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安装的强承载力桩基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14249发布日期:2018-11-30 20:12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于安装的强承载力桩基础,属于建筑领域。



背景技术:

桩基础是建筑地基基础最重要的部分,不仅仅承载上部建筑物,还需保证上部建筑物的稳定性。近年来较多的混凝土桩被应用于各种基础工程中。由于桩基础一般为工厂预制或现场浇筑,采用振动法或离心法成型。目前工厂预制的混凝土桩外表面比较光滑,与土体的摩擦力较低,造成单桩桩长偏长,从而致使工程用桩量居高不下,造成工程造价偏高。而现场浇筑的混凝土桩存在质量难以控制、对环境污染较大、成型周期较长、综合费用较高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桩基础摩擦力和横向承载力不足的问题,提供了一种便于安装的强承载力桩基础,该桩基础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其侧向摩擦力和横向承载力,并且可事先预制而成,缩短工程周期,降低了成本。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桩基础,包括桩基本体、置于桩基本体顶端的端板和套设于桩基本体上的环体,所述桩基本体侧壁设有用于增加摩擦力的螺纹槽,所述桩基本体侧壁上连接有若干凸出所述桩基本体侧壁的支撑杆,若干支撑杆沿所述桩基本体侧壁呈发射状周向分布,所述桩基本体下端为椎体结构,上端为柱体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桩基本体沿轴向方向设有中心孔,所述桩基本体侧壁上设有若干与中心孔连通的壁孔,所述支撑杆设置于所述壁孔内,所述中心孔内设有与所述支撑杆一端连接的承力杆,所述承力杆一端较细另一端较粗,较粗端直径小于所述中心孔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椎体结构为圆锥体,所述柱体结构为圆柱体,所述椎体结构底面与所述柱体结构相连,所述柱体结构直径与所述椎体结构底面直径相当。

进一步的,所述环体与所述桩基本体为过盈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环体靠近所述桩基本体与地表接触处,所述环体置于地表以下。

进一步的,所述桩基本体(锥体+柱体)为设有钢筋笼的混凝土桩。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和承力杆为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承力杆由较细端向较粗端截面积圆滑过渡。

本发明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包括:本发明通过在桩侧壁设置螺纹槽,增加了侧向摩擦力,通过设置支撑杆和环体增加横向承载力,通过底端设置椎体结构,使得桩体更容易深入地下,本发明中的支撑杆置于桩基本体侧壁上的侧孔中,在深入地下之前支撑杆置于桩基本体内,深入地下以后,向下压承力杆,使承力杆推动支撑杆一端伸出桩基本体深入泥土中,增加其侧向承载力。

附图说明

图1 本发明中桩基础的结构示意图;

图2 初始状态时支撑杆与承力杆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 最终状态时支撑杆与承力杆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中1、桩基本体,2、环体,3、端板,4、螺纹槽,5、支撑杆,6、承力杆,7、中心孔,8、壁孔,9、椎体结构,10、柱体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解释说明,但应当理解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如图1-3所示,本发明中的便于安装的强承载力桩基础包括桩基本体1。置于桩基本体1顶端的端板3和套设于桩基本体1上的环体2,所述桩基本体1侧壁设有用于增加摩擦力的螺纹槽4,所述桩基本体1侧壁上连接有若干凸出所述桩基本体1侧壁的支撑杆5,若干支撑杆5沿所述桩基本体1侧壁呈发射状周向分布,所述桩基本体1下端为椎体结构9,上端为柱体结构10。上述支撑杆5可增加桩基础侧向承载力和侧向摩擦力,螺纹槽4可增加桩基本体1侧壁与地面泥土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其侧向摩擦力,环体2进一步增加了其侧向承载力,防止侧向倾倒。下端椎体结构9便于将柱基础深入地下。

在将桩基础楔入地下时,为了减小支撑杆5产生的阻力和避免该阻力导致支撑杆5折断等问题,在所述桩基本体1沿轴向方向设有中心孔7,所述桩基本体1侧壁上设有若干与中心孔7连通的壁孔8,所述支撑杆5设置于所述壁孔8内,所述中心孔7内设有与所述支撑杆5一端连接的承力杆6,所述承力杆6一端较细另一端较粗,较粗端直径小于所述中心孔7直径。可通过改变承力杆6与支撑杆5接触处的横截面来改变支撑杆5伸出桩基本体1侧壁的长度。

为了更加顺利的将桩基础楔入地下,所述椎体结构9为圆锥体,所述柱体结构10为圆柱体,所述椎体结构9底面与所述柱体结构10相连,所述柱体结构10直径与所述椎体结构9底面直径相当。

为了使支撑杆5缓慢伸出桩基本体1,所述承力杆6由较细端向较粗端截面积圆滑过渡。

为了防止桩基础上端产生侧向倾倒,所述环体2与所述桩基本体1为过盈配合,所述环体2靠近所述桩基本体1与地表接触处,所述环体2置于地表以下。

为了增加桩基础的强度,所述桩基本体1(锥体+柱体)为设有钢筋笼的混凝土桩。所述支撑杆5和承力杆6为钢结构。

本发明中桩基础的使用方法:起始时支撑杆5置于桩基本体1内,未凸出桩基本体1侧壁,一端与承力杆6较细端侧壁相连,另一端置于壁孔8内。待将桩基础楔入地下后,用力压承力杆6,承力杆6向下运动,与支撑杆5连接处直径逐渐增加,支撑杆5沿壁孔8逐渐伸出桩基本体1侧壁,通过控制承力杆6向下运行长度来控制支撑杆5伸出桩基本体1侧壁的长度,为了保证支撑杆在壁孔内不发生晃动,壁孔与支撑杆直径相当。而后安装环体2和端板3。

上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发明并不仅限于实施例的内容。对于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围内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所作的任何变化和更改,均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