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河流中取水头结构施工的围堰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80986发布日期:2018-12-14 22:53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用于河流中取水头结构施工的围堰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围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河流中取水头结构施工的围堰结构。



背景技术:

在本申请人的取水头结构施工项目中,根据设计要求,取水头结构需在离泵房400m处进行围堰施工,形成一圈外围堰,取水头处围堰顶部距河床有6m,河床较取水头结构底部高差为6m,围堰后存在约为9米的高差,随着围堰延伸进度,河道逐渐变窄,势必导致水流湍急,水深增加,对围堰前端的结构部分不利影响较大,出现了围堰渗漏量大的情况,10台水泵同时运转不能有效的降低围堰内因渗漏形成的水位,抽水效果不明显,且围堰确切渗漏点的位置也无法确定,工期又十分紧张,同时,开挖取水头结构的基坑时,围堰会出现管涌、流沙情况,严重影响了施工安全,管涌使得基坑施工区域内积水,无法有效对取水头结构区域进行施工,另外,湍急的水流以及围堰结构出现的管涌、流沙等情况会影响整个围堰堰体结构的稳定性,围堰堰体的结构稳定是保证围堰内施工作业安全可靠的基础条件。

因此,本申请提出一种用于河流中取水头结构施工的围堰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河流中取水头结构施工的围堰结构,加宽围堰及复合土工膜使得外围堰前端的结构部分的渗漏量大大减少,加强了外围堰的结构强度,同时,内围堰使得取水头结构施工区域的施工作业更加安全可靠,能有效对取水头结构进行施工作业。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用于河流中取水头结构施工的围堰结构,包括外围堰,所述外围堰包括上围堰、端围堰和下围堰依次连接而成,所述端围堰的内侧和所述上围堰的前端内侧均设置有加宽围堰,所述加宽围堰与所述端围堰和上围堰之间铺设有复合土工膜,所述加宽围堰与所述下围堰之间的区域修筑有内围堰,所述取水头结构的施工区域位于所述下围堰与所述内围堰之间的区域,所述内围堰围挡住所述取水头结构的前端和上游端,所述内围堰的一端与所述下围堰修筑连接在一起;加宽围堰及复合土工膜使得外围堰前端的结构部分的渗漏量大大减少,同时加强了外围堰的结构强度,内围堰使得取水头结构施工区域的施工作业更加安全可靠,能有效对取水头结构进行施工作业。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河流中取水头结构施工的围堰结构,所述外围堰内外侧的坡比范围为1:3~1:4,所述加宽围堰内侧的坡比范围为1:4~1:5,所述内围堰的坡比范围为1:3~1:4;合理的具体坡比设计使得堰体结构更加稳定可靠。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河流中取水头结构施工的围堰结构,所述加宽围堰的顶部宽度为6米,所述内围堰的顶部宽度为8米。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河流中取水头结构施工的围堰结构,所述加宽围堰从外往内包括垫料层和填筑层,所述垫料层铺设在所述复合土工膜上,所述垫料层为开挖的坡积土、粘土或者粉粘土,且所述垫料层不能混入如块石、树根等具有尖锐轮廓的杂质,所述填筑层为开挖的土石料;垫料层的铺设对复合土工膜起到了保护的作用,防止填筑层的土石料对复合土工膜形成损坏。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河流中取水头结构施工的围堰结构,所述填筑层内侧面的下端设置有细土麻袋,所述细土麻袋压实所述填筑层内侧面的下端;细土麻袋对填筑层内侧面的下端起到了压实作用,防止下端的土石料被带走。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河流中取水头结构施工的围堰结构,所述加宽围堰内设置有若干加固基石,所述加固基石对所述加宽围堰起到基础支撑和加固的作用;加固基石对整个加宽围堰结构起到了支撑和加固的作用,增加了堰体的结构强度,保证了堰体内部区域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河流中取水头结构施工的围堰结构,所述内围堰由片块石填筑而成,所述内围堰的外侧面也铺设有所述复合土工膜;此处的复合土工膜能够有效减少内围堰的渗漏量。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河流中取水头结构施工的围堰结构,所述内围堰与所述加宽围堰之间设置有排水明沟一,所述排水明沟一的轨迹与所述加宽围堰的轨迹平行,所述排水明沟一的轨迹围挡住所述内围堰的修筑轨迹,所述排水明沟一的一端与一集水坑相连通,所述排水明沟一的引水纵向坡度为1%~3%,所述集水坑低于所述排水明沟一的最低点;所述内围堰与所述取水头结构之间设置有排水明沟二,所述排水明沟二的轨迹与所述内围堰的轨迹平行,所述排水明沟二的轨迹围挡住所述取水头结构的前端、上游端和下游端,所述排水明沟二上也连接有一集水坑,所述排水明沟二的引水纵向坡度为1%~3%,所述集水坑低于所述排水明沟二的最低点;通过泵对集水坑内收集的积水进行抽排,排水明沟和集水坑的设置使得内围堰内以及内围堰与加宽围堰之间的渗漏积水能够得到有效排出,保证了堰体安全可靠,使得取水头结构施工区域能够顺利且安全地进行施工作业。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河流中取水头结构施工的围堰结构,所述排水明沟一、排水明沟二和集水坑内均铺设有塑料膜;塑料膜的设置能够有效防止积水在排水明沟和集水坑中回渗进土壤中。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河流中取水头结构施工的围堰结构,所述上围堰前端、下围堰前端和端围堰的堰体内通过高压旋喷的方式设置有若干桩体,相邻的桩体之间扩散连接在一起,形成止水帷幕;具体设置了两排桩体,桩体对外围堰的前端结构起到了结构加强的作用,同时,相邻桩体之间形成的止水帷幕起到了挡水的作用,有效减少了堰体的渗漏量。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加宽围堰及复合土工膜使得外围堰前端的结构部分的渗漏量大大减少,加强了外围堰的结构强度,同时,内围堰使得取水头结构施工区域的施工作业更加安全可靠,能有效对取水头结构进行施工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2是图1中A-A向剖视图;

图3是图2中B处放大图;

图4是图2中C处放大图;

图5是图2中D处放大图;

图6是图2中E处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排水明沟一与集水坑配合的剖视图。

图中标记:1为上围堰,2为端围堰,3为下围堰,4为加宽围堰,4-1为垫料层,4-2为填筑层,5为复合土工膜,6为内围堰,7为取水头结构,8为细土麻袋,9为加固基石,10-1为排水明沟一,10-2为排水明沟二,11为集水坑,12为塑料膜,13为桩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至6所示,用于河流中取水头结构施工的围堰结构,包括外围堰,外围堰包括上围堰1、端围堰2和下围堰3依次连接而成,端围堰2的内侧和上围堰1的前端内侧均设置有加宽围堰4,加宽围堰4与端围堰2和上围堰1之间铺设有复合土工膜5,加宽围堰4与下围堰3之间的区域修筑有内围堰6,取水头结构7的施工区域位于下围堰3与内围堰6之间的区域,内围堰6围挡住取水头结构7的前端和上游端,内围堰6的一端与下围堰3修筑连接在一起,外围堰内外侧的坡比范围为1:3~1:4,具体为1:4,加宽围堰4内侧的坡比范围为1:4~1:5,具体为1:5,内围堰6的坡比范围为1:3~1:4,具体为1:4,加宽围堰4的顶部宽度为6米,内围堰6的顶部宽度为8米,上围堰1前端、下围堰3前端和端围堰2的堰体内通过高压旋喷的方式设置有若干桩体13,相邻的桩体13之间扩散连接在一起,形成止水帷幕,具体设置两排桩体13,排间距为300mm,单排桩体13桩心距为600mm,高压旋喷桩桩径450mm,注浆喷嘴直径在2.0~2.8mm范围内。

加宽围堰4从外往内包括垫料层4-1和填筑层4-2,垫料层4-1铺设在复合土工膜5上,垫料层4-1为开挖的坡积土、粘土或者粉粘土,填筑层4-2为开挖的土石料,垫料层4-1不能混入有尖锐轮廓的杂质,例如块石、树根,内围堰6由片块石填筑而成,内围堰6的外侧面也铺设有复合土工膜5,填筑层4-2内侧面的下端设置有细土麻袋8,细土麻袋8压实填筑层4-2内侧面的下端,加宽围堰4内设置有若干加固基石9,加固基石9设置在填筑层4-2内,加固基石9对加宽围堰4起到基础支撑和加固的作用。

实施例2

如图1、2、5至7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内围堰6与加宽围堰4之间设置有排水明沟一10-1,排水明沟一10-1的轨迹与加宽围堰4的轨迹平行,排水明沟一10-1的轨迹围挡住内围堰6的修筑轨迹,排水明沟一10-1的一端与一集水坑11相连通,排水明沟一10-1的引水纵向坡度为1%~3%,集水坑11低于排水明沟一10-1的最低点;内围堰6与取水头结构7之间设置有排水明沟二10-2,排水明沟二10-2的轨迹与内围堰6的轨迹平行,排水明沟二10-2的轨迹围挡住取水头结构7的前端、上游端和下游端,排水明沟二10-2上也连接有一集水坑11,排水明沟二10-2的引水纵向坡度为1%~3%,集水坑11低于排水明沟二10-2的最低点,排水明沟一10-1、排水明沟二10-2和集水坑11的内表面采用M7.5砂浆抹面,排水明沟一10-1、排水明沟二10-2和集水坑11内均铺设有塑料膜12,塑料膜12具体铺设于M7.5砂浆抹面上,堰体的渗水进入排水明沟10,并通过排水明沟10汇集到集水坑11中,通过排水泵抽排集水坑11中的积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