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即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23421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即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坐便器加热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即热装置。



背景技术:

坐便器是人们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卫生器具。随着技术不断的进步,通过温水来自动清洗臀部的智能坐便器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

现有智能坐便器的温水获取方式包括储热式和即热式。储热式是将水箱内的水预先加热至设定温度并存储,需要使用时则可以直接从水箱内取用;这种方式存在耗电量大、水温不稳定等问题,且水箱内温水长期浸泡容易滋生细菌和结垢。即热式是在需要用水时,将水通过即热装置加热,进而快速获取设定温度的温水,再用该加热好的温水清洗臀部;这种实时获取温水的方式更加干净卫生,耗电量也小,但是,现有的即热装置普遍存在安全防护不够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热装置,其具有可降低安全隐患,降低能耗的的优点。

一种即热装置,包括即热管、排气阀、出水管和加热组件;所述出水管经由所述排气阀与所述即热管相通;所述即热管一端端部设有进水口;所述排气阀上设有检测口;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第一导热板、可控硅、加热管、温控开关、第二导热板和保险丝;所述第一导热板固定在所述进水口一侧;所述可控硅固定在所述第一导热板上;所述加热管固定在所述即热管内;所述温控开关通过所述第二导热板固定在所述检测口上;所述保险丝设置在所述即热管的外侧并紧贴所述即热管外表面,且所述保险丝与所述可控硅、温控开关和加热管串联连接。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温控开关实时检测加热后的水温,并在出现故障导致水温超过设定温度时断开加热管电源,有效防止了温度过高带来的不安全隐患;通过保险丝实时测量即热管的温度,并在超过设定温度时断开加热管电源,有效防止加热管持续加温或干烧的情况,进一步降低了安全隐患;将固定有可控硅的第一导热板设置在进水口的一侧,不仅可以带走可控硅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而且可以提高进水温度,降低能耗。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即热管内,并位于所述加热管的进水端的一侧;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另一端外露,并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即热管的管体内,并位于所述加热管的出水端的一侧;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另一端外露,并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加热管信号连接,且分别接收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并向所述加热管发送加热控制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流量传感器;所述流量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出水管内,并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且向所述控制器发送水量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即热管包括管头、管体和后盖;所述管头设置在所述管体的一端端部;所述后盖设置在所述管体的另一端端部,且所述管头、管体和后盖一体固定连接;所述管头的一端端部设有所述进水口;所述后盖内设有一容置空间;所述后盖与所述管体之间还设有挤压后可向所述容置空间延伸的弹性膜片。

进一步地,所述排气阀包括安装块、阀体、排气弯头和排气浮筒;所述安装块中空,并固定在所述即热管上,且与所述即热管相通;所述安装块上端设有所述检测口;所述阀体固定在所述安装块的侧面,并与所述安装块相通;所述阀体的上端设有排气口,所述排气浮筒设置在所述阀体的排气口内,所述排气弯头盖设在所述排气口上,并通过所述排气浮筒与所述阀体相通,且在所述管体内的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时,所述排气浮筒在管体内气压的作用下往上移动而堵住所述排气弯头;在所述管体内的气压小于外界气压时,所述排气浮筒在外界气压的作用往下移动,进而使所述排浮筒与所述排气弯头之间产生排气空隙。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热板和第二导热板均为导热铜板。

进一步地,所述可控硅连接有第一接地线;所述第二导热板连接有第二接地线。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温控开关实时检测加热后的水温,并在出现故障导致水温超过设定温度时断开加热管电源,有效防止了温度过高带来的不安全隐患;通过保险丝实时测量即热管的温度,并在超过设定温度时断开加热管电源,有效防止加热管持续加温或干烧的情况,进一步降低了安全隐患;将固定有可控硅的第一导热板设置在进水口的一侧,不仅可以带走可控硅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而且可以提高进水温度,降低能耗。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测量加热管进水端和加热管出水端的水温,从而实现稳定地控制加热管的发热功率,稳定地控制出水温度。通过流量传感器测量出水管的出水量,从而可控制过大流量、过小流量、没水情况下对出水温度稳定性及对器件损坏进行保护。通过设置排气阀,可防止加热管内的水印加热形成水蒸气时,过高温的水蒸气烫到人体,同时也可在即热管所在的供水通道负压时,防止便池里的水通过清洗喷管吸入即热管所在的供水通道,从而保证污水不吸回即热管所在的供水通道。通过在后盖与罐体之间设置弹性膜片,防止在所述管体内的水因结冰而体积增大时,水结冰膨胀而撑裂管体,多层次的保护,以确保即热装置的使用安全。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即热装置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即热装置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即热装置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坚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即热装置的爆炸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即热装置的前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即热装置的后视结构示意图。该即热装置包括即热管1、排气阀2、出水管3和加热组件4。所述出水管3经由所述排气阀2与所述即热管1相通。所述加热组件4用于检测所述即热管1内加热的水的温度和流量,从容有效控制温水的温度和流量,确保使用安全。

所述即热管1包括管头11、管体12和后盖13。所述管头11设置在所述管体12的一端端部;所述后盖13设置在所述管体12的另一端端部,且所述管头11、管体12和后盖13一体固定连接。所述管头11的一端端部设有进水口111。所述后盖13内设有一容置空间131,且所述后盖13与所述管体12之间还设有挤压后可向所述容置空间131延伸的弹性膜片14,当所述管体12内的水因结冰而体积增大时,将挤压所述弹性膜片14,并使弹性膜片14延伸至所述后盖13的容置空间131内,以防止水结冰膨胀而撑裂管体12。

所述排气阀2包括安装块21、阀体22、排气弯头23和排气浮筒24。所述安装块21中空,并固定在所述即热管1上,且与所述即热管1相通。所述安装块21上端设有检测口。所述阀体22固定在所述安装块21的侧面,并与所述安装块21相通。所述阀体22的上端设有排气口221,所述排气浮筒24设置在所述阀体的排气口221内,所述排气弯头23盖设在所述排气口221上,并通过所述排气浮筒24与所述阀体22相通,且在所述管体12内的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时,所述排气浮筒24在管体12内气压的作用下往上移动而堵住所述排气弯头23,在所述管体12内的气压小于外界气压时,所述排气浮筒24在外界气压的作用往下移动,进而使所述排浮筒与所述排气弯头23之间产生排气空隙,从而使所述管体12内蒸发生成的水蒸气经由安装块21、阀体22、排气空隙和排气弯头23排出。

所述加热组件4包括第一导热板41、可控硅42、加热管43、温控开关44、第二导热板45、保险丝46、保险丝盖47、第一温度传感器48、第二温度传感器49、控制器(图中未示)和流量传感器410。所述第一导热板41固定在所述管头11的进水口111一侧;所述可控硅42固定在所述第一导热板41上。所述加热管43固定在所述即热管1的管体12内。所述温控开关44通过所述第二导热板45固定在所述安装块21的检测口上。所述保险丝46设置在所述即热管1的外侧并紧贴所述即热管1外表面,且所述保险丝46与可控硅42、温控开关44和加热管43串联连接。所述保险丝盖47盖设在所述保险丝46上。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48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即热管1的管头11内,并位于所述加热管43的进水端的一侧,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48的另一端外露,并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49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即热管1的管体12内,并位于所述加热管43的出水端的一侧,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49的另一端外露,并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加热管43信号连接,且分别接收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48和第二温度传感器49的温度信号,并向所述加热管43发送加热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加热管43的加热功率。所述流量传感器410设置在所述出水管3内,并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且向所述控制器发送水量信号,以确保出水温度的稳定性,防止器件过大流量、过小流量或没水情况下对器件损坏进行保护。

所述第一导热板41和第二导热板45均为导热铜板。

为确保用电安全,所述可控硅42连接有第一接地线421;所述第二导热板45连接有第二接地线451。

为防止漏水,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48与所述管头11的连接处、所述第一导热板41与所述管头11的连接处、所述管体12与所述管头11连接处、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49与所述管体12的连接处、所述第二导热板45与安装块21的连接处、所述排气阀2与所述安装块21的连接处、以及所述排气弯头23与所述阀体22的的连接处均设有密封圈。

另外,整个即热装置安装时,整体倾斜1°至3°,当管体12内存在一些气泡或加热会产生汽泡,倾斜角度管道更为流畅,有利于汽泡顺利排出

使用时,外界水从管头11的进水口111依序经过第一导热板41和第一温度传感器48进入管体12内,并带走可控硅42工作产生的热量,且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48测量进入加热管43的水的温度,以将进入加热管43的水温度传送到控制器。水经过管体12内的加热管43加热,并经由第二温度传感器49、安装块21和排气阀2,从出水管3排出;第二温度传感器49测量经过加热管43加热后的水的温度,并将加热后的水温度传送到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水进入加入管的水温和流出加热管43的水温,控制所述加热管43的发热功率,从而实现有效地控制出水温度。同时,温控开关44实时测量流出加热管43的温度,且在温度超过48℃时,断开加热管43电源,停止加热;保险丝46测量即热管1的温度,当即热管1的温度超过72℃时,断开加热管43电源,停止加热,进而有效防止加热管43持续加温或干烧的情况;通过流量传感器410测量出水管3的出水量,从而可控制过大流量、过小流量、没水情况下对出水温度稳定性及对器件损坏进行保护。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温控开关实时检测加热后的水温,并在出现故障导致水温超过设定温度时断开加热管电源,有效防止了温度过高带来的不安全隐患;通过保险丝实时测量即热管的温度,并在超过设定温度时断开加热管电源,有效防止加热管持续加温或干烧的情况,进一步降低了安全隐患;将固定有可控硅的第一导热板设置在进水口的一侧,不仅可以带走可控硅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而且可以提高进水温度,降低能耗。

进一步地,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测量加热管进水端和加热管出水端的水温,从而实现稳定地控制加热管的发热功率,稳定地控制出水温度。通过流量传感器测量出水管的出水量,从而可控制过大流量、过小流量、没水情况下对出水温度稳定性及对器件损坏进行保护。通过设置排气阀,可防止加热管内的水印加热形成水蒸气时,过高温的水蒸气烫到人体,同时也可在即热管所在的供水通道负压时,防止便池里的水通过清洗喷管吸入即热管所在的供水通道,从而保证污水不吸回即热管所在的供水通道。通过在后盖与罐体之间设置弹性膜片,防止在所述管体内的水因结冰而体积增大时,水结冰膨胀而撑裂管体,多层次的保护,以确保即热装置的使用安全。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