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切换水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75112发布日期:2020-04-29 01:04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切换水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功能切换水道。



背景技术:

现有抽取式厨房龙头多配置的喷头往往具有2个以上的功能水花,用于满足不同场合的使用需求,2功能的喷头一般配置为气泡水和花洒水,气泡水为常用默认水,3功能的喷头一般配置为气泡水、花洒水+一特殊功能的水花,气泡水为常用默认水,而随着功能水花的增加就必须在喷头上设计更多的按键用于水花的切换,从现有产品来分析,2功能的抽取喷头一般采用两个按键或者一个跷跷板式的独立按键实现水花之间的切换,一般配置为两种水花可自由切换,且都能保持出水状态,断水后复位位气泡水功能,下次通水时就可默认出气泡水,3功能的抽取喷头一般采用一个跷跷板式的独立按键+一个普通长按压按键,一般配置为每种水花间可自由切换,气泡水和花洒水可以保持出水状态,功能水花需要长按才能保持出水状态,断水后具有复位到气泡水功能。

鉴于以上分析,3功能喷头可以给用户带来更多的选择和体验,用户的扩展性会比较强,是比较有价值的产品,而以上3功能喷头的按键使用逻辑并不是最优的解决方案,跷跷板式按键导致使用时水花选择不够明确,人机体验不好,功能水花需要长按而非按一次就能保持出水状态,体验感也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切换水道。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多功能切换水道,包括水道组件、控制阀组件、切换阀组件和联动件,所述水道组件两端分别设置为进口端以及出口端,所述水道组件内设置有主流道,在所述主流道与进口端间设置有第一阀孔,所述控制阀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阀孔内,所述主流道第一阀孔与出口端间还设置有第二阀孔和第三阀孔,所述第二阀孔和第三阀孔内分别对应设置有第2流道和第3流道,所述切换阀组件分别安装在第二阀孔和第三阀孔内;所述控制阀组件用于控制所述水道组件上第一阀孔到出口端间流道中所流通介质的压力大小,所述切换阀组件用于切换主流道与第2流道或第3流道的连通,所述切换阀组件通过联动件,可实现互相驱动切换的功能。

优选地,所述水道组件上的各流道分别与出口端各自出口相通,所述水道组件上设置的阀孔数量至少为3个,所述联动件安装在所述水道组件上并安装在装有切换阀组件的阀孔之间,所述联动件与所述切换阀组件接触配合,使切换阀组件之间能够进行联动。

优选地,所述切换阀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一中心栓组件,所述第一中心栓组件包括第一外圈以及位于第一外圈内的第一中心栓,所述第一外圈与水道组件相对固定,所述第一中心栓在外力和第一弹性件的互相作用下中心可沿轴线上下活动,所述切换阀组件包括有有第一承压面和第二承压面,所述第一承压面的面积大于第二承压面。

优选地,所述控制阀组件通过控制主流道过液通道的大小来控制第2流道和第3流道的压力大小;所述控制阀组件包括第二弹性件和第二中心栓组件,所述第二中心栓组件包括第二外圈以及位于第二外圈内的第二中心栓,所述第二外圈与所述水道组件相对固定,在外力和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互相作用下所述第二中心栓能够在所述第二外圈内沿轴线上下活动,所述第二中心栓组件包括有第三承压面和第四承压面,所述第三承压面和第四承压面在轴向的投影面积相等。

优选地,所述多功能切换水道还包括有外壳以及将外壳和水道组件固定的紧固件。

优选地,所述水道组件上还设置有转轴座,所述转轴座在装有切换阀组件的阀孔之间,所述联动件安装在所述转轴座上,并能够绕所述转轴座进行旋转,所述联动件与所述切换阀组件均能够接触配合,使切换阀组件之能够进行联动。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满足三功能抽拉头默认水花的前提下,让每种水花都能在使用时保持持续出水,而非需要长按,且使用过程中每种水花的控制都有自己单独的控制键,既能满足不同水花的互相切换,又让使用方式简单明了。在满足功能水花可保持出水的功能的情况下,具有断水复位气泡水的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发明的原理图。

图3是本发明水道组件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水道组件的立体图1。

图5是本发明水道组件的立体图2。

图6是本发明切换阀组件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切换阀组件的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控制阀组件的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控制阀组件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各组件安装关系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默认出水状态的出水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第3端口出水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第2端口出水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恢复默认出水状态的出水示意图。

图中:1、紧固件;2、外壳;3、水道组件;4、联动件;5、切换阀组件;6、键帽;7、控制阀组件;301、出口端;302、进口端;303、主流道;304、第二流道;305、第三流道;306、第一阀孔;307、第二阀孔;308、第三阀孔;309、转轴座;3011、主出口端;3012、第二出口端;3013、第三出口端;501、第一中心栓组件;502、第一弹性件;503、第一承压面;504、第一外圈;505、第二承压面;506、第一中心栓;701、第二中心栓组件;702、第二弹性件;703、第三承压面;704、第二外圈;705、第四承压面;706、第二中心栓;601、第一键帽;602、第二键帽;603、第三键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考说明书附图1-2,一种多功能切换水道,包括水道组件、控制阀组件、切换阀组件和联动件,所述水道组件两端分别设置为进口端以及出口端,

参考说明书附图3-5,所述水道组件内设置有主流道,在所述主流道与进口端间设置有第一阀孔,所述控制阀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阀孔内,所述主流道第一阀孔与出口端间还设置有第二阀孔和第三阀孔,所述第二阀孔和第三阀孔内分别对应设置有第2流道和第3流道,所述切换阀组件分别安装在第二阀孔和第三阀孔内;所述控制阀组件用于控制第2流道和第3流道的压力大小,所述切换阀组件用于切换主流道与第2流道或第3流道的连通,所述切换阀组件通过联动件,可实现互相驱动切换的功能。

参考说明书附图6-7,所述切换阀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一中心栓组件,所述第一中心栓组件包括第一外圈以及位于第一外圈内的第一中心栓,所述第一外圈与水道组件相对固定,所述第一中心栓在外力和第一弹性件的互相作用下中心可沿轴线上下活动,所述切换阀组件包括有有第一承压面和第二承压面,所述第一承压面的面积大于第二承压面。由于第一承压面积大于第二承压面积,在水道中有液体流通时,当外力撤销后,在液压作用下第一中心栓保持沿轴线向下态势,使相应的流道与主流道保持连通;当液体断开后液压消失,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第一中心栓维持沿轴线向上态势,使主流道与对应的出口端恢复连通。

参考说明书附图8-9,所述控制阀组件通过控制主流道过液通道的大小来控制第2流道和第3流道的压力大小;所述控制阀组件包括第二弹性件和第二中心栓组件,所述第二中心栓组件包括第二外圈以及位于第二外圈内的第二中心栓,所述第二外圈与所述水道组件相对固定,在外力和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互相作用下所述第二中心栓能够在所述第二外圈内沿轴线上下活动,所述第二中心栓组件包括有第三承压面和第四承压面,所述第三承压面和第四承压面在轴向的投影面积相等。由于第三承压面和第四承压面面积相等,即便在流道中有液体流通时,待外力撤销后,在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所述第二中心栓会一直维持沿轴线向上的态势,使进口端与主流道始终保持连通状态。

参考说明书附图10-11,所述控制阀组件上方设置有第一键帽,所述切换阀组件上方分别设置有第二键帽和第三键帽。参考说明书附图4和11,所述出口端还包括位于出口端中心的主出口端,位于主出口端两侧的第二出口端以及围绕主出口端设置的第三出口端。所述主出口端对应于主流道的出水口,第二出口端对应于第2流道的出水口,第三出口端对应于第3流道的出水口。

当对靠近出口端的切换阀所对应的键帽603进行按压,参考说明书附图12,此时第三出口端出水,同时主出口端断水,松开所述最靠近出口端的切换阀所对应的键帽,第三出口端保持出水状态。

当对靠近进口端的切换阀所对应的键帽602进行按压,参考说明书附图13,第二出口端出水,松开手,第二出口端保持持续出水状态,同时通往安装在第三阀孔的切换阀组件的水断开,第三阀孔的切换阀组件中心栓回弹到初始位置。

当对控制阀所对应的键帽601进行按压,参考说明书附图14,通往切换阀组件的水全部减小或断流,切换阀组件所对应的中心栓全部回弹到初始位置,松开手,控制阀组件在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回复到初始位置,此刻依旧保持主出口端出水状态。

第三键帽和第二键帽所在的切换阀组件因为有联动件的存在,可以在通水使用过程中,互相切换,从而实现第3出口端和第2出口端之间的切换,并且一旦断水后,水路都默认为:从主流道通向主出口端,从而实现默认水功能,以上方案不仅实现了抽拉喷头默认出水方式,还能实现不同出口端间独立控制并互相切换,还能保证每种出口端都能保持持续出水状态。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