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桩头防水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52395发布日期:2019-05-24 21:03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桩头防水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桩头防水构造。



背景技术:

目前,地下工程完成桩基作业后,需要对桩头进行防水作业,以避免在桩头处漏水造成建筑物地下室漏水。

现有授权公告号为CN204282413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桩头防水构造,包括桩和结构底板,所述的桩头外围设置有混凝土垫层,该混凝土垫层的厚度为100~150mm,该混凝土垫层的强度为C15;所述的混凝土垫层上铺设有防水层;所述的桩头周圈且位于防水层顶面上方处设置有遇水膨胀止水条;所述的桩头顶部设有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涂层;所述的结构底板铺设在防水层和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涂层的上方,该结构底板的厚度为500~1000mm,该结构底板的强度为C30~C35,抗渗等级P6。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高寒地区,混凝土空隙中的水在干湿交替、冻融循环作用下,形成冰涨压力和渗透压力联合作用的疲劳应力,使混凝土产生由表及里的剥蚀破坏。经过多次冻融循环后,混凝土垫层易产生开裂,致使防水性能降低,因此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桩头防水构造,其具有防水性能佳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桩头防水构造,包括桩头以及混凝土垫层,所述桩头插设在混凝土垫层中,所述桩头内设置有穿过桩头顶面且垂直于桩头顶面的钢筋,所述混凝土垫层顶面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防水卷材层和混凝土找平层,所述钢筋与桩头的连接处设置有遇水膨胀止水条一,所述桩头的圆周侧面上环绕有与防水卷材层底部相抵的弹性垫,所述弹性垫位于桩头与混凝土垫层之间,所述弹性垫内还设置有弹性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水卷材具有良好的耐水性,混凝土垫层和混凝土找平层的防水和抗渗性能好。钢筋与桩头的连接处套设有遇水膨胀止水条一,止水条吸水膨胀成为不透水的可塑性胶体,提高桩头与钢筋之间的密封性。当混凝土垫层产生开裂后,被压缩的弹性装置回复,挤压弹性垫使得弹性垫与混凝土垫层紧密贴合,从而阻挡住渗水缝隙,防止水分从混凝土垫层渗透到桩头,提高桩头处的防水性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性装置包括设置在弹性垫内的若干呈矩形阵列排布的空腔以及弹簧,所述弹簧设置在空腔中且弹簧的弹力方向与桩头的径向一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桩头外涂抹水泥砂浆形成混凝土垫层,在混凝土垫层与桩头之间嵌设一圈弹性垫,弹性垫中的弹簧被压缩。当混凝土垫层产生开裂,被压缩的弹簧回复,挤压弹性垫使得弹性垫与混凝土垫层紧密贴合,从而阻挡住渗水缝隙,防止水分从混凝土垫层渗透到桩头,提高桩头处的防水性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混凝土垫层内绕桩头的周向开设有环形的膨胀孔,所述膨胀孔内设置有遇水膨胀止水条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水渗漏至桩头与混凝土垫层之间,遇水膨胀止水条二吸水后,向膨胀孔孔壁膨胀阻挡住渗水缝隙,进一步提高桩头的防水性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膨胀孔内沿桩头径向依次设置有用于密封膨胀孔的遇水膨胀止水条二以及橡胶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条与遇水膨胀止水条二配合将膨胀孔密封,提高桩头与混凝土垫层之间的密封性,从而提高桩头处的防水性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橡胶条沿桩头径向开设有将水引导至遇水膨胀止水条二的引水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条上开设引水孔,可以将水引导至遇水膨胀止水条二,遇水膨胀止水条二吸水膨胀的同时带动橡胶条一起向膨胀孔孔壁膨胀,遇水膨胀止水条二和橡胶条配合将膨胀孔密封,提高桩头与混凝土垫层之间的密封性,进一步提高桩头的防水性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引水孔靠近遇水膨胀止水条二的一端向下倾斜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向下倾斜的引水孔能很好地将渗漏的水引流给遇水膨胀止水条二并被遇水膨胀止水条二吸收,进一步提高桩头的防水性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橡胶条中开设有环形槽,所述遇水膨胀止水条二卡嵌在环形槽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条包裹住遇水膨胀止水条二的顶面和底面,桩头与混凝土垫层之间的密封性更好,遇水膨胀止水条二吸收渗漏水的能力更强,进一步提高桩头的防水性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混凝土找平层与桩头之间设置有镀锌钢丝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热镀锌钢丝网可以起到抗潮保温的作用,可以明显减小热胀冷缩对于混凝土的破坏,另一方面热镀锌钢丝网的韧性比同规格钢丝还强,可以有效增加混凝土强度,进一步降低混凝土开裂风险,从而提高桩头的防水性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弹性垫以及弹性装置的设置,当混凝土垫层产生开裂,被压缩的弹簧回复,挤压弹性垫使得弹性垫与混凝土垫层紧密贴合,从而阻挡住渗水缝隙,防止水分从混凝土垫层渗透到桩头,提高桩头处的防水性能;

2.通过橡胶条以及遇水膨胀止水条二的设置,遇水膨胀止水条二吸水膨胀的同时带动橡胶条一起向膨胀孔孔壁膨胀,遇水膨胀止水条二和橡胶条配合将膨胀孔密封,提高桩头与混凝土垫层之间的密封性,进一步提高桩头的防水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剖面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桩头;11、钢筋;12、遇水膨胀止水条一;2、混凝土垫层;21、膨胀孔;3、防水卷材层;4、混凝土找平层;5、弹性垫;51、空腔;52、弹簧;6、遇水膨胀止水条二;7、橡胶条;71、引水孔;72、环形槽;8、镀锌钢丝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与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桩头防水构造,包括桩头1以及混凝土垫层2,为了提高桩头1处的防水性能,在桩头1外围砌筑了混凝土垫层2。混凝土垫层2上方铺设了防水卷材层3,防水卷材层3是由BAC双面自粘防水卷材构成,该卷材具有与水泥浆粘结的性能。该卷材胶料中的高分子聚合物与水泥水化物形成互穿网络结构,水泥初凝前可流动、渗透,凝固强度日增,粘结力增强。当防水卷材层3出现局部破坏,水都会被限定在很小的范围内,不窜流。防水卷材层3上方放置有镀锌钢丝网8,再在镀锌钢丝网8上砌筑水泥砂浆形成混凝土找平层4。镀锌钢丝网8可以起到抗潮保温的作用,可以明显减小热胀冷缩对于混凝土的破坏,另一方面镀锌钢丝网8的韧性比同规格钢丝还强,可以有效增加混凝土强度,进一步降低混凝土开裂风险,从而提高桩头1的防水性能。

参照图1与图2,桩头1内设置有两根穿过桩头1顶面伸入混凝土找平层4的钢筋11,为了提高钢筋11与混凝土找平层4连接处的密封性,钢筋11与桩头1的连接处套设有遇水膨胀止水条一12。遇水膨胀止水条一12是由高分子无机吸水膨胀材料和橡胶合成,遇水能吸水体积膨胀,从而阻挡缝隙,形成不透水的可塑性胶体,达到防渗止漏的目的。

参照图1与图3,在高寒地区,混凝土空隙中的水在干湿交替、冻融循环作用下,形成冰涨压力和渗透压力联合作用的疲劳应力,使混凝土产生由表及里的剥蚀破坏。经过多次冻融循环后,混凝土垫层2易产生开裂。为防止水分从开裂处渗透,混凝土垫层2内开设有环形的膨胀孔21,膨胀孔21内从里到外依次设置有遇水膨胀止水条二6和橡胶条7。遇水膨胀止水条二6和橡胶条7均呈环状且一体成型,橡胶条7与遇水膨胀止水条二6配合将膨胀孔21密封,提高桩头1与混凝土垫层2之间的密封性。橡胶条7中开设有环形槽72,用来放置遇水膨胀止水条二6。这样橡胶条7包裹住遇水膨胀止水条二6的顶面和底面,使得桩头1与混凝土垫层2之间的密封性更好,进一步提高桩头1的防水性能。

参照图1与图3,橡胶条7开设有将水引导至遇水膨胀止水条二6的引水孔71,引水孔71靠近遇水膨胀止水条二6的一端倾斜向下,向下倾斜的引水孔71能很好地将渗漏的水引流给遇水膨胀止水条二6并被遇水膨胀止水条二6吸收,进一步提高桩头1的防水性能。

参照图1与图3,桩头1与混凝土垫层2之间还设置有弹性垫5,环形的弹性垫5的顶面与防水卷材层3底部相抵,弹性垫5的底面与橡胶条7顶部相抵。在弹性垫5中还设置有弹性装置,本实施例中弹性装置为弹簧52,弹性垫5内开设有空腔51来放置弹簧52,弹簧52的弹力方向与桩头1径向一致。当混凝土垫层2产生开裂,被压缩的弹簧52回复,挤压弹性垫5使得弹性垫5与混凝土垫层2紧密贴合,从而阻挡住渗水缝隙,防止水分从混凝土垫层2渗透到桩头1。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桩头1外套设遇水膨胀止水条二6,遇水膨胀止水条二6和橡胶条7均呈环状且一体成型。再涂抹水泥砂浆形成混凝土垫层2,在混凝土垫层2与桩头1之间嵌设一圈弹性垫5,弹性垫5中的弹簧52被压缩。在混凝土垫层2上方铺设防水卷材层3,防水卷材层3上放置镀锌钢丝网8。钢筋11伸出桩头1的一端套设有遇水膨胀止水条一12,最后再涂抹水泥砂浆形成混凝土找平层4。

当混凝土垫层2产生开裂,被压缩的弹簧52回复,挤压弹性垫5使得弹性垫5与混凝土垫层2紧密贴合,从而阻挡住渗水缝隙,防止水分从混凝土垫层2渗透到桩头1,提高桩头1处的防水性能。当水分从混凝土垫层2向防水卷材层3渗透时,先经过遇水膨胀止水条二6。渗透的水从引水孔71流至遇水膨胀止水条二6被吸收,遇水膨胀止水条二6吸水膨胀的同时带动橡胶条7一起向膨胀孔21孔壁膨胀,遇水膨胀止水条二6和橡胶条7配合将膨胀孔21密封,提高桩头1与混凝土垫层2之间的密封性,进一步提高桩头1的防水性能。

当钢筋11与混凝土找平层4连接处发生漏水时,遇水膨胀止水条一12吸水膨胀阻挡住渗水缝隙,防止水分渗透到下方桩头1处,提高桩头1的防水性能。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