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岸止水条及具有该护岸止水条的生态护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27885发布日期:2018-12-28 19:55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护岸止水条及具有该护岸止水条的生态护岸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护岸止水条及具有该护岸止水条的生态护岸。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如专利公开CN105625257A中公开的生态环保型岸堤防护墙及用于该防护墙的H型预应力混凝土桩,公开了一种通过多个H型预应力混凝土桩连接构成护岸的结构。所述H型预应力混凝土桩的横截面为由两个翼缘及连接两个翼缘的腹板构成的H形,翼缘两侧面分别具有凸筋和插槽。将多根相同的H型预应力混凝土桩插入土壤中,相邻的两根H型预应力混凝土桩通过凸筋和插槽插接配合,理想是构成一道保护河道堤岸的护岸墙。但在实际施工中,凸筋和插槽结构精细,施工难度大、定位精度要求高、桩身极易损坏;多根相同的H型预应力混凝土桩连续地并紧密地配合,产生较大的挤土效应,打入土壤时,相邻的两个桩体之间形成极易形成空隙,达不到预期的完美的拼装效果,挡土止水效果无法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护岸止水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护岸止水条,包括位于中部的能够插在护岸缝隙内的插缝条、位于所述插缝条一侧部防止所述插缝条脱离护岸缝隙的第一限位挡、位于所述插缝条相对的另一侧部防止所述插缝条脱离护岸缝隙的第二限位挡,所述第一限位挡与所述第二限位挡两者中至少有一个上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柔性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部能够通过弹形变形与护岸抵紧。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插缝条、所述第一限位挡与所述第二限位挡固定为一个整体。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护岸止水条通过共挤加工一体成型。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插缝条为刚性材质,所述第一限位挡包括与所述插缝条相接壤且呈刚性的第一限位挡主体、与所述第一限位挡主体相接壤并呈柔性的第一限位挡柔性部,所述第一限位挡主体能够与护岸相抵从而防止所述插缝条脱离护岸缝隙,所述第一限位挡柔性部能够弹性变形与护岸相抵紧。

在某些进一步实施方式中,所述插缝条与所述第一限位挡主体的中部接壤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挡柔性部有两个,分别自所述第一限位挡的两端部继续向外伸展延伸。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插缝条为刚性材质,所述第二限位挡为与所述插缝条相接壤且呈刚性的第二限位挡主体,或者所述第二限位挡包括与所述插缝条相接壤且呈刚性的第二限位挡主体、所述第二限位挡主体相接壤并呈柔性的第二限位挡柔性部,所述第二限位挡主体能够与护岸相抵从而防止所述插缝条脱离护岸缝隙,所述第二限位挡柔性部能够弹性变形与护岸相抵紧。

在某些进一步实施方式中,所述插缝条与所述第二限位挡主体的中部接壤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挡柔性部有两个,分别自所述第一限位挡的两端部向着第一限位挡方向倾斜延伸。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插缝条与所述第一限位挡与第二限位挡都为塑料。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又一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生态护岸。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生态护岸,包括多个依次沉设于堤岸的桩体,还包括多个上述任意一项实施方案中的护岸止水条,还每相邻的两个桩体之间形成所述护岸缝隙,每个所述护岸止水条相应地插设在对应的一个所述护岸缝隙内,所述第一限位挡与所述第二限位挡分别位于相应所述护岸缝隙的两端外侧。

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等。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在护岸施工中,不需要将相邻的两个桩体精准的靠设在一起,大大弱化了桩体与桩体之间的挤土效应,并利用桩体之间存在的护岸缝隙,在相应的护岸缝隙内插入护岸止水条,所述第一限位挡与所述第二限位挡两者中至少有一个上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柔性部,柔性部在受到压力的作用下能够弹性变形并抵靠在两侧的桩体上,从而起到挡土止水的作用,施工更方便,并且挡土止水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附图1为具有护岸止水条的生态护岸俯视示意图(实施例一);

附图2为附图1的A处放大图(实施例一);

附图3为护岸止水条立体示意图(实施例一);

附图4为应用于生态护岸中的护岸止水条俯视示意图(实施例二);

附图5为应用于生态护岸中的护岸止水条俯视示意图(实施例三);

附图6为应用于生态护岸中的护岸止水条俯视示意图(实施例四);

附图7为具有护岸止水条的生态护岸俯视示意图(实施例四护岸止水条的另一种插设方式);

附图8为附图7的B处放大图(实施例四);

附图9为具有护岸止水条的生态护岸俯视示意图(实施例五);

附图10为附图9的C处放大图(实施例五);

附图11为应用于生态护岸中的护岸止水条俯视示意图(实施例五护岸止水条的另一种插设方式);

附图12为应用于生态护岸中的护岸止水条俯视示意图(实施例六);

其中: 1、单元调蓄池;11、顶盖;111、检查口;12、侧壁;121、侧壁通水口;122、侧壁底通水孔;123、进水管道;124、排水管道;13、底壁;2、丁基橡胶。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如附图1所示,一种生态护岸,包括多个依次沉设于堤岸的桩体20、多个护岸止水条,每相邻的两个桩体20之间形成护岸缝隙21,每个护岸止水条相应地插设在对应的一个护岸缝隙21内。图1上方为迎土侧,下方为迎水侧。

如附图1-3示,护岸止水条包括位于中部的用于插在护岸缝隙21内的插缝条10、位于插缝条10一侧部防止插缝条10脱离护岸缝隙21的第一限位挡11、位于插缝条10相对的另一侧部防止插缝条10脱离护岸缝隙21的第二限位挡12,如附图1、2所示,第一限位挡11与第二限位挡12分别位于相应护岸缝隙21的两端外侧。

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挡11与第二限位挡12上都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柔性部,第一限位挡11上具有第一限位挡柔性部112,第二限位挡12上具有第二限位挡柔性部122。柔性部能够通过弹形变形与护岸桩体抵紧,用于挡土止水,防止堤岸水土流失。以下详述:

插缝条10为刚性材质,所述插缝条10为呈片状。

第一限位挡11还包括与插缝条10相接壤且呈刚性的第一限位挡主体111,第一限位挡柔性部112与第一限位挡主体111相接壤连接,第一限位挡主体111与护岸相抵从而防止插缝条10脱离护岸缝隙21,第一限位挡柔性部112受到两侧桩体20的挤压下变形与之抵靠,且受到迎土压力从而进一步护岸桩体相贴紧,从而起到挡土止水的作用。插缝条10与第一限位挡主体111的中部接壤连接,第一限位挡柔性部112有两个,分别自第一限位挡11的两端部继续向外伸展延伸。

第二限位挡12还包括与插缝条10相接壤且呈刚性的第二限位挡主体121,第二限位挡柔性部122与第二限位挡主体121相接壤连接,第二限位挡主体121与护岸相抵从而防止插缝条10脱离护岸缝隙21,第二限位挡柔性部122受到两侧桩体20的尺寸限制下变形与之抵靠,从而进一步起到挡土止水的作用。插缝条10与第二限位挡主体121的中部接壤连接,第一限位挡柔性部112有两个,分别自第一限位挡11的两端部向着第一限位挡11方向倾斜延伸,起到与两侧桩体20抵紧的效果。

本实施例护岸止水条都是塑料制成的,通过共挤加工方式一体成型。插缝条10、第一限位挡主体111与第二限位挡主体121是硬质塑料,第一限位挡柔性部112与第二限位挡柔性部122是软质塑料,硬质塑料与软质塑料是不同的配比,如硬PVC、软PVC,共挤加工与软、硬质塑料配比是现有技术工艺,不详述。

实施例二,如附图4所示,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护岸止水条的第二限位挡12没有柔性部。第二限位挡主体121的外表面为弧形表面,起到装饰作用。但为了起装饰作用,第二限位挡主体121的外表面并不限于是弧形表面,还可以是其它,如波浪面等。

插缝条10、第一限位挡主体111与第二限位挡主体121为金属材料制成,第一限位挡柔性部112通过工挤加工包设在插缝条10、第一限位挡主体111上。金属与塑料拱挤加工,也属现有技术工艺,不详述。

实施例三,如附图5所示,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护岸止水条的第二限位挡12没有柔性部。第二限位挡主体121的外表面为弧形表面,起到装饰作用。但为了起装饰作用,第二限位挡主体121的外表面并不限于是弧形表面,还可以是其它,如波浪面等。

实施例四,如附图6-8所示,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一限位挡主体111为向外凸的弧形表面,两端部都为第一限位挡柔性部112。第二限位挡12没有柔性部,呈其模截面呈圆管状,其外形容易与多种桩体外形表面相配合抵触,用于挡土止水。

实施例五,如附图9-11所示,实施例五与实施例四类似,区别在于,实第一限位挡主体111为向内凹的弧形表面,两端部都为第一限位挡柔性部112。第二限位挡12没有柔性部,呈其模截面呈实心圆柱。

实施例六,如附图12所示,实施例六与实施例五的区别在于,第一限位挡11与第二限位挡12相对称。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