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超厚淤泥地层的管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31086发布日期:2018-09-25 21:28阅读:128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施工技术领域的管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超厚淤泥地层的管桩。



背景技术:

作为一种常见的桩型,预应力管桩具有强度高、承载性能好、施工速度快等优点,因其施工工艺简单且便于管理近年来得到了大力推广。自推广采用预应力管桩以来,在桩基工程中其应用比例高达80%以上,已发展成为一种较成熟的桩型,大大促进了桩基工程质量的提高。

目前采用预应力管桩在水下施工过程中,出现在打桩过程中遇到水下障碍物及管桩到达淤泥层受到底部过大压强导致其在打设过程中极难到达设计高程等情况,特别是在超厚淤泥中进行打设时,由于这些情况极大限制了管桩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淤泥层厚度较大出现的管桩很难达到设计高程的问题,提供一种适用于超厚淤泥地层的管桩。

为了达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适用于超厚淤泥地层的管桩,包括桩身、端头板和钢套箍;钢套箍套设在桩身的端头上,端头板设置于桩头的端面上,且端头板与钢套箍相连;桩身上由外至内开设有若干组通气孔,每组通气孔至少为2个,且对称设置在桩身的同一水平线上,每组通气孔上下间隔设置,间距为2-3m。

通气孔可以排水也可以通气,能消除打桩过程中水锤应力对桩身的不利影响,保证施工安全。同时通气孔平衡上下压强,解决桩难以下沉问题。

作为优选方案,通气孔的内径为50mm。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桩身包括圆环状的主体,桩身外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桩筋。

能提高桩身在淤泥中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桩身上设有5-6个桩筋,各桩筋中心对称设置于桩身外侧壁上。

进一步能提高桩身在淤泥中的稳定性,同时增强管桩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桩筋呈螺旋设置,螺旋角为5-10度。

便于管桩的向下打设,提高管桩拔出的难度。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桩筋与桩身外侧壁平滑过渡。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桩筋连续或间断设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桩身外壁上设有若干引导带。

引导带便于管桩下降。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引导带位于桩身下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引导带为倾斜设置或螺旋设置。

引导带可以与桩筋协调一致,便于管桩下降。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引导带的倾斜角或螺旋角与桩筋角度相配。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能够消除打桩过程中水锤应力对桩身的不利影响,保证施工安全,同时平衡上下压强,解决桩难以下沉问题。另外,该管桩易于下沉,不易转动或松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信心的俯视图。

图中:1桩身,2端头板,3钢套箍,4通气孔,5桩筋,6引导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说明。

实施例:

一种适用于超厚淤泥地层的管桩,如图1所示,包括桩身1、端头板2和钢套箍3;钢套箍3套设在桩身1的端头上,端头板2设置于桩头的端面上,且端头板2与钢套箍3相连;桩身1上由外至内开设有若干组通气孔4,通气孔4可以排水也可以通气,内径为50mm。每组通气孔4至少为2个,且对称设置在桩身1的同一水平线上,每组通气孔4上下间隔设置,间距为2-3m。优选的间距为2m。

具体的,桩身1包括圆环状的主体,桩身1外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桩筋5。如图3所示,桩身1上设有5-6个桩筋5,各桩筋5中心对称设置于桩身1外侧壁上。如图2所示,桩筋5呈螺旋设置,螺旋角为5-10,并且如图3和图2所示,桩筋5与桩身1外侧壁平滑过渡。对于桩筋5,可以上下为连续的,也可以为由上至下为间断设置的。如图2所示,所述桩身1外壁上设有若干引导带6,并且引导带6位于桩身1下部,所述引导带6为倾斜设置或螺旋设置,并且引导带6的倾斜角或螺旋角与桩筋5角度相配。从而使得引导带6与桩筋5成为一致的,便于管桩下降。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