203内安装有分别位于立板2012两端的种植板202,安装在同一个安装孔203内的种植板202的安装套205均套设在安装柱204上。

种植板202的下端设有用于对其下侧种植板202上喷水的喷水组件208,最下侧的喷水板上不设置喷水组件208,喷水组件208接有用于向喷水组件208通入水的第七水管507。喷水组件208为固定在种植板202底面的喷水板,喷水板通过支管210与第七水管507连通,立板2012顶端设有与第七水管507连通的向顶部种植板202喷水的喷水头209,喷水头209为旋转喷头。

在其他实施例中,喷水组件208为固定在托柱207上的喷头(图中未示出)。

参见图6和图7,屋顶种植池30包括种植槽301、过滤室302和储水槽303,其中,种植槽301、储水槽303分别通过带有水泵5的循环管308与过滤室302连通,循环管308的进水端安装有滤网309,雨水先经过滤网309的过滤后才进入循环管308内。过滤室302内设有过滤组件,过滤室302连通有将过滤后的水分别回流至种植槽301和储水槽303的出水管304,两个出水管304设置在过滤室302的侧壁的顶端。两条循环管308的出水口与过滤室302的槽底连通。

过滤组件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过滤棉305、颗粒活性炭滤板306和压缩活性炭滤板307,颗粒活性炭滤板306包括具有腔体的外壳,外壳上设有通水孔,腔体内设有颗粒活性炭。压缩活性炭滤板307由粉状原料活性炭和粘结剂经混捏、挤压成型再经炭化、活化等工序制成,粉状炭的粒度达到微米级,吸附能力更快,更强。

过滤室302顶端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过滤室302的封闭盖310,封闭盖310铰接在过滤室302上端,可向上翻转打开过滤室302,封闭盖310上设有排气口311。

种植槽301的侧壁设有溢流孔312,种植槽301外壁围设有用于收集从溢流孔312排出的水的溢流槽313。溢流槽313通过带有水泵5的回流管314与储水槽303连通。

参见图8-图10,阳台种植系统40包括支架401、安装于支架401背板的雨水收集板402、位于支架401下端的用于承接雨水收集板402收集的雨水的雨水存储槽403,其中,支架401的前板设有弯曲向下延伸的种植管409,种植管409的管壁上设有开口向上设置的用于插入植物的植物栽培口404,种植管409下端向前倾斜延伸以在植物栽培口404正上方形成植物生长区。

种植管409上下均开口,且下端的开口通入雨水存储槽403内,下端的开口具有逐渐收紧的出水部,这样可以使种植管409内的水缓慢流入雨水存储槽403内,雨水存储槽403内通过带有水泵5的管路与种植管409的上端开口连通。

雨水收集板402下端铰接在支架401的背板上,雨水收集板402上端向外翻折形成用于收集雨水的收集口。

支架401上设有将雨水收集板402的最大翻转角度限制在45°至75°之间一个固定值的限位板405。

支架401上还设有驱动雨水收集板402打开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在支架401上的齿条406、与齿条406啮合的且固定连接在雨水收集板402上的轮齿部407和驱动齿条406上下移动的电机408,其中,雨水收集板402与支架401的铰接轴与轮齿部407的转动中心同心设置。

参见图1,底座101通过第一管路501与储水槽303连通,雨水存储槽403与储水槽303通过第二管路502连通。溢流槽313通过第三管路503与雨水存储槽403连通,溢流槽313还通过带有水泵5的第四管路504与储水槽303连通。储水槽303通过带有水泵5的第五管路505与第七水管507连通。

储水槽303顶部设有防溢口,防溢口通过第六管路506与楼房的排水通道连通。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