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坑SMW工法桩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63608发布日期:2020-04-28 21:55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坑SMW工法桩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基坑支护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坑smw工法桩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在沿海回填区域建筑施工中,基坑支护工程的一种围护挡土方式,国内以往在沿海回填区域的基坑工程施工中,常采用冲孔灌注桩或者是采用smw工法桩结合基坑内支撑的方式作基坑支护,采用冲孔灌注桩作基坑支护时,围护结构较为坚固,难以凿除,对于日后还需挖除的部位有较大的不利影响,且该方式需另加高压旋喷桩或是水泥土搅拌桩作止水,还需耗费大量的钢筋和混凝土,造价较高,而采用smw工法桩+预应力锚索作基坑支护时,当预应力锚索与基坑地面的锚固段出现下沉时,会严重影响其支护效果。

因此,现在提出一种基坑smw工法桩支护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坑smw工法桩支护结构,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基坑smw工法桩支护结构,包括水泥土搅拌桩和基坑地表,所述水泥土搅拌桩位于基坑地表的一侧,所述水泥土搅拌桩的内部设置有h型钢,所述h型钢的顶部设置有围护圈梁,所述h型钢与围护圈梁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有预应力锚索,所述基坑地表的内部设置有灌注坑,所述灌注坑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灌注混凝土,所述第一灌注混凝土的内部设置有固定坑,所述固定坑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灌注混凝土。

可选的,所述围护圈梁沿水平方向封闭砌筑于水泥土搅拌桩和h型钢上。

可选的,所述预应力锚索为可回收锚索。

可选的,所述h型钢的外表面设置有减摩剂。

可选的,所述预应力锚索远离围护圈梁的一端位于第二灌注混凝土的内部。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坑smw工法桩支护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基坑smw工法桩支护结构,通过第一灌注混凝土和第二灌注混凝土的设计,对预应力锚索起到了良好的固定作用,从而提高了预应力锚索的支护效果,其中,第一灌注混凝土将预应力锚索固定端的周围进行加强,极大程度地避免了因地质下沉而影响预应力锚索的支护效果。

2、该基坑smw工法桩支护结构,通过采用了smw工法桩结合预应力锚索的支护方式,规避了采用冲孔灌注桩作支护时,后期难以凿除的情况,对于分期开发的工程,利于不同开发时期的地下结构进行连通,其中,h型钢可在地下室结构施工完成后予以回收利用,预应力锚索也可采用可回收锚索,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水泥土搅拌桩;2、基坑地表;3、h型钢;4、围护圈梁;5、预应力锚索;6、灌注坑;7、第一灌注混凝土;8、固定坑;9、第二灌注混凝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坑smw工法桩支护结构,包括水泥土搅拌桩1和基坑地表2,水泥土搅拌桩1位于基坑地表2的一侧,水泥土搅拌桩1的内部设置有h型钢3,h型钢3的外表面设置有减摩剂,h型钢3的顶部设置有围护圈梁4,围护圈梁4沿水平方向封闭砌筑于水泥土搅拌桩1和h型钢3上,h型钢3与围护圈梁4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有预应力锚索5,预应力锚索5为可回收锚索,基坑地表2的内部设置有灌注坑6,灌注坑6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灌注混凝土7,第一灌注混凝土7的内部设置有固定坑8,固定坑8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灌注混凝土9,预应力锚索5远离围护圈梁4的一端位于第二灌注混凝土9的内部。

进一步地,h型钢3的插入方式为密插型插入式,即每个水泥土搅拌桩墙1中均插入一根h型钢3。

进一步地,h型钢3外表面涂抹的减摩剂的厚度为2mm。

进一步地,第二灌注混凝土9的密度大于第一灌注混凝土7的密度。

水泥土搅拌桩1和h型钢3(即smw工法桩)采用现有技术的施工方法即可,其中,对预应力锚索5地表固定端的简单施工步骤为:

(1)在基坑地表2开挖灌注坑6;

(2)向灌注坑6内灌注第一灌注混凝土7;

(3)从第一灌注混凝土7的上表面开挖固定坑8;

(4)将预应力锚索5的一端置于固定坑8内,并用锚杆等固定;

(5)向固定坑8内灌注第二灌注混凝土9。

综上所述,该基坑smw工法桩支护结构,通过第一灌注混凝土7和第二灌注混凝土9的设计,对预应力锚索5起到了良好的固定作用,从而提高了预应力锚索5的支护效果,其中,第一灌注混凝土7将预应力锚索5固定端的周围进行加强,极大程度地避免了因地质下沉而影响预应力锚索5的支护效果,通过采用了smw工法桩结合预应力锚索5的支护方式,规避了采用冲孔灌注桩作支护时,后期难以凿除的情况,对于分期开发的工程,利于不同开发时期的地下结构进行连通,其中,h型钢3可在地下室结构施工完成后予以回收利用,预应力锚索5也可采用可回收锚索,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基坑smw工法桩支护结构,包括水泥土搅拌桩(1)和基坑地表(2),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土搅拌桩(1)位于基坑地表(2)的一侧,所述水泥土搅拌桩(1)的内部设置有h型钢(3),所述h型钢(3)的顶部设置有围护圈梁(4),所述h型钢(3)与围护圈梁(4)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有预应力锚索(5),所述基坑地表(2)的内部设置有灌注坑(6),所述灌注坑(6)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灌注混凝土(7),所述第一灌注混凝土(7)的内部设置有固定坑(8),所述固定坑(8)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灌注混凝土(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smw工法桩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护圈梁(4)沿水平方向封闭砌筑于水泥土搅拌桩(1)和h型钢(3)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smw工法桩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锚索(5)为可回收锚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smw工法桩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h型钢(3)的外表面设置有减摩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smw工法桩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锚索(5)远离围护圈梁(4)的一端位于第二灌注混凝土(9)的内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坑SMW工法桩支护结构,包括水泥土搅拌桩和基坑地表,水泥土搅拌桩位于基坑地表的一侧,水泥土搅拌桩的内部设置有H型钢,H型钢的顶部设置有围护圈梁,H型钢与围护圈梁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有预应力锚索,基坑地表的内部设置有灌注坑,灌注坑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灌注混凝土,第一灌注混凝土的内部设置有固定坑,固定坑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灌注混凝土。该基坑SMW工法桩支护结构,通过第一灌注混凝土和第二灌注混凝土的设计,对预应力锚索起到了良好的固定作用,从而提高了预应力锚索的支护效果,其中,第一灌注混凝土将预应力锚索固定端的周围进行加强,极大程度地避免了因地质下沉而影响预应力锚索的支护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胡富贵;徐志强;张洪亮;黄君;蔡鑫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胡富贵;徐志强;张洪亮;黄君;蔡鑫
技术研发日:2019.07.31
技术公布日:2020.04.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