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湿地水岸生态护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43175发布日期:2021-01-15 11:50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湿地水岸生态护坡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设备领域,具体是一种湿地水岸生态护坡结构。



背景技术:

湿地是重要的自然水循环机构,同时可以涵养水源,现在人们重视环境保护,在许多地方开始建造人工湿地,人工湿地是以自然河流经过改造得来的,而河道基本呈倒立的等腰梯形,这样河道两边就会形成斜坡,为防止水土流失通常在河道上铺设护坡砖。

传统的水岸护坡结构型式单一,多为纯硬质结构或水泥护坡,成本高昂、景观不理想,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维护,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湿地水岸生态护坡结构(cn207987867u)采用适合缺壁嵌合方式堆砌,一方面可以使堆砌结构更加稳定,确保水岸护坡的防蚀安全,另一方面连通的中空部分利于水分的平衡,但是该结构和现有的砖块大体结构相同,只是将中心其掏空,而且由于雨水和认为踩踏会使砖块下移,造成连接断裂。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湿地水岸生态护坡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湿地水岸生态护坡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湿地水岸生态护坡结构,包括设备主体,所述设备主体的底端四角固定设有外杆,且外杆的末端焊接有楔子,所述设备主体的顶部四角贯穿设有按压杆,且按压杆套接在外杆内,所述设备主体的顶部沿横向等距拉设有横向拉线,且横向拉线的两端设有第一螺钉,所述设备主体的顶部沿纵向等距拉设有纵向拉线,且纵向拉线的两端设有第二螺钉,所述设备主体的一侧设有连接柱。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外杆上固定套接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上销连接有两组倒杆,且倒杆呈十字状排列,所述倒杆的长度是外杆长度的一半。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倒杆上的二分之一处设有销钉,所述倒杆通过销钉活动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上呈十字状开设有矩形通孔,并且矩形通孔的开设长度是连杆的一半。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按压杆位于外杆内部的一段上套接有销座,且连杆通过矩形通孔活动连接在销座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外杆的内壁嵌合有弹簧,且弹簧的顶部焊接有弹片,所述按压杆的下端外壁上开设有和弹片相对应的嵌合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设备主体的前端一侧开设有连接孔,并且连接孔的直径和连接柱的截面直径相等。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设备主体为一种砌筑砂浆浇筑而成的构件,且设备主体设有纵横拉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申请采用矩形框结构,对河道坡进行覆盖保护,由于河道是倾斜的光靠砖块之间的挤压约束是不能完全使其固定的,在河道遭受雨水人人为踩踏后,有些转块就会脱落,所以本方案在矩形框的底端设有楔子,通过楔子钉入河道内,完成对设备主体的固定,楔子上设有外杆,通过挤压按压杆,使按压杆通过连杆抵触倒杆,使倒杆打开,从而增加和河道坡的接触面积,同时可以预防人为拔出,相当于倒钩,该保险机构类似于雨伞伞骨机构,同时设备主体的顶部设有纵横拉线形成一个网状结构,可以将萌发在设备主体内的草固定住,为其提供保护,防止雨水冲刷坡道造成护坡草滚落进河道内。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湿地水岸生态护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湿地水岸生态护坡结构中的防拔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湿地水岸生态护坡结构中的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湿地水岸生态护坡结构中的设备主体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1、按压杆;2、第一螺钉;3、横向拉线;4、设备主体;5、外杆;6、楔子;7、连接座;8、倒杆;9、连接柱;10、纵向拉线;11、第二螺钉;12、连杆;13、销钉;14、销座;15、弹片;16、弹簧;17、嵌合槽。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湿地水岸生态护坡结构,包括设备主体4,设备主体4的底端四角固定设有外杆5,且外杆5的末端焊接有楔子6,设备主体4的顶部四角贯穿设有按压杆1,且按压杆1套接在外杆5内,设备主体4的顶部沿横向等距拉设有横向拉线3,且横向拉线3的两端设有第一螺钉2,设备主体4的顶部沿纵向等距拉设有纵向拉线10,且纵向拉线10的两端设有第二螺钉11,设备主体4的一侧设有连接柱9。

在图2中,外杆5上固定套接有连接座7,连接座7上销连接有两组倒杆8,且倒杆8呈十字状排列,倒杆8的长度是外杆5长度的一半,连接座7为倒杆8提供安装支点,倒杆8在楔子6钉入河坡道内时会打开,形成一个防拔结构,呈十字排列是因为可以控制各个方向的力,长度的设定是因为太长光靠挤压按压杆1不能撑其起倒杆8,太短则倒杆8没有保险作用。

在图2中,倒杆8上的二分之一处设有销钉13,倒杆8通过销钉13活动连接有连杆12,连杆12上呈十字状开设有矩形通孔,并且矩形通孔的开设长度是连杆12的一半,连杆12通过销钉13活动固定在倒杆8上,矩形通孔用于连杆12的运动,为连杆12提供运动的空间。

在图2中,按压杆1位于外杆5内部的一段上套接有销座14,且连杆12通过矩形通孔活动连接在销座14上,销座14的作用是连接连杆12的另一端,使按压杆1向下的力通过连杆12传递给倒杆8,使倒杆8张开。

在图3中,外杆5的内壁嵌合有弹簧16,且弹簧16的顶部焊接有弹片15,按压杆1的下端外壁上开设有和弹片15相对应的嵌合槽17,弹簧16为弹片15提供复位的力,弹片15主要用于嵌合进嵌合槽17内,使按压杆1在向下运动后不会复位。

在图1中,设备主体4的前端一侧开设有连接孔,并且连接孔的直径和连接柱9的截面直径相等,因为设备主体4的安装是鱼鳞式的,即下一个设备主体4的端头抵触上一个设备主体4的侧面,所以通过连接柱9嵌合到上一个设备主体4的侧面的连接孔内,使整个河道坡的设备主体4形成一个整体,防止单个设备主体4脱落、下陷。

在图4中,设备主体4为一种砌筑砂浆浇筑而成的构件,且设备主体4设有纵横拉筋,通过拉筋增强其抗压强度,避免设备主体4断裂。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使用时将河道坡土地进行平整,同时按压,随后将设备主体4按鱼鳞排列的方式铺设在河道坡上,铺设方式为:将一个设备主体4斜铺在河道坡上,将另一个设备主体4的端部抵住第一个设备主体4的侧面,使第二个设备主体4的连接柱9嵌合在第一设备主体4的侧面上的连接孔内,然后将第三个设备主体4的端部抵触第二个设备主体4的侧面,在贴合的过程中使用地砖捶,重击设备主体4的边缘处,通过重击将设备主体4底端的楔子6钉入到河道坡内,完成对设备主体4的固定,依次排列,一般铺设是画区域铺设,当一个区域铺设完成后,使用地砖捶敲击设备主体4顶部四角的按压杆1,按压杆1受力下降,通过其套接在上销座14带动连杆12向下运动,连杆12受力抵触倒杆8,倒杆8由于其端部活动固定在外杆5上的连接座7上,所以在受力后倒杆8的尾部向外张开,形成伞骨结构,增加和河道坡的接触面积,预防人为拔出,同时使设备主体4的固定更加牢固,同时设备主体4的顶部通过横向拉线3和纵向拉线10形成一个网状结构,可以将萌发在设备主体4内的草固定住,为其提供保护,防止雨水冲刷坡道造成护坡草滚落进河道内。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