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拉线束基坑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08471发布日期:2019-12-03 19:17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一种对拉线束基坑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具体说是一种对拉线束基坑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市场的加大,城市建设用地寸土寸金,形状不规则的基坑出现越来越多。对这种两侧无支撑点且无法换撑的凸起中间地带基坑,传统的深基坑支护方式桩+斜撑,但其施工工序复杂,斜撑需穿地下室外墙或板面,造成基坑内部较多的支撑杆件,受力较大且坑底土质较差时,造价较高,工期较长且无法换撑;

如果采用桩+对拉锚索支护方式,锚索一般一桩一锚,锚索间距过密,施工时需采用钻机进行预成孔,若中间地带有障碍物时,造成锚索无法施工。对于深基坑中存在凸起地带,两边没有支撑点,凸起地带高度较高,两侧无支撑点,凸起中间地带采用双排桩支护造价较高,采用锚杆或对拉锚索时,需要一桩预先成孔且需要注浆等工序,注浆后锚杆固结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后才可张拉锁定,耗时长,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间距可以根据基坑实际情况调整;传力清晰、支护体系变形小;施工空间大;造价较低,绿色环保;施工工艺简单,无需预成孔的新型对拉线束基坑支护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对拉线束基坑支护结构,包括沿基坑两侧相对布置的冠梁、支护桩、对拉线,冠梁嵌套在支护桩的顶端;所述对拉线为多根钢绞线组成的钢绞线束,每一侧的冠梁中均预埋有pe管,冠梁的外侧面设有锚具挡板,锚具挡板上开有多个开孔,钢绞线束的两端依次穿过pe管、开孔后被锚头锁具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pe管内还填充有用于减少对拉线与pe管内壁之间摩擦力的黄油。

进一步的,所述钢绞线束由四根钢绞线组成,开孔有四个并呈矩阵排列,钢绞线分别穿过锚具挡板上的四个孔。

进一步的,两侧冠梁和支护桩的之间的地带为无支撑点且无法换撑的凸起中间地带基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和特点是:

1、间距可以根据基坑实际情况调整:不同于对拉锚索,采用一桩一锚密度过大,遇障碍物后无法施工,本体系钢绞线的数量可以根据受力情况灵活调整,从而可根据灵活设置间距,遇到中间有障碍物可以绕避。

2、传力清晰、支护体系变形小:受力体系主要为对拉两侧互相提供反力,通过钢绞线传递,变形可通过调节钢绞线数量,来改变对拉线截面积,减少变形。

3、施工空间大:坑内无支护结构,与土方施工不打搅,给土方开挖留下较大的施工空间,有利于加快基坑施工工期。

4、造价较低,绿色环保:对拉钢绞线束支护体系两侧对拉形成自稳体系,基坑内无支撑杆件影响主体施工,且无需拆换撑影响工期。地下室施工完成回填后,可将钢绞束进行回收,绿色环保,节约工程造价。

5、施工工艺简单,无需预成孔;一定间距的开槽放置钢绞线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横向截面);

图2是图1a-a处的纵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具体施工实例的场景图;

图中标号分别表示:1-冠梁,2-支护桩,3-pe管,4-锚具挡板,41-开孔,5-锚头锁具、6-对拉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请参照图1,图2,图3,一种对拉线束基坑支护结构,包括沿基坑两侧相对布置的冠梁1、支护桩2、对拉线6,冠梁1嵌套在支护桩2的顶端,两侧冠梁1和支护桩2的之间的地带为无支撑点且无法换撑的凸起中间地带基坑。

所述对拉线6为多根钢绞线组成的钢绞线束,每一侧的冠梁1中均预埋有pe管3,冠梁1的外侧面设有锚具挡板4,锚具挡板4上开有多个开孔41,钢绞线束的两端依次穿过pe管3、开孔41后被锚头锁具5(锚头锁具为现有设备)固定。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不同在于,所述pe管内还填充有用于减少对拉线与pe管内壁之间摩擦力的黄油,填充黄油使得钢绞线束在基坑施工完回收简单,减少生锈,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和浪费。

实施例3:

请参照图2,作为另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钢绞线束由四根钢绞线组成,开孔41有四个并呈矩阵排列,钢绞线分别穿过锚具挡板4上的四个孔,具体施工时可依据实际受力情况减少或增加钢绞线数量。

实施例4:

参见图4,本实例是中间地带一栋2层售楼中心需要前期开盘营业,售楼中心地势较高26.55m,四周存在地下室,由于施工工期影响,售楼中心前期营销时,四周地下室无法施工完成,中间地段需要填筑一条比四周高10m左右,宽50米的营销道路,且此地带需要种树绿化。四周地势较低,无法采用桩+内支撑支护体系。常规的支护方式桩+斜撑,斜撑需穿过底板、地下室外墙但本工程主体建筑物采用的预制构件,若采用斜撑预制构件需预留许多孔洞且后期无法换撑。若采用双排桩,桩间需加固造价太高。若采用对拉锚索,且中间土层为素填土层无法预成孔,锚索过密影响中间绿化工程。最终采用桩+对拉钢绞束,对拉钢绞束6m左右设置一道,两侧支护桩、冠梁、钢绞线束自成稳定受力体系,基坑内无支护结构且无需换撑,为主体结构施工提供大的空间。后期基坑回填后,钢绞线可进行回收,不用影响中间地带的绿化工程,绿色环保。

本实用新型对于形状怪异的深基坑凸起中间地带且局部存在障碍物时提出一种新型的支护方式,采用开槽放置钢绞线束,钢线束通过冠梁(围囹)将相对两侧的支护桩端(地下连续墙顶)用锚头锁具锁住,利用两侧相反的受力方向,通过钢绞线束形成对拉稳定的受力体系。对拉钢绞线束支护体系对基坑坑壁土质情况要求不高,可用于填土、淤泥质土层,因为其受力体系主要为对拉两侧互相提供反力,通过钢绞线传递。体系变形主要为钢绞线的材料变形,跟材料的性质,长度有很大关系,强度要求满足后,对拉长度一定的情况下,根据两侧之中最大的受力情况增加材料的截面积保证基坑水平变形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对拉钢绞线束支护体系两侧对拉形成自稳体系,基坑内无支撑杆件影响主体施工,且无需拆换撑影响工期。地下室施工完成回填后,可将钢绞束进行回收,绿色环保,节约工程造价。

本专利采用一定间距的开槽施工,若遇障碍物可适当调节相邻钢筋线间距,且无需注浆,每束钢绞线采用充满黄油的pe管保护,施工简便完成后钢绞线束可抽出回收绿色环保。本实用新型受力清晰,支护体系变形小,解决净距较小地段采用对拉锚索较密若存在障碍物无法施工问题。同时,本实用新型对净距较小的涉水填筑路基采用对拉锚索间距较密,影响填筑施工工期和质量,采用间距可调对拉钢绞束基坑支护工艺可调节线束间距,给施工留取最大的施工空间。

对拉线束基坑支护结构体系可根据受力大小,一定距离设置一道钢绞线束,若遇到障碍物可以避开障碍物,在障碍物两侧设置,采用开槽施工无需预成孔。特别是净距较小的高填筑区,适当的间距有利于填筑填料的施工和夯实,加快填筑施工工期,保证填筑质量。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关系及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