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道用溢流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29403发布日期:2018-06-30 09:48阅读:498来源:国知局
涵道用溢流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水利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涵道用溢流池。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水利施工中应用到的涵道需要配备溢流池,但目前涵道一般是多个并列的箱涵一起埋入地下,各个箱涵无法实现独立控制各个箱涵的溢流,且箱涵间溢流水位相互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涵道用溢流池,每个箱涵内水流溢流时互不影响,水通过溢流暗涵进入侧壁连接池,汇总流入下游侧河道。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涵道用溢流池,包括箱涵、连接池,所述箱涵至少设置两个,且所有箱涵并排式埋于地下,所述箱涵具有进水端和出水端,其中进水端设置进人孔,所述箱涵还开设通气孔,通气孔连接露出地面的通气管。每一个箱涵分别通过各自单独的溢流暗涵与连接池单独连通。所有的溢流暗涵相互不连通,且所处的高度相同。所述箱涵的两端连接输水管道,输水管道外壁与箱涵的接触位置设置止水带。所述箱涵、连接池、溢流暗涵相互连接成为一体式成型结构。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溢流池的形式为多个独立的箱涵,对应同样数量的多根独立管道;每个箱涵内水流溢流时互不影响。水通过溢流暗涵进入侧壁连接池,汇总流入下游侧河道。

附图说明

图1为涵道用溢流池的俯视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面图;

图3为图1的B-B剖面图;

图4为图1的C-C剖面图;

图5为图1的D-D剖面图。

图中:11、第一箱涵;12、第二箱涵;13、第三箱涵;14、第四箱涵;2、进人孔;3、连接池;41、第一溢流暗涵;42、第二溢流暗涵;43、第三溢流暗涵;44、第四溢流暗涵;5、止水带;6、输水管道;7、通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附图1至图5所示,涵道用溢流池,包括箱涵、连接池,所述箱涵至少设置两个,且所有箱涵并排式埋于地下,每一个箱涵分别通过各自单独的溢流暗涵与连接池单独连通。所有的溢流暗涵相互不连通,且所处的高度相同。所述箱涵的两端分别为进水端和出水端,进水端和出水端连接输水管道,输水管道外壁与箱涵的接触位置设置止水带。所述箱涵进水端设置进人孔,所述箱涵还开设通气孔,通气孔连接露出地面的通气管。

箱涵可以一个一个单独并列设置,也可以按以下实施列进行设置。

比如,当箱涵小于等于三个时,所述箱涵、连接池、溢流暗涵为一体式成型结构。

再比如,当箱涵为四个及四个以上时,箱涵为偶数时采用箱涵两两为一组构成一体式成型结构,奇数时采用2+1或3+2+1的排列组合。

当然连接池以及溢流暗涵均可以与紧挨着的箱涵作为一体式结构成型。

以上所有拼接处凡是需要经过水流的地方均设置止水带。

溢流池下游发生极端工况或需要检修时,关闭检修阀(单根管道或多根管道),此时溢流池发生溢流。溢流时水通过溢流暗涵进入侧壁连接池,汇总流入下游侧河道。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