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管桩基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81009发布日期:2018-12-14 22:53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管桩基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桩基础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钢管桩基础。



背景技术:

钢管桩基础是由设置于岩土中的钢管桩和连接于钢管桩顶端的承台组成的基础,其能够将建筑物的全部或部分荷载传递至地下承载性能较好的土层,以满足承载力和沉降的要求,因此,钢管桩基础以其具有高承载能力、使用范围广以及稳定性好等优点而被广泛地应用于通讯铁塔、高层建筑、水利工程和桥梁工程等领域。

目前,现有钢管桩基础的施工过程为:采用振动锤将钢管桩压入土中;当将钢管桩压至设计深度后,在钢管桩顶部浇筑混凝土进行加固,以形成桩基承台;然后对混凝土进行养护,从而完成钢管桩基础的施工。但是,当钢管桩采用浇筑混凝土的方式进行加固时,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容易受到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在浇筑混凝土后,对混凝土的护养要求较高。若护养不当,混凝土容易出现裂缝的现象,降低了钢管桩的整体刚度;而且出现的裂缝容易积水,加速了钢管桩的腐蚀,因此,导致难以保证最终成型的钢管桩基础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钢管桩基础,以解决现有钢管桩基础由于采用浇筑混凝土的方式进行加固,导致难以保证钢管桩基础的质量的技术问题,以确保钢管桩基础的质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钢管桩基础,包括钢管桩和多个加固装置,多个所述加固装置周向连接在所述钢管桩的顶部的外侧壁上;

所述加固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端连接在所述钢管桩的外侧壁上,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端交叉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板远离所述钢管桩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钢管桩的顶部的外侧壁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撑板水平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端垂直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另一端的顶部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加固装置还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支架连接在所述钢管桩的外侧壁上;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支架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板远离所述钢管桩的一端。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钢管桩的顶部设有顶部法兰盘,所述钢管桩靠近所述顶部法兰盘的一端还设有底部法兰盘;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槽钢和第二槽钢,所述第一槽钢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槽钢的一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底部法兰盘上,所述第一支撑板连接在所述第一槽钢和所述第二槽钢之间,且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钢管桩之间形成间隙。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槽钢的延长线、所述第二槽钢的延长线和所述钢管桩的中心线相交。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架还包括多个第一角钢,所述第一角钢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槽钢远离所述钢管桩的一端,所述第一角钢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槽钢远离所述钢管桩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板连接在多个所述第一角钢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撑杆为2个;一个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槽钢远离所述钢管桩的一端,一个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顶部法兰盘上;另一个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槽钢远离所述钢管桩的一端,另一个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顶部法兰盘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加固装置还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另一端交叉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三槽钢和第四槽钢,所述第三槽钢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槽钢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槽钢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槽钢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连接在所述第三槽钢和所述第四槽钢之间。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支架还包括多个第二角钢,多个所述第二角钢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三槽钢和所述第四槽钢之间,所述第二支撑板连接在多个所述第二角钢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钢管桩基础,包括钢管桩和多个加固装置,多个所述加固装置周向连接在所述钢管桩的顶部的外侧壁上;所述加固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端连接在所述钢管桩的外侧壁上,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端交叉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板远离所述钢管桩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钢管桩的顶部的外侧壁上。通过在所述钢管桩的顶部的外侧壁上周向设置所述加固装置,使得所述钢管桩具备抗侧移的能力,实现对钢管桩的加固效果,从而使得无需采用浇筑混凝土的方式加固钢管桩,有效地避免了由于混凝土护养不当而影响钢管桩基础的质量,且所述加固装置的安装质量不受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确保了最终成型的钢管桩基础的质量。此外,所述钢管桩基础的结构简单,易于实施,且由于无需采用浇筑混凝土的方式进行加固,避免了对混凝土的养护,因此,大大地缩短了施工时间,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钢管桩基础的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钢管桩基础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装配示意图。

其中,1、钢管桩;11、顶部法兰;12、底部法兰;2、加固装置;21、第一支撑板;22、第二支撑板;23、第一支撑杆;24、第一支架;241、第一槽钢;242、第二槽钢;243、第一角钢;25、第二支架;251、第三槽钢;252、第四槽钢;253、第二角钢;26、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中,上、下、左、右、前、后、顶部和底部等方位的描述都是针对图1进行限定的,当所述钢管桩基础的放置方式发生改变时,其相应的方位的描述也将根据放置方式的改变而改变,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做赘述。

结合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钢管桩基础,包括钢管桩1和多个加固装置2,多个所述加固装置2周向连接在所述钢管桩1的顶部的外侧壁上;

所述加固装置2包括第一支撑杆23、第一支撑板21和第二支撑板22,所述第一支撑板21的一端连接在所述钢管桩1的外侧壁上,所述第一支撑板2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22的一端交叉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23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板21远离所述钢管桩1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杆23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钢管桩1的顶部的外侧壁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钢管桩1的顶部的外侧壁上周向设置所述加固装置2,使得所述钢管桩具备抗侧移的能力,实现对钢管桩的加固效果,从而使得无需采用浇筑混凝土的方式加固钢管桩,有效地避免了由于混凝土护养不当而影响钢管桩基础的质量,且所述加固装置的安装质量不受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确保了最终成型的钢管桩基础的质量。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所述钢管桩基础的结构简单,易于实施,且由于无需采用浇筑混凝土的方式进行加固,避免了对混凝土的养护,因此,大大地缩短了施工时间,降低了成本。

如图2所示,所述加固装置2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设置,只需满足确保能够通过所述加固装置2对所述钢管桩1进行加固即可。为了使设计和结构简单化,以降低成本,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固装置2为3个;且3个所述加固装置2均匀连接在所述钢管桩1的外侧壁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确保所述加固装置2具有良好的加固效果,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板21水平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板22的一端垂直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板21的另一端的顶部上。通过使所述第一支撑板21水平设置,以使所述钢管桩1具有抗倾覆的能力;同时,通过使所述第二支撑板22的一端垂直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板21的另一端的顶部上,以使所述钢管桩1具有抗窜移的能力,从而确保所述加固装置具有良好的加固效果。

结合图1和图3所示,为了便于所述第一支撑板21的一端连接在所述钢管桩1的外侧壁上,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固装置2还包括第一支架24,所述第一支撑板21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支架24连接在所述钢管桩1的外侧壁上;所述第一支撑杆23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支架24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板21远离所述钢管桩1的一端。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支架24,以便于所述第一支撑板21的一端连接在所述钢管桩1的外侧壁上,同时便于所述第一支撑杆23与所述第一支撑板21连接。

结合图3和图4所示,为了实现通过所述第一支架24将所述第一支撑板21连接在所述钢管桩1的外侧壁上,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管桩1的顶部设有顶部法兰盘11,所述钢管桩1靠近所述顶部法兰盘11的一端还设有底部法兰盘12;所述第一支架24包括第一槽钢241和第二槽钢242,所述第一槽钢241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槽钢242的一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底部法兰盘12上,所述第一支撑板21连接在所述第一槽钢241和所述第二槽钢242之间,且所述第一支撑板21与所述钢管桩1之间形成间隙26。通过在所述钢管桩1靠近所述顶部法兰盘11的一端设置所述底部法兰盘12,同时使所述第一槽钢241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槽钢242的一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底部法兰盘12上,并使所述第一支撑板21连接在所述第一槽钢241和所述第二槽钢242之间,从而实现通过所述第一支架24将所述第一支撑板21连接在所述钢管桩1的外侧壁上。此外,通过使所述第一支撑板21与所述钢管桩1之间形成所述间隙26,提高了所述钢管桩1的抗倾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确保所述加固装置具有良好的加固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顶部法兰盘11和所述底部法兰盘12设于所述钢管桩1上的方式均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设置,本实施例中通过钢板分别将所述顶部法兰盘11和所述底部法兰盘12焊接于所述钢管桩1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槽钢241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槽钢242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底部法兰盘12上的方式也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槽钢241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槽钢242的一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底部法兰12上的方式,具体表现为:所述第一槽钢241靠近所述钢管桩1的一端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底部法兰盘12上设有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通过使螺栓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并分别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连接,从而实现所述第一槽钢241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底部法兰盘12上;所述第二槽钢242靠近所述钢管桩1的一端设有第四通孔,通过使螺栓穿过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并分别与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连接,从而实现所述第二槽钢242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底部法兰盘12上。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第一槽钢241、所述第二槽钢242和所述底部法兰盘12,易于实施,从而加快了安装的速度,因此进一步缩短了施工时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所述加固装置2的加固效果,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槽钢241的延长线、所述第二槽钢242的延长线和所述钢管桩1的中心线相交。通过使所述第一槽钢241的延长线、所述第二槽钢242的延长线和所述钢管桩1的中心线相交,使得所述第一槽钢241和所述第二槽钢242分别沿着所述钢管桩1的中心发散分布,同时所述第一支撑板21连接在所述第一槽钢241和所述第二槽钢242之间,因此进一步提高了所述钢管桩的抗侧移的能力,从而提高所述加固装置的加固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述第一槽钢241的延长线、所述第二槽钢242的延长线和所述钢管桩1的中心线相交,所述第一支撑板21连接在所述第一槽钢241和所述第二槽钢242之间,且所述第一支撑板21与所述钢管桩1之间形成间隙26,因此,所述第一支撑板21的横截面形状为梯形,且所述第一支撑板21靠近所述钢管桩1的一端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支撑板21另一端的宽度。

结合图3和图4所示,为了实现所述第一支撑板21连接在所述第一槽钢241和所述第二槽钢242之间,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24还包括多个第一角钢243,所述第一角钢243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槽钢241远离所述钢管桩1的一端,所述第一角钢243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槽钢242远离所述钢管桩1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板21连接在多个所述第一角钢243上。通过在所述第一槽钢241远离所述钢管桩1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槽钢242远离所述钢管桩1的一端之间连接多个所述第一角钢243,并使所述第一支撑板21连接在多个所述第一角钢243上,从而实现所述第一支撑板21连接在所述第一槽钢241和所述第二槽钢242之间,同时使得所述第一支撑板21与所述钢管桩1之间形成所述间隙26。此外,通过在所述第一槽钢241和所述第二槽钢242之间连接多个所述第一角钢243,以增强所述第一支架24的刚度,从而确保所述第一支撑板21能够牢靠地连接在所述钢管桩1的外侧壁上;同时通过将所述第一支撑板21连接在多个所述第一角钢243上,从而实现所述第一支撑板21连接在所述第一槽钢241和所述第二槽钢242之间,减少了第一支撑板21的厚度,从而便于将所述第一支撑板21连接在所述钢管桩1的外侧壁上,并且降低了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角钢243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设置,只需满足确保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角钢243将所述第一支撑板21连接在所述第一槽钢241和所述第二槽钢242之间即可。为了使设计和结构简单化,以降低成本,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角钢243为2个;2个所述第一角钢243平行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实现所述第一支撑板21水平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槽钢241、所述第二槽钢242和多个所述第一角钢243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杆23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设置。为了确保所述加固装置2具有良好的加固效果,同时使得设计和结构简单化,以降低成本,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杆23为2个;一个所述第一支撑杆23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槽钢241远离所述钢管桩1的一端,一个所述支撑杆23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顶部法兰盘11上;另一个所述第一支撑杆23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槽钢242远离所述钢管桩1的一端,另一个所述支撑杆23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顶部法兰盘11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个所述第一支撑杆23连接在所述第一槽钢241与所述顶部法兰盘11之间的方式,具体表现为:所述第一支撑杆23的两端均为扁平状,且所述第一支撑杆23的一端设有第五通孔,所述第一支撑杆23的另一端设有第六通孔;所述顶部法兰盘11上设有第七通孔,所述第一槽钢241远离所述钢管桩1的一端设有第八通孔,通过使螺栓穿过所述第五通孔和所述第八通孔,并分别与所述第五通孔和所述第八通孔连接,从而实现一个所述第一支撑杆23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槽钢241远离所述钢管桩1的一端;另外,通过使螺栓穿过所述第六通孔和所述第七通孔,并分别与所述第六通孔和所述第七通孔连接,从而实现一个所述第一支撑杆23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顶部法兰盘11上,进而实现一个所述第一支撑杆23连接在所述第一槽钢241与所述顶部法兰盘11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23、所述第一槽钢241和所述顶部法兰盘11,易于实施,从而加快了安装的速度,进而更进一步缩短了施工时间。此外,另一个所述第一支撑杆23连接在所述第二槽钢242与所述顶部法兰盘11之间的方式与上述的一个所述第一支撑杆23的连接方式相同,在此不做更多的赘述。

结合图1和图3所示,为了便于所述第一支撑板2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22的一端交叉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固装置2还包括第二支架25,所述第二支撑板22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支架25与所述第一支撑板21的另一端交叉连接。通过设置所述第二支架25,以便于所述第二支撑板2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21的另一端交叉连接。

结合图3和图4所示,为了实现通过所述第二支架25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21和所述第二支撑板2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25包括第三槽钢251和第四槽钢252,所述第三槽钢25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槽钢24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槽钢25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槽钢24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22连接在所述第三槽钢251和所述第四槽钢252之间。通过使所述第三槽钢25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槽钢241的另一端连接,同时使所述第四槽钢25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槽钢242的另一端连接,并使所述第二支撑板22连接在所述第三槽钢251和所述第四槽钢252之间,从而实现通过所述第二支架25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21和所述第二支撑板22。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实现所述第二支撑板22的一端垂直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板21的另一端的顶部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槽钢251、所述第四槽钢252和多个所述第二角钢253处于同一垂直面上;且所述第二支架25位于所述第一支架24的上方,所述第三槽钢25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槽钢241的另一端垂直连接;所述第四槽钢25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槽钢242的另一端垂直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槽钢25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槽钢241的另一端采用满焊的方式实现垂直连接;所述第四槽钢25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槽钢242的另一端也采用满焊的方式实现垂直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实现所述第二支撑板22连接在所述第三槽钢251和所述第四槽钢252之间,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25还包括多个第二角钢253,多个所述第二角钢253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三槽钢251和所述第四槽钢252之间,所述第二支撑板22连接在多个所述第二角钢253上。通过使多个所述第二角钢253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三槽钢251和所述第四槽钢252之间,并使所述第二支撑板22连接在多个所述第二角钢253上,从而实现所述第二支撑板22连接在所述第三槽钢251和所述第四槽钢252之间。此外,通过在所述第三槽钢251和所述第四槽钢252之间连接多个所述第二角钢253,以增强所述第二支架25的刚度,从而确保所述第二支撑板22能够牢靠地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板21上;同时通过将所述第二支撑板22连接在多个所述第二角钢253上,从而实现所述第二支撑板22连接在所述第三槽钢251和所述第四槽钢252之间,减少了第二支撑板22的厚度,从而便于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21和所述第二支撑板22,并且降低了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角钢253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设置,只需满足确保能够通过所述第二角钢253将所述第二支撑板22连接在所述第三槽钢251和所述第四槽钢252之间即可。为了进一步使设计和结构简单化,以降低成本,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角钢253为3个;且3个所述第二角钢253平行设置,并均匀分布于所述第三槽钢241和所述第四槽钢242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板21和所述第二支撑板22的材料均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设置,如钢板、合金板材和不锈钢板等。为了进一步使设计和结构简单化,以降低成本,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板21和所述第二支撑板22均为钢板。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钢管桩基础的施工过程具体表现为:

S1、在所述钢管桩1的顶部焊接所述顶部法兰盘11,并在所述钢管桩1靠近所述顶部法兰盘11的一端焊接所述底部法兰盘12;

S2、通过组装所述第一支撑板21、第二支撑板22、第一支撑杆23、第一支架24和第二支架25,形成所述加固装置2;再对所述加固装置2进行镀锌;

S3、开挖基槽,在基槽中采用压装机将所述钢管桩1远离所述顶部法兰盘11的一端压入土中,并在所述钢管桩1的顶部离地面0.5米时停止打桩;

S4、通过所述顶部法兰盘11和所述底部法兰盘12将所述加固装置2安装在所述钢管桩1上;

S5、继续打桩,直至将所述钢管桩1压至设计标高;回填土并分层夯实,完成钢管桩基础的施工。

在所述钢管桩基础的施工过程中,通过后期的打桩将所述钢管桩1压至设计标高,大大提高了加固装置2的底部地基土的地耐力,并增强了钢管桩1抗侧移的能力,从而进一步确保了所述加固装置2的加固效果。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钢管桩基础,包括钢管桩1和多个加固装置2,多个所述加固装置2周向连接在所述钢管桩1的顶部的外侧壁上;所述加固装置2包括第一支撑杆23、第一支撑板21和第二支撑板22,所述第一支撑板21的一端连接在所述钢管桩1的外侧壁上,所述第一支撑板2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22的一端交叉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23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板21远离所述钢管桩1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杆23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钢管桩1的顶部的外侧壁上。通过在所述钢管桩1的顶部的外侧壁上周向设置所述加固装置2,使得所述钢管桩具备抗侧移的能力,实现对钢管桩的加固效果,从而使得无需采用浇筑混凝土的方式加固钢管桩,有效地避免了由于混凝土护养不当而影响钢管桩基础的质量,且所述加固装置的安装质量不受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确保了最终成型的钢管桩基础的质量。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所述钢管桩基础的结构简单,易于实施,且由于无需采用浇筑混凝土的方式进行加固,避免了对混凝土的养护,因此,大大地缩短了施工时间,降低了成本。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