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护罩结构及挖掘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39842发布日期:2019-07-24 08:56阅读:393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护罩结构及挖掘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护罩结构,具体是一种应用于超大型矿用挖掘机马达减速机的保护罩结构,属于工程机械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液压挖掘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大吨位矿用液压挖掘机的开发和市场需求的增加引起了行业的关注。矿用挖掘机目前应用工况较为恶劣,主要应用于大规模的露天矿山的开采、煤炭和尾矿等物料的铲装及大型基础建设,其下车行走减速机、马达及液压油管都是裸露在外,容易被矿石、泥土等杂物撞击及覆盖,且长时间泥土也容易混入液压油液中,影响油液纯度,进而影响使用寿命。

目前传统的防护装置(如现有的专利2009200375948、201320179761.9、201520362423.8、201620745329.5等)只是单纯的将减速机与马达及液压管路进行密闭式防护,这种防护方式对行走故障预判及故障检修都极为困难,且对减速机的液压油位观察实施空间较小,也无法实现减速机与马达的及时注油,而且拆装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多功能护罩结构,该护罩结构有效的实现了减速机、马达及液压油管的防护的同时还能实现多种其它功能,整体刚度强,稳定性高,装拆方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多功能护罩结构,其应用于挖掘机中,护罩结构由多个并排的护罩部件一体装配而成;装配成一排的护罩部件安装在支撑架及下车上,用以避免外物对减速机及液压油管的撞击;所述支撑架横跨在下车上,且两侧通过紧固件与下车相固接;多个并排的护罩部件顶部齐平形成一个平面走台,且下端留有空间,用以观察减速机、马达及液压油管的整体工作状况。

进一步,多个并排的护罩部件由护罩部件Ⅰ和护罩部件Ⅱ组成。

进一步,所述护罩部件Ⅰ由呈直角状的护罩Ⅰ组成,在该护罩Ⅰ的顶面及侧面上均固定有若干个安装座,用于实现下车通往上车的扶梯的安装。

进一步,所述护罩部件Ⅰ由呈直角状的护罩Ⅰ组成,在该护罩Ⅰ的顶面及侧面上均设有一个可拆卸的安装板,其中,顶部安装板Ⅰ打开后,能够对左减速机及两个马达进行注油操作,侧部安装板打开后,能够实时对左减速机的油位进行观察。

进一步,所述护罩部件Ⅱ由均采用斜坡构造的护罩Ⅱ、护罩Ⅲ、护罩Ⅳ组成,且护罩Ⅱ、护罩Ⅲ、护罩Ⅳ的斜坡面平齐。

进一步,所述护罩Ⅱ、护罩Ⅲ、护罩Ⅳ的顶面外侧均固定有起到护栏作用的圆形弯管。

进一步,所述护罩Ⅳ的顶面设有一个可拆卸的安装板,顶部安装板Ⅱ打开后,能够对右减速机及两个马达进行注油操作。

进一步,所述护罩部件Ⅰ和护罩部件Ⅱ之间采用多组锁紧螺母、安装螺栓和套筒的配合来实现锁紧连接;所述护罩部件Ⅰ和护罩部件Ⅱ的顶部内侧均设有多个通孔,用以实现与下车的连接;护罩部件Ⅰ和护罩部件Ⅱ的中间均设有若干个连接座,用以与支撑架连接。

进一步,所述护罩部件Ⅰ和护罩部件Ⅱ上均设有手柄,用以实现吊装功能。

一种挖掘机,包括前述的多功能护罩结构。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功能是实现对马达减速机以及液压管的防护,防止外界的碎石、泥土等对其造成损害,且护罩Ⅱ、护罩Ⅲ、护罩Ⅳ均采用斜坡设计,一方面缩小护罩结构尺寸,另一方面方便泥土石子的滑落;同时该护罩结构上顶面平齐,可以作为走台使用,当转台旋转180度后,人员可以站在护罩上对机器进行简单的检修操作,其中护罩上焊接的圆形弯管可以起到护栏作用,防止人员跌落;同时护罩Ⅰ上焊有多个安装座,用于安装下车通往上车的扶梯装置,护罩Ⅰ与护罩Ⅳ的顶部安装板打开后可以分别对左减速机及两个马达进行注油操作,护罩Ⅰ的侧部安装板打开后可以对减速机的油位进行观察。该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罩结构,可以实现多种功能,防护可靠,支撑力强且易于拆卸,且可以从护罩下端观察到减速机、马达及液压油管的整体情况,能够及时对行走故障进行有效的预判。

附图说明

图1为多功能护罩结构整体安装示意图;

图2为示多功能护罩结构与H型钢安装示意图;

图3为减速机与马达注油口及扶梯安装示意图;

图4为多功能护罩结构另一视角结构图;

图5为护罩Ⅰ结构图;

图6为护罩Ⅱ结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护罩Ⅰ;1-1、安装座;1-2、顶部安装板Ⅰ;1-3、侧部安装板;1-4、手柄;

1-5、连接座;1-6、通孔;2护罩Ⅱ;2-1、圆形弯管Ⅰ;3、护罩Ⅲ;3-1、圆形弯管Ⅱ;4、护罩Ⅳ;4-1、圆形弯管Ⅲ;4-2、顶部安装板Ⅱ;5、H型钢;6、下车;a1、锁紧螺母;a2、垫圈;a3、套筒;a4、安装螺栓;b1、左减速机注油口;b2、马达注油口Ⅰ;b3、马达注油口Ⅱ;b4、扶梯;c1、液压油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图4所示,多功能护罩结构,其应用于挖掘机中,护罩结构由并排的护罩部件Ⅰ和护罩部件Ⅱ一体装配而成;装配成一排的护罩结构安装在支撑架及下车6上,且支撑架的两侧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在下车6上,用以避免外物对减速机及液压油管c1的撞击。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支撑架采用H型钢5,且该H型钢5两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下车6上。

继续参照图1所示,护罩部件Ⅰ和护罩部件Ⅱ上顶部齐平,形成一个平面走台;护罩部件Ⅰ和护罩部件Ⅱ下端留有空间,用以观察减速机、马达及液压油管c1的整体工作状况。

以下给出上述实施例中关于护罩部件Ⅰ和护罩部件Ⅱ具体实施例:

如图2、图3、图5所示,护罩部件Ⅰ由呈直角状的护罩Ⅰ1组成,在该护罩Ⅰ1的顶面焊接有两个安装座1-1,护罩Ⅰ1的侧面焊接有四个安装座1-1,安装座1-1中心距相等,用于实现下车6通往上车的扶梯b4的安装。在该护罩Ⅰ1的顶面及侧面上均设有一个可拆卸的安装板,其中,顶部安装板Ⅰ1-2打开后,其内设有三个液压油管接口,分别是左减速机注油口b1、马达注油口Ⅰb2、马达注油口Ⅱb3,能够对左减速机及两个马达进行注油操作;侧部安装板1-3打开后,能够实时对左减速机的油位进行观察。

如图2、图3、图6所示,护罩部件Ⅱ由均采用斜坡构造的护罩Ⅱ2、护罩Ⅲ3、护罩Ⅳ4组成,且护罩Ⅱ2、护罩Ⅲ3、护罩Ⅳ4的斜坡面平齐,结构紧凑,方便泥土及矿石的滑落。

护罩Ⅱ2顶面外侧固定有起到护栏作用的圆形弯管Ⅰ2-1,护罩Ⅲ3顶面外侧固定有起到护栏作用的圆形弯管Ⅱ3-1,护罩Ⅳ4的顶面外侧均固定有起到护栏作用的圆形弯管Ⅲ4-1。

护罩Ⅳ4的顶面设有一个可拆卸的安装板,顶部安装板Ⅱ4-2打开后,其内有三个液压油管接口,分别是右减速机注油口,马达注油口Ⅰ、马达注油口Ⅱ,能够对右减速机及两个马达进行注油操作。

如图1所示,护罩Ⅰ1、护罩Ⅱ2、护罩Ⅲ3、护罩Ⅳ4四个护罩共有五个手柄1-4,连同护罩上焊接的圆形弯管Ⅰ2-1、圆形弯管Ⅱ3-1、圆形弯管Ⅲ4-1共同实现护罩安装时的吊装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护罩Ⅰ1、护罩Ⅱ2、护罩Ⅲ3、护罩Ⅳ4自左向右依次排开布置,相邻的护罩之间采用三组锁紧螺母a1、安装螺栓a4和套筒a3的配合来实现锁紧连接,形成一个整体护罩框架结构。即安装螺栓a4穿过垫圈a2和套筒a3后,利用两个锁紧螺母a1锁紧安装,增加了护罩的整体刚性与稳定性。

四个护罩有两个安装位置,顶部内侧一排通孔1-6实现与下车6的连接,中间设有若干个连接座1-5,用以与H型钢5连接,完成护罩的整体装配,的H型钢5两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下车5上。

安装过程为:

如图1至图6所示,首先吊住H型钢5两端,利用螺栓将其固定连接在下车6上,再通过手柄1-4(两端共两个)将护罩Ⅰ1水平吊起,放在对应的位置,实现与下车6及H型钢5的连接。同理利用手柄1-4与圆形弯管Ⅰ2-1、圆形弯管Ⅱ3-1、圆形弯管Ⅲ4-1完成护罩Ⅱ2、护罩Ⅲ3、护罩Ⅳ4的装配。装配完成后,利用三组紧固螺栓a4将护罩Ⅰ1、护罩Ⅱ2、护罩Ⅲ3、护罩Ⅳ4相互连接一起,增加护罩整体刚度,最后将左侧三个液压油管接口安装在护罩Ⅰ1中,将右侧三个液压油管接口安装在护罩Ⅳ4中,将扶梯b4安装在护罩Ⅰ1上。

综上可得,本实用新型的功能是实现对马达减速机以及液压管的防护,防止外界的碎石、泥土等对其造成损害,且护罩Ⅱ、护罩Ⅲ、护罩Ⅳ均采用斜坡设计,一方面缩小护罩结构尺寸,另一方面方便泥土石子的滑落;同时该护罩结构上顶面平齐,可以作为走台使用,当转台旋转180度后,人员可以站在护罩上对机器进行简单的检修操作,其中护罩上焊接的圆形弯管可以起到护栏作用,防止人员跌落;同时护罩Ⅰ上焊有多个安装座,用于安装下车通往上车的扶梯装置,护罩Ⅰ与护罩Ⅳ的顶部安装板打开后可以分别对左减速机及两个马达进行注油操作,护罩Ⅰ的侧部安装板打开后可以对减速机的油位进行观察。该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罩结构,可以实现多种功能,防护可靠,支撑力强且易于拆卸,且可以从护罩下端观察到减速机、马达及液压油管的整体情况,能够及时对行走故障进行有效的预判。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挖掘机,包括上述的多功能护罩结构。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