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中浮动施工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99378阅读:7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中浮动施工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中钢管桩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水中浮动施工平台。



背景技术:

钢管桩是适用于码头港口建设中的基础,其直径范围一般在400-2000mm之间。利用现有的施工方案进行水中钢管桩施工时,钢管桩受到水流冲击导致倾斜,钢管桩的定位精度差、桩身易倾斜,同时容易造成施工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中浮动施工平台,以解决钢管桩的定位精度差、桩身易倾斜,同时容易造成施工风险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水中浮动施工平台,其包括:底架、护栏、踏板和浮管;所述底架包括第一操作区、第二操作区和连接区;所述第一操作区和第二操作区为矩形结构,所述连接区为矩形结构,第一操作区和第二操作区相互间隔的连接在所述连接区的一边,在第一操作区与第二操作区之间形成定位间隙;所述护栏围绕底架的外围设置,在竖直方向与底架所在的水平面垂直;所述踏板铺设在所述底架上;所述浮管包括第一浮管和第二浮管,所述第一浮管通过斜撑固定连接在底架的第一操作区的下方,第一浮管的轴向方向与第一操作区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二浮管通过斜撑固定连接在底架的第二操作区的下方,第二浮管的轴向方向与第二操作区的长度方向平行。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水中浮动施工平台,进一步,底架的第一操作区和底架的第二操作区均包括第一长角钢、第二长角钢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长角钢和第二长角钢之间的多个短杆。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中浮动施工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栏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水平护栏杆以及竖向护栏杆。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水中浮动施工平台,进一步,所述第一浮管通过两组斜撑固定连接在底架的第一操作区的下方;所述第二浮管通过两组斜撑固定连接在底架的第二操作区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水中浮动施工平台,进一步,还包括水中定位柱,所述水中定位柱包括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固定连接在底架的连接区位置,位于第一操作区与第二操作区之间的定位间隙内;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水中钢管桩的外部直径。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水中浮动施工平台,进一步,所述浮管为钢管,钢管的两端开口利用钢板密封焊接。

本实用新型的水中浮动施工平台可有效避免水中钢管桩施工时被水流冲击导致倾斜,管桩施工时具有桩位精确、桩身垂直、施工安全、快捷等优点。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的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水中浮动施工平台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水中浮动施工平台正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水中浮动施工平台侧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底架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底架,2、护栏,3、浮管,4、斜撑,5、踏板,6、水中定位柱,7、钢管桩,11、第一操作区,12、第二操作区,13、连接区,14、第一长角钢,15、第二长角钢,16、短杆,21、水平护栏杆,22、竖向护栏杆,31、第一浮管,32、第二浮管,61、第一定位柱,62、第二定位柱。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水中浮动施工平台的实施例。

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及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各部件的结构,各附图之间并未按照相同的比例绘制。相同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部分。

图1、图2和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水中浮动施工平台,其包括:底架1、护栏2、踏板5和浮管3;

如图4所示,底架1包括第一操作区11、第二操作区12和连接区13;第一操作区11和第二操作区12为矩形结构,连接区13为矩形结构,第一操作区11和第二操作区12相互间隔的连接在连接区13的一边,在第一操作区11与第二操作区12之间形成定位间隙;按照上述方式设置,所构成的底架为凹字形结构,即第一操作区和第二操作区构成凹字形结构的两个伸出部分。此种结构的优点是,能够将待施工的钢管桩置于定位间隙内,便于后续的施工。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底架1的第一操作区11和底架1的第二操作区12均包括第一长角钢14、第二长角钢15以及连接在第一长角钢14和第二长角钢15之间的多个短杆16。

护栏2围绕底架1的外围设置,在竖直方向与底架1所在的水平面垂直;踏板5铺设在底架1上;设置护栏的目的是保护施工人员,防止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跌入水中;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护栏2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水平护栏杆21以及竖向护栏杆22。

浮管3包括第一浮管31和第二浮管32,第一浮管31通过斜撑4固定连接在底架1的第一操作区11的下方,第一浮管31的轴向方向与第一操作区11的长度方向平行;第二浮管32通过斜撑4固定连接在底架1的第二操作区12的下方,第二浮管32的轴向方向与第二操作区12的长度方向平行。如图3所示,第一浮管31通过两组斜撑4固定连接在底架1的第一操作区11的下方;第二浮管32通过两组斜撑4固定连接在底架1的第二操作区12的下方。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浮管3为钢管,钢管的两端开口利用钢板密封焊接。

结合图1说明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水中浮动施工平台,该工作平台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还包括水中定位柱6,水中定位柱6包括第一定位柱61和第二定位柱62,第一定位柱61和第二定位柱62固定连接在底架1的连接区13位置(延伸指向与第一操作区和第二操作区相同),位于第一操作区11与第二操作区12之间的定位间隙内;第一定位柱61和第二定位柱62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水中钢管桩7的外部直径。上述水中定位柱的作用是精确定位钢管桩的位置,提高钢管桩的施工精度。首先第一定位柱61和第二定位柱62的固定位置必须在位于第一操作区11与第二操作区12之间的定位间隙内,同时第一定位柱61和第二定位柱62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水中钢管桩7的外部直径,优选等于水中钢管桩7的外部直径,或大于该直径5mm~100mm,否则无法实现精确定位的目的。

上述披露的各技术特征并不限于已披露的与其它特征的组合,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根据发明之目的进行各技术特征之间的其它组合,以实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