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存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65071发布日期:2018-08-14 17:22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回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雨水存储系统。



背景技术:

雨水存储是指将回收的雨水储存至雨水收集池内。雨水收集池内储存雨水经过滤、消毒、净化之后可以用于浇溉农作物、补充地下水,还可以用于景观环境、绿化、洗车场用水、道路冲洗冷却水补充、冲厕等非生活用水用途。利于节约水资源,大大缓解我国的缺水问题。

授权公告号为CN206418571U、授权公告日为2017年8月18日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雨水回收系统,旨在提供一种对雨水进行回收利用的雨水回收系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在下雨时,通过上雨水井和雨水收集池对雨水进行收集,再通过第一提升泵将上雨水井中的雨水输送至雨水收集池中,同时第二提升泵将雨水收集池中的雨水送至水处理设备中,水处理设备对雨水进行处理,一部分干净的水通被送至用水设备,剩下的水通过被送至雨水清水池中进行净化,同时水处理设备通过臭氧管向雨水清水池输送臭氧以对雨水进行消毒,消毒后的雨水再通过另一清水管被送至水处理设备,同样通过用水管送至用水设备,从而对收集的雨水进行消毒和净化。

上述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下雨初期的雨水较为浑浊,初期雨水和中、后期雨水均流向上雨水井和雨水收集池,增大了雨水整体的浑浊程度,增大了雨水处理的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雨水存储系统,具有便于分期收集雨水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雨水存储系统,包括雨水收集管和与雨水收集管连通设置的雨水存储池,所述雨水存储池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雨水收集池、第二雨水收集池和清水池;所述第二雨水收集池和清水池之间设置有过滤系统,所述雨水收集管上连通设置有引流管,所述引流管远离雨水收集管的一端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出水口接入第一雨水收集池内,所述第一雨水收集池内设置有用于启闭出水口的启闭组件;所述启闭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雨水收集池内的浮球、限制浮球仅沿竖直方向运动的限位部,所述浮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覆盖出水口,所述浮球与出水口抵接时,出水口关闭,所述浮球与出水口分离时,出水口开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雨时,雨水汇集到雨水收集管,流向雨水存储池,在下雨初期,第一雨水收集池为空池,初期雨水随引流管流向第一雨水收集池内,随着雨水在第一雨水收集池内的汇集,浮球始终漂浮在初期雨水的液面之上,随着初期雨水的液面上升,浮球在限位部的作用下,沿竖直方向上升,当浮球与出水口抵接时,出水口关闭,此时雨水浑浊程度下降,直接沿雨水收集管流向第二雨水收集池。第一雨水收集池内收集浑浊程度较高的雨水,第二雨水收集池内收集浑浊程度较低的雨水,便于对不同浑浊程度的雨水进行处理,有助于节约处理雨水的成本。第二雨水收集池内收集浑浊程度较低的雨水经过滤系统处理后,流入清水池,存储与清水池中,便于再利用。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雨水收集管自靠近引流管的一端向靠近第二雨水收集池的一端倾斜向上设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倾斜的设计,减小了初期雨水流入第二雨水收集池内的几率。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限位部包括沿竖直方向固定设置在第一雨水收集池内的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的高度等于第一雨水收集池与出水口之间的距离,所述限位柱沿浮球的周向设有多根,所述浮球的侧壁与限位柱接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浮球在多根限位柱之间仅沿竖直方向运动,提高了浮球封闭出水口的稳定性。

进一步优选为:相邻所述限位柱之间设置有漂浮块,所述漂浮块与浮球的外壁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漂浮块的设计进一步加强了浮球随初期雨水的液面上升而上升的稳定性。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第一雨水收集池上连通设置有污泥泵。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雨水收集池内的初期雨水经自然沉淀之后,浑浊的颗粒物沉积到第一雨水收集池的池底,污泥泵的设计便于抽走第一雨水收集池的池底的沉积物,有助于降低第一雨水收集池内雨水的浑浊程度,便于下一步的处理或直接利用。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第一雨水收集池的底部倾斜设置有导向面,所述污泥泵伸入导向面低的一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雨水收集池内的沉积物随导向面流至导向面低的一端,有助于提高污泥泵清理沉积物的效果。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第一雨水收集池通过连接管与第二雨水收集池连通设置,所述连接管上设置有阀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雨水收集池内雨水的浑浊程度降低之后,开启阀门,使雨水流入第二雨水收集池内,便于进行下一步的过滤和净化。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过滤系统包括连接在第二雨水收集池上的过滤提升泵、与过滤提升泵连通的过滤罐,所述过滤罐与清水池连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罐过滤第二雨水收集池内混浊程度较低的雨水,有助于减少过滤罐的过滤压力,进而提高过滤系统的过滤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第一雨水收集池和第二雨水收集池的设计便于分别收集不同时期的雨水,有助于减小雨水处理的难度;

2.启闭组件的设计自动实现出水口的启闭。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主要示出了启闭组件的结构。

图中,1、雨水收集管;21、第一雨水收集池;22、第二雨水收集池;23、清水池;3、导向面;4、污泥泵;5、连接管;51、阀门;6、过滤系统;61、过滤提升泵;62、过滤罐;7、引流管;8、出水口;9、启闭组件;91、浮球;92、限位部;921、限位柱;10、漂浮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雨水存储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雨水收集管1和于雨水收集管1连通设置的雨水存储池。雨水存储池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雨水收集池21、第二雨水收集池22和清水池23。第一雨水收集池21的底部倾斜设置有导向面3,第一雨水收集池21上连通设置有污泥泵4,污泥泵4伸入导向面3低的一端。第一雨水收集池21通过连接管5与第二雨水收集池22连通设置,连接管5上设置有阀门51。

参照图1,第二雨水收集池22和清水池23之间通过管道设置有过滤系统6,过滤系统6包括连接在第二雨水收集池22上的过滤提升泵61、与过滤提升泵61连通的过滤罐62。雨水从过滤罐62的顶端流入,从过滤罐62的底端流出,经过滤处理后的雨水流入清水池23中。

参照图1,雨水收集管1上连通设置有引流管7,出水口8接入第一雨水收集池21内,引流管7沿竖直方向设置,引流管7远离雨水收集管1的一端开设有出水口8,出水口8的横截面为圆形,第一雨水收集池21内设置有用于启闭出水口8的启闭组件9。

如图2所示,启闭组件9包括浮球91、限制浮球91仅沿竖直方向运动的限位部92。限位部92包括固定设置在第一雨水收集池21(结合图1)内的限位柱921,限位柱921沿竖直方向设置,限位柱921的高度等于第一雨水收集池21(结合图1)与出水口8之间的距离。限位柱921共设有三根,三根限位柱921沿浮球91的周向均匀分布,浮球91漂浮在第一雨水收集池21(结合图1)内,浮球91的侧壁与限位柱921接触,浮球91随初期雨水液面的上升仅沿竖直方向上升。相邻限位柱921之间设置有漂浮块10,漂浮块10与浮球91的外壁固定连接,漂浮块10为中空圆球形,漂浮块10共设有三个,三个漂浮块10沿浮球91的周向均匀分布。

参照图2,浮球91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覆盖出水口8,浮球91的半径大于出水口8的半径,雨水收集管1(结合图1)自靠近引流管7的一端向靠近第二雨水收集池22(结合图1)的一端倾斜向上设置,当浮球91与出水口8分离时,出水口8开启,雨水随引流管7流入第一雨水收集池21内,有助于减少初期雨水随雨水收集管1流入第二雨水收集池22内的几率。当浮球91与出水口8抵接时,出水口8关闭,雨水随雨水收集管1(结合图1)流入第二雨水收集池22(结合图1)内。

工作状况:下雨初期,浮球91和漂浮块10位于第一雨水收集池21的底部,出水口8开启,初期雨水随引流管7流入第一雨水收集池21内,随着第一雨水收集池21内液面的上升,雨水的浑浊程度降低,当浮球91与出水口8抵接时,出水口8关闭;浑浊程度较低的雨水随雨水收集管1流入第二雨水收集池22,起到了对不同时期的雨水分别收集的作用,再经过滤系统6对雨水进行处理,将处理后的雨水存储至清水池23中,便于再利用。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