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收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25178发布日期:2018-09-14 20:44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收集处理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雨水收集系统。



背景技术:

雨水是城市水源的重要的来源,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对雨水的利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现有技术中,通过对雨水收集并且将其进行存储为城市提供水源的装置大多数是采用挖池塘、湖泊进行存储,这种设置虽然能够将水进行存储,但是,这种水源由于其是露天的结构,容易受到污染。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露天的问题,通过在地底挖好储水池,并且通过混凝土进行浇筑,形成密闭的空间进行储水,从而将水池置于地底,让其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是,水本身存在细菌,在静置的水中,细菌不断的进行生长繁殖,留下大量的残留物,并且不能够被带走,从而使得水容易发臭,因此,这种水池在使用时水也会存在异味,且需要定时清理,而且清理较麻烦,需要将池中的水排净,使用干净的水进行冲洗,又产生了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雨水收集系统,该雨水收集系统第一存储池和第二存储池进行储水,通过回流装置使第二存储池中的水流到第一存储池,让水不断保持流动并多次过滤,提高了过滤效果,当第一存储池和第二存储池中的水满时,放流装置使第一存储池中的水排放至排水系统中。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雨水收集系统,包括雨水收集管道、初雨收集池、存储池和放流装置;

所述雨水收集管道与所述初雨收集池相连接,所述雨水收集管道采用螺旋状波纹管;

所述存储池包括第一存储池和第二存储池,所述第一存储池和所述第二存储池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滤装置和回流装置;

所述第一过滤装置用于过滤所述第一存储池中的雨水;

所述回流装置用于促进所述第一存储池和所述第二存储池中的水的循环流动;

所述雨水收集管道与所述第一存储池相连接;

所述放流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存储池和排水系统相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放流装置包括感应模块、反馈模块和控制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存储池与所述排水系统的通断;

所述感应模块用于监测降水量;

所述反馈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接用于监测所述第二存储池中的水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回流装置包括抽水泵、抽水管和出水管;

所述抽水管和所述出水管分别与所述抽水泵相连接;

所述抽水管与所述第二存储池相连接;

所述出水管与所述第一存储池相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过滤装置包括阻隔层、粗滤层、细滤层、第一吸附层和第二吸附层;

所述阻隔层、所述粗滤层、所述细滤层、所述第一吸附层和所述第二吸附层依次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粗滤层和所述细滤层之间设置有硅藻土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阻隔层与所述粗滤层之间、所述粗滤层和所述硅藻土层之间、所述硅藻土层和所述细滤层之间、所述细滤层和所述第一吸附层之间和所述第一吸附层和所述第二吸附层之间分别设置有间隔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吸附层为活性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二吸附层为过滤棉。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还包括缓存池;

所述缓存池分别与所述第一存储池和所述排水系统相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还包括第二过滤装置;

所述第二过滤装置设置于所述初雨收集池和所述第一存储池之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雨水收集系统,包括雨水收集管道、初雨收集池、存储池和放流装置,雨水收集管道与初雨收集池相连接,存储池包括第一存储池和第二存储池,第一存储池和第二存储池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滤装置和回流装置,第一过滤装置用于过滤第一存储池中的雨水,回流装置用于促进第一存储池和第二存储池中的水的循环流动,放流装置分别与第一存储池和排水系统相连接,第一存储池和第二存储池进行储水,通过回流装置使第二存储池中的水流到第一存储池,让水不断保持流动并多次过滤,提高了过滤效果,当第一存储池和第二存储池中的水满时,放流装置使第一存储池中的水排放至排水系统中。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雨水收集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雨水收集系统的第一过滤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雨水收集系统的放流装置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雨水收集系统的感应模块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的雨水收集系统的反馈模块的示意图。

图标:1-雨水收集管道;2-初雨收集池;3-第一存储池;4-第二存储池;5-放流装置;6-第一过滤装置;7-回流装置;8-缓存池;9-第二过滤装置;51-感应模块;52-反馈模块;53-控制模块;61-阻隔层;62-粗滤层;63-硅藻土层;64-细滤层;65-第一吸附层;66-第二吸附层;67-间隔层;71-抽水泵;72-抽水管;73-出水管;511-第一感应单元;512-第一设定单元;513-第一判断单元;521-第二感应单元;522-第二设定单元;523-第二判断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雨水收集系统,包括雨水收集管道1、初雨收集池2、存储池和放流装置5;

所述雨水收集管道1与所述初雨收集池2相连接,所述雨水收集管道1采用螺旋状波纹管;

所述存储池包括第一存储池3和第二存储池4,所述第一存储池3和所述第二存储池4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滤装置6和回流装置7;

所述第一过滤装置6用于过滤所述第一存储池3中的雨水;

所述回流装置7用于促进所述第一存储池3和所述第二存储池4中的水的循环流动;

所述雨水收集管道1与所述第一存储池3相连接;

所述放流装置5分别与所述第一存储池3和排水系统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雨水收集系统,包括雨水收集管道1、初雨收集池2、存储池和放流装置5,雨水收集管道1与初雨收集池2相连接,存储池包括第一存储池3和第二存储池4,第一存储池3和第二存储池4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滤装置6和回流装置7,第一过滤装置6用于过滤第一存储池3中的雨水,回流装置7用于促进第一存储池3和第二存储池4中的水的循环流动,放流装置5分别与第一存储池3和排水系统相连接,第一存储池3和第二存储池4进行储水,通过回流装置7使第二存储池4中的水流到第一存储池3,让水不断保持流动并多次过滤,提高了过滤效果,当第一存储池3和第二存储池4中的水满时,放流装置5使第一存储池3中的水排放至排水系统中,雨水收集管道1采用螺旋状波纹管,螺旋状波纹管具有良好的热胀冷缩性能,对自然环境适应能力很强,且寿命长,环保节能。安装中无污染,不会产生建筑垃圾。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放流装置5包括感应模块51、反馈模块52和控制模块53;

所述控制模块53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存储池3与所述排水系统的通断;

所述感应模块51用于监测降水量;

所述反馈模块52与所述控制模块53相连接用于监测所述第二存储池4中的水量。

在该实施例中,放流装置5通过管道与排水系统相连接,放流装置5包括感应模块51、反馈模块52和控制模块53,在第一工作状态下,控制模块53处于开启状态,雨水由第一存储池3流入排水系统,在第二工作状态下,控制模块53关闭,雨水由第一存储池3经过第一过滤装置6后进入第二存储池4中,感应模块51包括第一感应单元511、第一设定单元512和第一判断单元513,第一感应单元511监测外界的降水量,第一设定单元512设定一个监测值,第一判断单元513判断第一感应单元511得到的监测值是否小于第一设定单元512设定的监测值,当第一感应单元511得到的监测值小于第一设定单元512设定的监测值时,感应模块51对控制模块53不发出信号,使控制模块53处于第一工作状态下,当第一感应单元511得到的监测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一设定单元512设定的监测值时,感应模块51对控制模块53发出信号,使控制模块53由第一工作状态切换为第二工作状态,反馈模块52设置于第二存储池4中,用于监测第二存储池4中的水量,反馈模块52包括第二感应单元521、第二设定单元522和第二判断单元523,第二感应单元521用于监测第二存储池4内的水量,第二设定单元522设定一个监测值,第二判断单元523判断第二感应单元521的监测值是否小于第二设定单元522的监测值,当第二感应单元521得到的监测值小于第二设定单元522设定的监测值时,反馈模块52对控制模块53不发出信号,使控制模块53处于第一工作状态,当第二感应单元521得到的监测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二设定单元522设定的监测值时,反馈模块52对控制模块53发出信号,使控制模块53由第二工作状态切换为第一工作状态,采用双向控制模式对该收集系统进行调节,使该系统在其工作能力范围内承担最大的工作水量,同时通过放流装置5使残存在第一存储池3内的杂质随着雨水的灌进而排出到排水系统中,对第一存储池3起到清洁的作用。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回流装置7包括抽水泵71、抽水管72和出水管73;

所述抽水管72和所述出水管73分别与所述抽水泵71相连接;

所述抽水管72与所述第二存储池4相连接;

所述出水管73与所述第一存储池3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抽水管72和所述出水管73采用螺旋状波纹管。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回流装置7,使第二存储池4内的水回流到第一存储池3内,使水不断保持流动饿状态,不易滋生细菌,且经过第一过滤装置6不断的对水进行过滤,提高了水质。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第一过滤装置6包括阻隔层61、粗滤层62、细滤层64、第一吸附层65和第二吸附层66;

所述阻隔层61、所述粗滤层62、所述细滤层64、所述第一吸附层65和所述第二吸附层66依次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粗滤层62和所述细滤层64之间设置有硅藻土层63。

进一步的,所述阻隔层61与所述粗滤层62之间、所述粗滤层62和所述硅藻土层63之间、所述硅藻土层63和所述细滤层64之间、所述细滤层64和所述第一吸附层65之间和所述第一吸附层65和所述第二吸附层66之间分别设置有间隔层67。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吸附层65为活性炭。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吸附层66为过滤棉。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阻隔层61和粗滤层62能够过滤掉比较大的物质,而细滤层64能够过滤一些比较小的物质,第一吸附层65能够将大量细微颗粒进行吸收掉,第二吸附层66能够进一步进行吸附,阻隔层61能够阻挡水对粗滤层62的冲刷,避免将粗滤层62过滤掉的杂质再次冲洗出来,对水造成二次污染,硅藻土具有孔隙度大、吸收性强、化学性质稳定、耐磨、耐热等特点,硅藻土层63在净化水的同时能够为水提供矿物质,在相邻的过滤层之间分别设置有一个间隔层67,间隔层67能够让各个层之间互不干扰,稳定工作,过滤棉过滤自来水中直径大于5微米的胶体杂质、铁锈、细菌病毒、有机污染矿物质杂物等,清洗方便,活性炭是一种颗粒不规则的破碎炭,强度高,饱和后可多次再生,高吸附能力、低阻力、不影响出水量和净化效率,经过多层过滤,提高水的净化程度,同时,由于设置了第一过滤装置6,为了消除第一过滤装置6所带来的的存储速度的弱化,可相应增大第一过滤装置6的直径,以保证存储效果。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的,还包括缓存池8;

所述缓存池8分别与所述第一存储池3和所述排水系统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缓存池8通过所述放流装置5与所述排水系统相连接,所述缓存池8与所述第二存储池4相连接,所述缓存池8和所述第二存储池4之间设置有第三过滤装置。

在该实施例中,缓存池8的水平设置位置要低于第一存储池3的水平设置位置,缓存池8和第一存储池3之间通过虹吸管连接,在梅雨天气或者雨量太大的时候,第二存储池4的容量无法满足雨量的要求,设置缓存池8,将对第一存储池3存储要求分散至自身和一个或者多个缓存池8上,保证该系统的正常运行,满足不同雨量的需求。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的,还包括第二过滤装置9;

所述第二过滤装置9设置于所述初雨收集池2和所述第一存储池3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过滤装置9的设置,与第一过滤装置6形成对雨水的多次过滤,提高了水的净化程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雨水收集系统,包括雨水收集管道1、初雨收集池2、存储池和放流装置5,雨水收集管道1与初雨收集池2相连接,存储池包括第一存储池3和第二存储池4,第一存储池3和第二存储池4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滤装置6和回流装置7,第一过滤装置6用于过滤第一存储池3中的雨水,回流装置7用于促进第一存储池3和第二存储池4中的水的循环流动,放流装置5分别与第一存储池3和排水系统相连接,第一存储池3和第二存储池4进行储水,通过回流装置7使第二存储池4中的水流到第一存储池3,让水不断保持流动并多次过滤,提高了过滤效果,当第一存储池3和第二存储池4中的水满时,放流装置5使第一存储池3中的水排放至排水系统中。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