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漏水止水结构及包含该止水结构的基坑围护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93135发布日期:2018-07-07 20:16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坑围护结构,特别涉及基坑漏水止水结构及包含该止水结构的基坑围护系统。



背景技术:

在基坑围护施工中,往往会由于地质情况或施工操作不当等原因,造成基坑漏水、涌水。因此,采取一种快速有效的处理方法进行堵漏,是对基坑安全施工的保障,同时也可以避免由于漏水、涌水造成基坑塌方,从而带来一系列的损失。

公告号为CN204080873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深基坑围护结构漏水快速处理构造。在发现漏水处后,将一中空注浆管插入漏水孔内,并现场配制注浆液,注浆液主要采用水溶性聚氨酯灌浆料,利用注浆泵将调制好的浆料通过注浆管注进涌水点,注浆液迅速分散、乳化、发泡,形成固结体,从而将涌水点堵住。

但是,由于该技术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现场配制灌浆料,并借用注浆泵将浆料注入注浆管内,因此操作耗时、繁琐,且需要借助注浆工具进行注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基坑漏水止水结构,其可以快速、方便地对基坑中的漏水点封堵,以免基坑漏水影响其正常施工。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基坑漏水止水结构,包括溢水管,还包括环绕所述溢水管外周设置的浆料袋,所述浆料袋内灌装有水溶性聚氨酯浆料,所述浆料袋沿所述溢水管长度方向设有若干个,每一所述浆料袋的一侧滑移设有环形刺破板;还包括驱动所述环形刺破板沿所述溢水管长度方向滑移的驱动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基坑内的漏水孔进行处理时,将溢水管插入漏水孔内,从而,漏水孔内的水在自身压力下通过溢水管排出;之后,通过驱动结构驱动环形刺破板向浆料袋方向靠近,并将浆料袋刺破,水溶性聚氨酯浆料从浆料袋内流出,与漏水孔内的水反应,乳化、发泡,形成固结体,从而将溢水管外壁与漏水孔之间的缝隙封堵,避免水从该缝隙中溢出,之后,再将溢水管管头封堵即可。

进一步的,所述溢水管管壁内沿其长度方向设有滑移槽,所述滑移槽横截面呈T形,所述驱动结构包括滑移设于所述滑移槽内的联动板,每一所述环形刺破板通过固定柱与所述联动板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对浆料袋刺破时,通过驱动联动板沿滑移槽移动,进而联动板带动所有环形刺破板向浆料袋方向移动,从而将浆料袋刺破。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结构还包括连接于所述联动板上端面与所述滑移槽上端之间的弹簧;所述滑移槽靠近所述弹簧的一端,垂直所述滑移槽开设有一横向宽度大于所述滑移槽的让位槽,所述联动板上对应所述让位槽开设有一垂直于所述联动板的卡嵌槽,所述让位槽内卡设有同时插入所述卡嵌槽内的卡板,当所述卡板卡设于所述让位槽及卡嵌槽内时,所述弹簧呈压缩状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常态下,卡板卡设在卡嵌槽和让位槽内,避免联动板在重力作用下在滑移槽内移动,误将浆料袋刺破;需要将浆料袋刺破时,将卡板抽出,从而,弹簧驱动联动板向滑移槽底部滑移,进而,环形刺破板将浆料袋刺破,水溶性聚氨酯浆料顺利从浆料袋内流出。

进一步的,所述溢水管顶部水平设有封板,所述封板包括五个相同的瓣状设置的子封板,相邻所述子封板的分割缝成弧形,且以所述溢水管的圆心为中心成旋涡状分布,每一所述子封板边沿处分别通过一竖直转轴与所述溢水管管壁转动连接,所述子封板以所述转轴为轴心转出所述溢水管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水时,将所有子封板转出溢水管,使水流能够顺利流出溢水管;排水完毕后,将所有子封板转入溢水管,将溢水管封堵即可;并且,将封板设置在溢水管上,可以避免常规封板与溢水管分离,易导致封板丢失的情况。

进一步的,所述竖直转轴位于相应所述子封板的内凹侧,且每一所述子封板的内凹侧侧壁的上层面开设有第一让位槽,每一所述子封板的外凸侧侧壁的下层面开设有第二让位槽,所述第一让位槽与第二让位槽在竖直平面上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让位槽和第二让位槽的开设可以确保子封板可以顺利从溢水管中转出,避免子封板以竖直转轴为转动中心转动时,相邻的子封板将相互卡嵌,造成子封板无法转出的现象;第一让位槽和第二让位槽在竖直平面上交错设置,可以保证整个封板在竖直方向上完全封闭,从而较好地对溢水管进行封堵。

进一步的,相邻所述子封板外侧壁之间连接有连接带,至少一个子封板的外侧壁设有把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子封板的外壁设置把手,这样,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拉动把手将子封板从溢水管内拉出,方便操作;连接带可以使一个子封板转动时,带动其相邻的子封板转动,从而对一个子封板操作,即可实现所有子封板的联动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溢水管外环绕所述溢水管设有托板,所述浆料袋放置于所述托板上,所述托板上设有溢浆孔,所述环形刺破板上,对应所述溢浆孔设有尖刺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托板对浆料袋支撑,在刺破浆料袋时,尖刺部将浆料袋刺破,并进一步插入溢浆孔内,从而保证浆料袋能够完全被刺破,使浆料顺利流出。

进一步的,所述托板外周竖直设有挡板,所述浆料袋置于所述挡板与所述溢水管外壁之间,所述环形刺破板宽度不大于所述挡板与所述溢水管之间的距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板可以将浆料袋完好地保存在挡板与溢水管外壁之间,避免浆料袋在非使用状态时被误刺破,影响其正常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基坑围护系统,包括上述所述的基坑漏水止水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施工过程中出现基坑漏水情况时,利用基坑漏水应急止水结构对漏水点封堵,以免其影响基坑内的正常施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在溢水管外设置水溶性聚氨酯浆料的浆料袋,以及刺破浆料袋的环形刺破板,在对基坑内的漏水孔进行处理时,将溢水管插入漏水孔内,从而,漏水孔内的水通过溢水管排出;之后,通过驱动结构驱动环形刺破板向浆料袋方向靠近,并将浆料袋刺破,水溶性聚氨酯浆料从浆料袋内流出,与漏水孔内的水反应,乳化、发泡,形成固结体,从而将溢水管外壁与漏水孔之间的缝隙封堵,避免水从该缝隙中溢出,之后,再将溢水管管头封堵即可;

2.通过在溢水管顶部设置封板,排水时,将所有子封板转出溢水管,使水流能够顺利流出溢水管;排水完毕后,将所有子封板转入溢水管,将溢水管封堵即可;并且,将封板设置在溢水管上,可以避免常规封板与溢水管分离,易导致封板丢失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基坑漏水止水结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剖视图;

图3是托板及挡板结构示意图;

图4图2中B部放大图;

图5基坑漏水止水结构局部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展示封板的结构;

图6基坑漏水止水结构局部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展示子封板的结构;

图7是基坑漏水止水结构对漏水孔进行封堵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溢水管;11、滑移槽;2、浆料袋;3、环形刺破板;31、尖刺部;4、驱动结构;41、联动板;42、固定柱;43、弹簧;44、让位槽;45、卡嵌槽;46、卡板;461、水平柱;5、封板;51、子封板;511、第一让位槽;512、第二让位槽;52、竖直转轴;53、连接带;54、把手;6、托板;61、溢浆孔;62、挡板;7、漏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披露了一种基坑漏水止水结构。

实施例:

参照图1和图2,包括一中空设置的溢水管1,溢水管1外,环绕溢水管1固定连接有托板6,托板6呈环形卡设在溢水管1外,且沿溢水管1长度方向均匀布置有若干个,托板6上开设有若干个溢浆孔61(标示于图3),溢浆孔61呈扇形;托板6外侧壁,垂直托板6固定连接有挡板62,挡板62竖直向上设置,挡板62与托板6及溢水管1外壁之间围成半封闭容置腔;容置腔内放置有浆料袋2,浆料袋2内灌装有水溶性聚氨酯浆料;在溢水管1外周,位于每一浆料袋2的上方滑移连接有环形刺破板3,环形刺破板3与托板6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相应浆料袋2的上下两侧;环形刺破板3上对应溢浆孔61设有尖刺部31,环形刺破板3的宽度小于挡板62与溢水管1之间的距离;溢水管1与环形刺破板3之间安装有驱动环形刺破板3沿溢水管1长度方向滑移、并将浆料袋2刺破的驱动结构4。

在对基坑内的漏水孔进行处理时,将溢水管1插入漏水孔内,从而,漏水孔内的水在孔内压力下通过溢水管1排出;之后,通过驱动结构4驱动环形刺破板3向浆料袋2方向靠近,并将浆料袋2刺破,水溶性聚氨酯浆料从浆料袋2内流出,并在重力作用下从溢浆孔61流出后与漏水孔内的水反应,乳化、发泡,形成固结体,从而将溢水管1外壁与漏水孔之间的缝隙封堵,避免水从该缝隙中溢出,之后,再将溢水管1管头封堵即可。

参照图1和图4,在溢水管1管壁内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一滑移槽11,滑移槽11的横截面呈T形,且其开口与溢水管1管壁外侧连通。本实施例中用于驱动环形刺破板3移动的驱动结构4包括滑移连接与滑移槽11内的条形联动板41,每一个环形刺破板3通过固定柱42与联动板41固定连接,固定柱42位于滑移槽11的开口内,并能够沿该开口滑移。

参照图1和图4,驱动结构4还包括设置在联动板41顶部的弹簧43,弹簧43一端与联动板41顶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滑移槽11顶端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在滑移槽11靠近弹簧43的一端,垂直滑移槽11开设有一横向宽度大于滑移槽11的让位槽44,联动板41上对应让位槽44开设有一垂直于联动板41的卡嵌槽45,卡嵌槽45内卡设有同时插入让位槽44内的卡板46,且卡板46卡入卡嵌槽45和让位槽44内时,弹簧43处于压缩状态,环形刺破板3的尖刺部31位于浆料袋2的上方。在卡板46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一水平柱461,当需要刺破浆料袋2时,通过水平柱461将卡板46抽出,从而,弹簧43驱动联动板41向滑移槽11底部滑移,进而,环形刺破板3将浆料袋2刺破,水溶性聚氨酯浆料顺利从浆料袋2内流出。

参照图5和图6,为了能够较方便地对溢水管1进行封堵,溢水管1的顶部水平设有封板5,封板5包括五个瓣状设置的子封板51,相邻子封板51的分割缝呈弧形,且以溢水管1的圆心为中心成旋涡状分布;每一个子封板51的边沿处通过竖直转轴52与溢水管1管壁连接,竖直转轴52位于子封板51内凹侧的,且该竖直转轴52所处的边角处设有圆角,每一个子封板51内凹侧侧壁上开设有第一让位槽511,第一让位槽511位于该子封板51的上层面,且呈弧形;每一个子封板51外凸侧侧壁上开设有第二让位槽512,第二让位槽512位于相应子封板51的下层面,且呈弧形,第一让位槽511与第二让位槽512在竖直平面上贴合;第一让位槽511与第二让位槽512的配合使子封板51能够以竖直转轴52为转轴相对溢水管1顺时针转动,并转至溢水管1外,从而使溢水管1畅通。相邻两个子封板51外侧壁之间连接有连接带53,且其中一个子封板51的外侧壁设有把手54。通过把手54拉动与其相连的子封板51从溢水管1内转出,同时,连接带53带动其相邻的子封板51转动,进而,所有子封板51从溢水管1内转出,使漏水孔内的水能够从溢水管1流出;排水完毕后,依次将子封板51转入溢水管1内即可将溢水管1封堵。

工作原理:在对基坑内的漏水孔进行处理时,将子封板51转出溢水管1,将溢水管1插入漏水孔内,从而,漏水孔内的水通过溢水管1排出;之后,将卡板46从溢水管1管壁内抽出,弹簧43驱动联动板41向滑移槽11底部移动,环形刺破板3将浆料袋2刺破,水溶性聚氨酯浆料从浆料袋2内流出,并在重力作用下从溢浆孔61流出后与漏水孔内的水反应,乳化、发泡,形成固结体,从而将溢水管1外壁与漏水孔之间的缝隙封堵,避免水从该缝隙中溢出,之后,再将所有子封板51转入溢水管1内,将溢水管1管头封堵即可。

参照图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基坑围护系统,包括搅拌桩止水帷幕(图中未示出),以及上述基坑漏水止水结构,搅拌桩止水帷幕分布于基坑的四周,用以防止基坑边坡土体崩塌,并避免水从基坑侧壁流入基坑内。但是,由于地质原因,基坑四周依然可能出现漏水情况。此时,将基坑漏水止水结构插入漏水孔7中,利用基坑漏水止水结构对漏水点进行封堵,从而避免其影响施工的正常进行。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