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式硅砂雨水收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75068发布日期:2020-04-29 01:04阅读:1669来源:国知局
整体式硅砂雨水收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雨水收集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整体式硅砂雨水收集系统。



背景技术:

雨水作为天然的淡水资源,如果能及时收集起来可以有非常多用到的地方,但是作为未经处理的水资源,在使用之前,雨水中还会掺杂很多杂质污染物等。为了更好的利用雨水,我们需要提供一种雨水的收集装置,这种装置不单单是收集雨水,还需要对雨水进行净化和加料,使其变为可以使用的用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一种整体式硅砂雨水收集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整体式硅砂雨水收集系统,安装在地面以下,包括顺次连接的溢流井、过滤井、弃流井、初雨沉淀池、雨水原水蓄水池、雨水处理设备间和雨水清水池。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溢流井、过滤井和弃流井之间通过第一集水管顺次连接;

所述溢流井、过滤井和弃流井上端口设于地表面上;

所述溢流井上中部位置连接有进水管和/或第一溢流管。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过滤井内固定有清污挂篮,连接弃流井和过滤井的第一集水管,其与清污挂篮连通的端部套有过滤网罩。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弃流井内安装有初雨弃流装置,所述初雨弃流装置连接一水平伸出弃流井的弃流排污管。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初雨沉淀池上端入水口衔接与地面连接的蓄水池检查井,与弃流井连通的通管穿过蓄水池检查井侧壁并将出水口设于所述入水口上方。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初雨沉淀池通过一竖直的实心防水砖墙分为左右两侧的入水区域和出水区域,蓄水池检查井和入水口设于所述入水区域上部;所述入水区域内设有排污管,所述排污管连接初雨沉淀池底部的排污泵。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实心防水砖墙上部插接有第二溢水管,所述实心防水砖墙下部插接有第二集水管,所述第二集水管在入水区域的进水口处连接有过滤组件。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过滤组件包括与第二集水管连接的pp蓄水模块,所述pp蓄水模块外部顺次包裹有第三过滤布、多层介质过滤层、第二过滤布、生态硅砂滤水砖和第一过滤布。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雨水处理设备间内安装有分别通过连接管与雨水原水蓄水池和雨水清水池连通的絮凝加药装置、雨水过滤器和消毒加药装置。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一连通管连接雨水处理设备间和雨水清水池,连通管两端分别连接雨水处理设备间内的水压稳压罐以及雨水清水池内的雨水回用加压泵。

有益效果:

整体式硅砂雨水收集系统,安装在地面以下,包括顺次连接的溢流井、过滤井、弃流井、初雨沉淀池、雨水原水蓄水池、雨水处理设备间和雨水清水池。用过多级集水滤水得到水质较好的最终清水。结构简单,建造成本低,使用安全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进水管100,第一溢流管101,溢流井102,第一集水管103,过滤井104,清污挂篮105,过滤罩网106,弃流井107,初雨弃流装置108,弃流排污管109,初雨沉淀池110,蓄水池检查井111,第一过滤布112,生态硅砂滤水砖113,第二过滤布114,多层介质过滤层115,第三过滤布116,pp蓄水模块117,排污泵118,第二溢流管119,实心防水砖墙120,第二集水管121,联通管122,雨水原水蓄水池123,第一检查井124,加压泵125,雨水处理设备间126,第二检查井127,絮凝加药装置128,雨水过滤器129,消毒加药装置130,水压稳压罐131,排水泵132,雨水清水池133,第三检查井134,雨水回用加压泵13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所示的整体式硅砂雨水收集系统,安装在地面以下,包括顺次连接的溢流井102、过滤井104、弃流井107、初雨沉淀池110、雨水原水蓄水池123、雨水处理设备间126和雨水清水池133。

溢流井102、过滤井104和弃流井107之间通过第一集水管103顺次连接;

所述溢流井102、过滤井104和弃流井107上端口设于地表面上;

所述溢流井102上中部位置连接有进水管100和/或第一溢流管101。

过滤井104内固定有清污挂篮105,连接弃流井107和过滤井104的第一集水管,其与清污挂篮105连通的端部套有过滤网罩106。

弃流井107内安装有初雨弃流装置108,所述初雨弃流装置108连接一水平伸出弃流井107的弃流排污管109。

初雨沉淀池110上端入水口衔接与地面连接的蓄水池检查井111,与弃流井107连通的通管穿过蓄水池检查井111侧壁并将出水口设于所述入水口上方。

初雨沉淀池110通过一竖直的实心防水砖墙120分为左右两侧的入水区域和出水区域,蓄水池检查井111和入水口设于所述入水区域上部;所述入水区域内设有排污管,所述排污管连接初雨沉淀池110底部的排污泵118。

实心防水砖墙120上部插接有第二溢水管119,所述实心防水砖墙120下部插接有第二集水管121,所述第二集水管121在入水区域的进水口处连接有过滤组件。

过滤组件包括与第二集水管121连接的pp蓄水模块117,所述pp蓄水模块117外部顺次包裹有第三过滤布116、多层介质过滤层115、第二过滤布114、生态硅砂滤水砖113和第一过滤布112。

雨水处理设备间126内安装有分别通过连接管与雨水原水蓄水池123和雨水清水池133连通的絮凝加药装置128、雨水过滤器129和消毒加药装置130。

一连通管连接雨水处理设备间126和雨水清水池133,连通管两端分别连接雨水处理设备间126内的水压稳压罐131以及雨水清水池133内的雨水回用加压泵135。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的整体式硅砂雨水收集系统,安装在地面以下,包括顺次连接的溢流井102、过滤井104、弃流井107、初雨沉淀池110、雨水原水蓄水池123、雨水处理设备间126和雨水清水池133。

溢流井102、过滤井104和弃流井107之间通过第一集水管103顺次连接;

所述溢流井102、过滤井104和弃流井107上端口设于地表面上;

所述溢流井102上中部位置连接有进水管100和/或第一溢流管101。

雨水从进水管100进入溢流井102,第一集水管103比溢流管101低。雨水优先流进第一集水管103水池,水满后雨水自动从溢流管101溢流到下游雨水井,然后进入过滤井104。过滤井104里安装有清污挂篮105和过滤罩网106。雨水流经截污过滤装置时,雨水中的大颗粒污染物会被过滤罩网106过滤下来,掉落到清污挂篮105中,然后雨水进入弃流井107。

实施例2

如图1图2所示的整体式硅砂雨水收集系统,安装在地面以下,包括顺次连接的溢流井102、过滤井104、弃流井107、初雨沉淀池110、雨水原水蓄水池123、雨水处理设备间126和雨水清水池133。

溢流井102、过滤井104和弃流井107之间通过第一集水管103顺次连接;

所述溢流井102、过滤井104和弃流井107上端口设于地表面上;

所述溢流井102上中部位置连接有进水管100和/或第一溢流管101。

弃流井107里面安装有初雨弃流装置108,初雨弃流装置108可以自动排走进入初雨弃流装置108前期污染较严重的雨水。之后雨水进入初雨沉淀池110,初雨沉淀池110有检查井111,初雨沉淀池110为圆柱形罐体,由钢筋混凝土预制而成。

雨水进入初雨沉淀池110后,雨水经过初雨沉淀池110内部设置的第一过滤布112、生态硅砂滤水砖113、第二过滤布114、多层介质过滤层115、第三过滤布116,最后集中到pp蓄水模块117,通过第二集水管121流进后续蓄水池。第一过滤布112可以方便拆除清理或更换,方便日后的日常维护,生态硅砂滤水砖113由石英石通过环氧树脂胶结而成。雨水不能从120实心防水砖墙通过,只有当雨水达到溢流高度后从119溢流管流进后续蓄水池。排污泵118放置在水池集水坑内,集中排走过滤后剩下的污染雨水,

实施例3

如图1图2所示的整体式硅砂雨水收集系统,安装在地面以下,包括顺次连接的溢流井102、过滤井104、弃流井107、初雨沉淀池110、雨水原水蓄水池123、雨水处理设备间126和雨水清水池133。

初雨沉淀池110与雨水原水蓄水池123通过联通管122连接,雨水直接从联通管122流进雨水原水蓄水池123,雨水原水蓄水池123为圆柱形罐体,由钢筋混凝土预制而成。雨水原水蓄水池123建有检查井124,雨水原水蓄水池123用于长期储存雨水。雨水原水蓄水池123中的雨水通过加压泵125加压送到雨水处理设备间126。

实施例4

如图1图2所示的整体式硅砂雨水收集系统,安装在地面以下,包括顺次连接的溢流井102、过滤井104、弃流井107、初雨沉淀池110、雨水原水蓄水池123、雨水处理设备间126和雨水清水池133。

雨水处理设备间126为圆柱形罐体,由钢筋混凝土预制而成。雨水处理设备间126建有检查井127。雨水处理设备间126设置有排水泵132,可以自动排走雨水处理设备间内的积水。

雨水进入雨水处理设备间126后,依次进过絮凝加药装置128,雨水过滤器129,消毒加药装置130,处理完之后送到雨水清水池133。雨水清水池133为圆柱形罐体,由钢筋混凝土预制而成。雨水清水池133建有检查井134,雨水回用加压泵135放置在雨水清水池133内。干净雨水通过雨水回用加压泵135加压后送到需要用水的地方,水压稳压罐131放置在雨水处理设备间126内,通过水压稳压罐131实现雨水回用稳定的供水压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