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监测堤防土体水平位移的边桩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50945发布日期:2019-01-08 21:06阅读:590来源:国知局
用于监测堤防土体水平位移的边桩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堤防土体水平位移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用于监测堤防土体水平位移的边桩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一些堤防填筑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堤防土体水平位移的现象,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时刻监测堤防土体的水平位移,以保证施工的安全,且确保施工后的堤防满足需求。

现有技术中,通过先在预制场预制钢筋混凝土边桩,通过车辆运输到工地现场,在堤防的测定位置通过打桩机打入地基,在边桩上形成有显露在堤防上方的对中螺栓,通过各种监测方法,如全站仪极坐标法或GPS快速静态的方法等,监测对中螺栓的位移量,进而得到堤防土体的水平位移量。

现有的边桩结构中,由于需要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制作方法复杂、制作成本很高,需要运输到工地现场,增加了运输成本,且通过打桩机把桩打进堤防土体中,施工麻烦,且需要用到较大的施工设备,施工不便,且施工效率低,施工成本也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监测堤防土体水平位移的边桩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用于监测堤防土体水平位移的边桩结构,其存在施工不便、施工效率低以及制作成本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用于监测堤防土体水平位移的边桩结构,包括埋设在堤防土体边桩坑中的边桩座、呈竖向布置且上端延伸出堤防土体上方的竖管以及对中螺栓,所述竖管的下端插设在所述边桩座中,所述竖管内填充有混凝土形成的管内柱,所述管内柱的顶部与所述竖管的顶部平齐布置,所述对中螺栓的下端埋设在所述管内柱的顶部中,所述对中螺栓的上端延伸出所述管内柱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边桩结构还包括铺设在边桩坑底部的垫层,所述边桩座置于所述垫层上。

进一步地,所述垫层为水泥砂浆垫层。

进一步地,所述竖管的上端延伸出堤防土体上方的高度范围为30cm至70cm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管内柱的顶部呈平面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对中螺栓的上端显露在所述管内柱顶部的高度范围为3cm至8cm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对中螺栓的顶部设有十字对中刻痕。

进一步地,所述边桩座呈下大上小状布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监测堤防土体水平位移的边桩结构,其施工过程中,只需要直接在堤防土体中挖设边桩坑,再直接在边桩坑中填设混凝土,形成边桩座,再直接在竖管内填充混凝土,形成管内柱,最后在管内柱的顶部埋设对中螺栓,整个施工过程简单,不需要设置地基等,施工方便,施工效率也高,且施工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监测堤防土体水平位移的边桩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使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测量边桩坐标得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使用GPS快速静态法测量边桩坐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参照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边桩施工方法,用于在堤防土体中形成边桩,该边桩可以供用于监测堤防土体水平位移所用。

用于监测堤防土体水平位移的边桩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施工步骤:

1)、在堤防土体中测设边桩的施工位置;

2)、在已经测设好的施工位置中挖设边桩坑;

3)、在边桩坑的底部铺设垫层,且在垫层上放置竖向布置的竖管102,竖管102的下端置于垫层中,竖管102的上端延伸至堤防土体的上方;

4)、在边桩坑中填充混凝土,且混凝土包裹在竖管102的外周,形成边桩座101,且使得整个竖管102处于竖向布置状态;

5)、在竖管102的内部填充混凝土至竖管102的顶部,形成管内柱103,该管内柱103的顶部与竖管102的顶部平齐布置,且在管内柱103的顶部的中部埋设对中螺栓104,该对中螺栓104的顶部显露在管内柱103的上方。

上述提供的用于监测堤防土体水平位移的边桩施工方法,其只需要直接在堤防土体中挖设边桩坑,再直接在边桩坑中填设混凝土,形成边桩座101,再直接在竖管102内填充混凝土,形成管内柱103,最后在管内柱103的顶部埋设对中螺栓104,整个施工过程简单,不需要设置地基等,施工方便,施工效率也高,且施工成本低。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用于监测堤防土体水平位移的边桩结构,其包括埋设在堤防土体边桩坑中边桩座101、竖管102以及对中螺栓104,其中,边桩座101预先埋设在堤防土体中,竖管102的下端插设在边桩座101中,其上端延伸出堤防土体的上方,且竖管102呈竖向布置;在竖管102内填充有混凝土形成的管内柱103,该管内柱103的顶部与竖管102的顶部平齐布置;对中螺栓104的下端埋设在管内柱103的顶部中,且对中螺栓104的上端延伸出管内柱103的上方。

利用上述的用于监测堤防土体水平位移的边桩结构,配合监测方法对对中螺栓104进行监测,对对中螺栓104的水平位移量进行监测,进而得到堤防土体的水平位移量。

本实施例中,边桩坑的深度范围为1.2m至1.8m范围内,且边桩坑呈下大上小状,这样,形成的边桩座101也呈下大上小状,便于整个边桩座101的稳固放置,也有利于竖管102的竖向布置。

本实施例中,边桩结构还包括垫层,该垫层设置在边桩坑的底部,且边桩座101置于该垫层上。具体地,在边桩坑的底部铺设的垫层为水泥砂浆垫层,这样,使得形成的边桩座101稳固放置在水泥砂浆垫层上,不会发生倾斜等现象。

竖管102呈竖立状,竖管102的上端延伸出堤防土体上方的高度范围为30cm至70cm之间,且要求管周围回填密实,并在管露出地表部分的四周用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竖管102埋设稳固。

管内柱103的顶部呈平面布置,且与竖管102的顶部平齐布置;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将混凝土填充的竖管102的内部后,并充分振捣后,再在管内柱103的顶部形成平面状。

对中螺栓104布置在管内柱103的顶部,且对中螺栓104的上端显露在管内柱103顶部的高度范围为3cm至8cm的范围。

另外,对中螺栓104的顶部设有十字对中刻痕。

当边桩施工完毕后,在实际监测过程中,具体操作如下:

当使用全站仪极坐标法直接测量边桩坐标,其工作基点要稳固牢靠,并做成强制对中的形式。

监测方法如图2所示,其中,M为后视点,J1、J2点为后视方位检查点,每次观测时,全站仪在工作基点处对中整平好后,后视定向M点,并做好后视方位检查后直接测出边桩的坐标,其坐标差为:

dx=xi-x1 (1)

dy=yi-y1 (2)

式中,xi、yi为第i次观测的值,x1、y1为边桩的初始值,其两次值的坐标差即为边桩的位移变化量。

当使用GPS快速静态的方法测量边桩的坐标,监测方法如图3所示。

1)、在测区中部地势较高处选择一基准站,并安置一台接收机设备连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

2)、另一台接收机依次到各边桩点流动设站,在测量时段内应确保有5颗以上卫星可供观测;流动点与基准点相距应不超过20km,每点观测数分钟。

3)、两次测出的边桩坐标值之差即为其位移的变化量,计算式分别为式(1)、式(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