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式地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32291发布日期:2018-07-13 18:30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水地漏,具体涉及一种漂浮式地漏。



背景技术:

地漏,是连接排水管道系统与室内地面的重要接口,作为住宅中排水系统的重要部件,它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室内空气的质量,尤其在日常起居接触、使用较多的卫生间(盥洗室、衣帽间等),地漏不仅仅要起到将污水排出到下水管道的基本作用,还要满足污水管道异味冒出(异味通过地漏倒向溢出到卫生间)、防止污水管道中的害虫通过地漏爬到卫生间等更多要求。

现有地漏的形式多种多样,外观也五花八门。图1是现有地漏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典型的地漏结构如图1所示,通常由地漏面板10、地漏本体20以及设置于地漏面板10和地漏本体20之间的U型盖帽30构成。其中,U型盖帽30可以与地漏面板10联成一体,也可以直接固定在地漏本体30内,无论哪种方式,U型盖帽30与地漏本体20之间的相对位置都是固定的,即下水量也是固定的。一旦遇到下水量较大(如淋浴)时,容易造成地面积水。此时用户往往会拿掉地漏面板10及U型盖帽30,让排水管道的下水口充分暴露以保证排水通畅。如果事后忘记将拿掉的地漏面板10及U型盖帽30复位,尤其是在宾馆、酒店,夜间排水管道的下水异响会影响客人的夜间睡眠。此外,当地漏处于长时间无人使用状态时,其内水分蒸发,水封失效,导致异味、害虫等沿地漏进入室内。

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地漏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地漏排水量固定,以及存水蒸发后导致的防异味、防虫效果失效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简单、实用、易用的漂浮式地漏,所述漂浮式地漏包括地漏面板和地漏本体,所述地漏本体用于与排水管道装配为一体,所述漂浮式地漏还包括位于所述地漏面板和所述地漏本体之间的活动盖帽,所述活动盖帽为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腔体;当所述地漏本体与所述排水管道装配好后,所述活动盖帽封闭端朝上、开口端朝下外套于所述排水管道的上端部;并且当有水进入所述活动盖帽的腔体时,所述活动盖帽能够依靠水的浮力进行上下浮动;其中,所述活动盖帽的开口端的边缘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进入所述地漏本体的水能够沿所述凹槽进入所述活动盖帽的腔体。

在上述漂浮式地漏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地漏本体无水状态下,所述活动盖帽的封闭端内表面抵靠在所述排水管道的下水口以封闭所述下水口;并且,所述活动盖帽的开口端抵靠于所述地漏本体的内底面,所述凹槽与所述地漏本体的内底面形成用于水流通的通孔。

在上述漂浮式地漏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凹槽设置有四个,当有水进入所述地漏本体后,水通过所述凹槽与所述地漏本体的内底面形成的通孔进入到所述腔体。

在上述漂浮式地漏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活动盖帽的封闭端为圆形的底盖,并且所述底盖的内表面为平面。

在上述漂浮式地漏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活动盖帽的开口端设置为环状凸缘,并且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环状凸缘上。

在上述漂浮式地漏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环状凸缘的直径大于所述底盖的直径。

在上述漂浮式地漏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活动盖帽采用亲水发泡橡胶材料制成。

在上述漂浮式地漏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活动盖帽设置为实心结构或空心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地漏面板和地漏本体之间增加一个活动盖帽,使活动盖帽在水的浮力作用下进行上下浮动以改变活动盖帽与地漏本体之间的相对位置,也即改变地漏的下水量,从而能够针对地面的不同积水情况,实现顺畅地排水。同时在活动盖帽的开口端设置凹槽的方式,使得即使开口端抵靠于地漏本体内底面的情形下,也有水流可以轻易地流入活动盖帽的腔体中。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并且能够实现活动盖帽密封和水密封的双重密封效果,进一步提升地漏防异味、防虫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地漏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漂浮式地漏的结构示意图(无水状态下);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漂浮式地漏的结构示意图(少量水状态下);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漂浮式地漏的结构示意图(正常下水状态下);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漂浮式地漏的结构示意图(大量下水状态下);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漂浮式地漏的活动盖帽的立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尽管附图中的各个构件以特定比例绘制,但是这种比例关系仅仅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

首先参照图2-图5,图2-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漂浮式地漏在不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漂浮式地漏包括地漏面板1、地漏本体2和活动盖帽3。其中,地漏本体2能够与排水管道P装配为一体,地漏面板1盖在地漏本体2上,地漏面板1上通常会设置多个漏水孔,用于使地面上(如卫生间、浴室地面等)的水通过漏水孔流入地漏本体2,进而再通过排水管道P流出。活动盖帽3位于地漏面板1和地漏本体2之间,活动盖帽3为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腔体,当地漏本体2与排水管道P装配好后,活动盖帽3封闭端31朝上、开口端32朝下外套于排水管道P的上端部,并且当有水进入活动盖帽3的腔体时,活动盖帽3能够依靠水的浮力进行上下浮动。具体地,在活动盖帽3的开口端的边缘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321(参照图6,图6中清晰地示出了该凹槽的结构),进入地漏本体2的水能够通过凹槽321进入活动盖帽3的腔体(后文进行更详细说明)。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漂浮式地漏通过在地漏面板1和地漏本体2之间增加一个活动盖帽3,使活动盖帽3在水的浮力作用下进行上下浮动以改变活动盖帽3与地漏本体2之间的相对位置,也即改变地漏的下水量。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漂浮式地漏能够根据水流大小来调节下水量。

举例而言,如图2所示,在地漏本体2无水状态下(通常是由于地漏长时间无人使用,内部存水自然蒸发),活动盖帽3的封闭端31的内表面抵靠在排水管道P的下水口上以封闭下水口。这种情形下,由于下水口被活动盖帽3封闭,异味、害虫等无法进入室内,同样可以实现防异味、防虫等效果。如图3所示,在地漏本体2存在少量水的状态下,水的浮力不会使活动盖帽3浮动,此时可以实现活动盖帽密封和水密封的双重密封效果,进一步提升防异味、防虫等效果。如图4所示,在正常下水状态下,即卫生间或浴室等地面上的水在往外排出的过程中,活动盖帽3在水的浮力作用下上升,封闭端31与排水管道P之间的轴向距离变大,水流通道被打开,使得水能够沿排水管道P流出。如图5所示,在大量下水状态下,即卫生间或浴室等地面上的积水较多时,封闭端31被推至抵靠于地漏面板1的位置,此时封闭端31与排水管道P之间的轴向距离达到最大,地漏的排水量也达到最大,以适应大排水量的需求。随着排水量的逐渐减小,封闭端31与排水管道P之间的轴向距离越来越小,直至在完成排水后恢复至图3所示的状态,而在长时间无人使用的情况,随着内部存水的蒸发,恢复至图2所示的状态。

以上也是本实用新型的漂浮式地漏的工作原理。需要说明的是,地漏本体2与排水管道P装配好后,排水管道P的上端部与地漏本体2连为一体结构,排水管道P的上端部既可以作为地漏本体2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排水管道P的一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无论哪种描述方式都不会因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产生实质性影响,在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范围内作出的更改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下面结合图6对本实用新型的活动盖帽进行详细说明。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漂浮式地漏的活动盖帽的立体结构图。如图6所示,活动盖帽3的封闭端31为圆形的底盖,优选将该底盖的内表面设计为平面;活动盖帽3的开口端32设置为环状凸缘,并且至少一个凹槽321设置在该环状凸缘上。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开口端32的环状凸缘上设置四个凹槽321,在无水状态下(图2所示的状态),开口端32抵靠于地漏本体2的内底面,此时,凹槽321与地漏本体2的内底面形成用于水流通的通孔。具体而言,一方面,由于活动盖帽3的开口端32采用了环状凸缘的设计,从而使得开口端32的边缘体积更大,因此只需少量水产生的浮力就能够使活动盖帽3浮动。另一方面,环状凸缘上设置的四个凹槽321分别与地漏本体2的内底面形成用于水流通的通孔,这个设计能够很好地利用虹吸的原理,快速地将环状凸缘外侧的水吸到环状凸缘内侧,因此只要有少量的水就能保持内外的水面平衡(连通器原理),当内外水面同时达到一定高度,就能使活动盖帽3浮起,即使地漏本体2的底面有一定的污物残留,也不至于长时间不用后,活动盖帽3被粘住而不能活动。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开口端32上设置凹槽321的方式,使得即使开口端32抵靠于地漏本体2内底面的情形下,也有水流可以轻易地流入活动盖帽3的腔体中。假设在没有凹槽321的情形下,一旦开口端32抵靠于地漏本体2内底面,活动盖帽3的腔体将处于密封状态,外侧水无法进入,也就无法对其产生浮力,此时还需要用户手动拉起活动盖帽3。可见,本实用新型的凹槽321简单、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能够极大提升用户满意度。

优选地,使开口端32的环状凸缘的直径大于封闭端的底盖直径,由于环状凸缘外形圆顺,在水位下降时会随着水位逐渐降低,直至接触至排水管道P的下水口,在这个过程中圆顺的凸缘不会被挂住或拖住,即便一侧出现不平衡时,也会向相对的一侧产生作用力。越是靠近底部,凸缘和排水管道P的下水口之间的周向间距越小,相对而言,活动盖帽3中心的偏移也越来越小。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活动盖帽3采用亲水发泡橡胶材料制成,亲水发泡橡胶材料更易漂浮于水面上。此外,还可以将活动盖帽3设置为实心结构或空心结构,旨在使活动盖帽3易于漂浮于水面上。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