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石笼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17028发布日期:2020-07-17 15:47阅读:567来源:国知局
土石笼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边坡防护装置领域,尤其是涉及土石笼袋。



背景技术:

护坡工程是指防止堤岸面遭受冲刷侵蚀而铺筑的设施,为了防止堤岸面的崩塌,通常直接在坡面修筑护坡工程进行加固。目前,土石笼袋被广泛应用于水利、道路和水土保持等土木工程中,在土石笼袋装入砂、土或碎石并将其铺设在河床后,在土石笼袋上铺设泥沙,使得土石笼袋与河床的泥沙成为一个整体,不会被水冲走。

但在构筑防护坡时,在土石笼袋中装入砂、土或碎石时,土石笼袋容易出现鼓肚、变形的情况,导致不同土石笼袋的高度及外形不统一,使得相邻土石笼袋之间有较大的间隙,防护坡整体的牢固程度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土石笼袋,其具有减小相邻土石笼袋之间的间隙,增加防护坡牢固程度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土石笼袋,包括用于填装砂石料的柔性内袋,所述柔性内袋呈正方体结构,所述柔性内袋外侧设置有刚性外框,所述刚性外框呈正方体框架结构,所述刚性外框内固设有铁丝网;所述刚性外框包括底框,所述底框包括四个相同的外侧壁,所述底框其中两个相对的外侧壁上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一侧框,所述底框另外两个相对的外侧壁上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二侧框;

相邻的所述第一侧框和第二侧框之间固设有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能在相邻两个第一侧框和第二侧框处于竖直状态时,将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侧框和第二侧框锁紧;

所述第一侧框和第二侧框均处于竖直状态时与底框共同围成一个容纳腔,其中一个所述第一侧框背向底框的一端转动连接有用于封闭容纳腔的盖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翻转第一侧框、第二侧框至竖直方向,使用锁定机构将相邻的第一侧框和第二侧框锁紧,第一侧框、第二侧框及底框围成一个容纳腔,向位于容纳腔内的的柔性内袋中填装砂石料后,盖上柔性内袋的封盖,将盖体翻转至扣盖于容纳腔开口端的状态,刚性外框对柔性内袋起到了支撑作用,减少了土石笼袋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鼓肚、变形的情况的发生,减小了相邻土石笼袋之间的间隙,增加了防护坡的牢固程度;底框放置于水平面上时,第一侧框、第二侧框及盖体均能翻转至水平状态,在土石笼袋不使用时,更便于对刚性外框的收纳,增加了其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锁定机构包括开设于第二侧框上的凹槽和与凹槽相适配的凸起,所述凸起固设于第一侧框朝向容纳腔的侧壁上,所述第一侧框与第二侧框处于竖直状态时,所述凸起能嵌入于凹槽中将第一侧框与第二侧框锁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位于第一侧框上的凸起嵌入于位于第二侧框上的凹槽中,实现了相邻第一侧框和第二侧框的锁紧,这种结构简单,可操作性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盖体与第一侧框之间的转动轴为第一转动轴,所述盖体背向第一转动轴的一端固设有翻边,所述翻边上设置有压紧组件,所述盖体扣盖于容纳腔开口端时,所述压紧组件能将翻边与第一侧框压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紧组件能将翻边压紧于第一侧框上,减少了盖体被翻起的情况的发生,增加了盖体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压紧组件包括螺纹连接于翻边上的压紧螺栓,所述盖体扣盖于容纳腔开口端时,所述压紧螺栓的一端能与第一侧框的侧壁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紧螺栓的一端与第一侧框的侧壁抵接时,压紧螺栓对第一侧框有朝向容纳腔的作用力,两个第一侧框对两个第二侧框有压紧的作用,增加了刚性外框的稳定性,且这种方式结构简单,操作简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压紧螺栓沿翻边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间隔设置的多个压紧螺栓增加了压紧组件的压紧效果,增加了刚性外框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侧框和第二侧框朝向容纳腔的一侧固设有加强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有水流冲击的情况下,加强板的设置对刚性外框有支撑作用,减小了水流冲击造成的刚性外框的损耗,延长了刚性外框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强板为十字形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十字形的加强板相对于长条形的加强板,对刚性外框的支撑效果更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翻转第一侧框、第二侧框至竖直方向,使用锁定机构将相邻的第一侧框和第二侧框锁紧,第一侧框、第二侧框及底框围成一个容纳腔,向位于容纳腔内的的柔性内袋中填装砂石料后,盖上柔性内袋的封盖,将盖体翻转至扣盖于容纳腔开口端的状态,刚性外框对柔性内袋起到了支撑作用,减少了土石笼袋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鼓肚、变形的情况的发生,减小了相邻土石笼袋之间的间隙,增加了防护坡的牢固程度;底框放置于水平面上时,第一侧框、第二侧框及盖体均能翻转至水平状态,在土石笼袋不使用时,更便于对刚性外框的收纳,增加了其实用性;

2、压紧组件能将翻边压紧于第一侧框上,减少了盖体被翻起的情况的发生,增加了盖体的稳定性;

3、压紧螺栓的一端与第一侧框的侧壁抵接时,压紧螺栓对第一侧框有朝向容纳腔的作用力,两个第一侧框对两个第二侧框有压紧的作用,增加了刚性外框的稳定性,且这种方式结构简单,操作简便。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中显示压紧组件结构的局部侧视图;

图3是实施例中刚性外框处于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图中,1、柔性内袋;11、袋体;12、封盖;2、刚性外框;21、底框;211、第一侧壁;212、第二侧壁;22、第一侧框;23、第二侧框;24、容纳腔;25、盖体;251、第一转动轴;252、翻边;253、压紧组件;2531、压紧螺栓;3、铁丝网;4、锁定机构;41、凹槽;42、凸起;421、长条形块;422、柱形块;5、加强板;51、横板;52、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土石笼袋,包括用于填装砂石料的柔性内袋1,柔性内袋1的材质为聚丙烯和聚酯纤维,柔性内袋1呈正方体结构,柔性内袋1包括一端开口的袋体11和用于封闭袋体11开口端的封盖12,封盖12一体成型于袋体11开口端的边沿。

参照图1和图3,柔性内袋1的外侧设置有用于支撑柔性内袋1的刚性外框2,袋体11的开口端边缘处缝制有柔性线(附图中未画出),柔性线用于连接柔性内袋1和刚性外框2。刚性外框2呈正方体框架结构,刚性外框2内固定连接有铁丝网3,铁丝网3的边缘连接于刚性外框2上。刚性外框2包括底框21,底框21包括四个相同的外侧壁,底框21四个相同的外侧壁中相对的两个侧壁为第一侧壁211,两个第一侧壁211上分别通过合页铰接有第一侧框22。底框21的四个外侧壁除两个第一侧壁211外的另外两个外侧壁为第二侧壁212,两个第二侧壁212上分别通过合页铰接有第二侧框23。第一侧框22与第二侧框23均处于竖直状态时,与底框21共同围成一个方形的容纳腔24。

参照图1和图3,第一侧框22和第二侧框23上均固定连接有十字形的加强板5,加强板5位于铁丝网3内侧,加强板5包括长条形的横板51和竖板52,横板51与竖板52相互垂直设置。

参照3和图4,任意相邻的第一侧框22和第二侧框23之间均固设有锁定机构4,锁定机构4沿竖板5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三个。锁定机构4包括固设于第一侧框22朝向容纳腔24的侧壁上的凸起42,凸起42沿竖板52的长度方向设置。凸起42包括长条形块421,长条形块421固定连接于第一侧框22上,长条形块421背向第一侧框22的一侧一体成型有柱形块422,柱形块422的横截面形状为四分之三圆形,柱形块422长度方向的两侧壁与长条形块421长度方向的两侧壁平齐。第二侧框23的外侧壁上开设有与凸起42相适配的凹槽41,第一侧框22与第二侧框23均处于竖直状态时,凸起42嵌入于凹槽41的内腔中实现相邻的第一侧框22与第二侧框23之间的锁定。

参照图1和图2,其中一个所述第一侧框22背向底框21的一端铰接有用于封闭容纳腔的盖体25,盖体25与第一侧框22之间的转动轴为第一转动轴251。盖体25背向第一转动轴251的一端焊接有长条形的翻边252,翻边252垂直于盖体25设置。盖体25扣盖于容纳腔24的开口端时,翻边252沿盖体25的厚度方向向底框21的一侧延伸。

参照图1和图2,翻边252上设置有压紧组件253,压紧组件253包括压紧螺栓2531,压紧螺栓2531螺纹连接于翻边252上,压紧螺栓2531沿翻边252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四个,压紧螺栓2531垂直于翻边252的厚度方向设置。盖体25扣盖于容纳腔24的开口端时,调整压紧螺栓2531至压紧螺栓2531的一端与第一侧框22背向容纳腔24的侧壁抵接,实现了盖体25与第一侧框22之间的压紧。

参照图1和图3,第一侧框22、第二侧框23均处于竖直状态时,刚性外框2处于使用状态。底框21放置于水平面上时,第一侧框22、第二侧框23及盖体25均转动至水平方向时,刚性外框2处于收纳状态。

上述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将处于收纳状态的刚性外框2进行翻转,在对刚性外框2进行翻转时,先将两块第一侧框22旋转至竖直方向,然后旋转两个第二侧框23至竖直方向,凸起42嵌入于凹槽41内腔将相邻的第一侧框22和第二侧框23锁紧,此时第一侧框22、第二侧框23及底框21共同围成容纳腔24;

将柔性内袋1放入容纳腔24中,向柔性内袋1内填装砂石料,填装完成后,盖上柔性内袋1的封盖12,同时将盖体25扣盖于容纳腔24上,调整压紧螺栓2531将盖体25压紧于第一侧框22上,压紧螺栓2531对第一侧框22有朝向容纳腔24的作用力,两个第一侧框22将位于两个第一侧框22之间的第二侧框23压紧,实现了对刚性外框2的压紧。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